「Science/Cell Sys」背靠多組學大數據 科學家設計更加「智能」的細胞療法

2020-12-01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使正常組織毫髮無損的療法是腫瘤學研究的「聖杯」。近年來,雖然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靶向仍然具有挑戰性。近期,在兩篇新的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互補的策略,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9月23日發表於的《Cell System》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中數千種蛋白質的龐大資料庫。然後,他們對其中數百萬種可能的蛋白質組合進行了梳理,建立了一個組合目錄,這些組合可以精確定位癌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

他們在另一篇於11月27日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中,展示了如何將該蛋白質資料庫用於設計有效且高度特異性的癌症細胞療法,從而實現藥物活性僅能被癌細胞的蛋白質組合觸發,而對正常細胞保持惰性。

在過去的十年中,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已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方法。然而,雖然科學家已經證明,CAR T細胞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癌症中非常有效,有時甚至可以治癒癌症,但到目前為止,該方法在實體瘤(例如乳腺癌、肺癌或肝癌)中效果不佳。這些實體癌中的細胞通常與其他組織中的正常細胞共享抗原,這就造成了CAR T細胞可能通過靶向健康器官而產生脫靶效應的風險。此外,實體瘤也經常產生免疫抑制微環境,限制了CAR T細胞的療效。

這項新工作通過將前沿的工程化細胞療法與先進的計算方法相結合,為抗癌療法的設計增加了一個強大的新維度。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細胞和分子藥理學教授Wendell A. Lim說:「目前,大多數癌症治療方法,包括細胞療法,都只能單一地靶向一個靶標或一個過程。但我們希望增加細胞療法的細微差別和複雜程度。」對於Lim而言,細胞類似於分子計算機,可以感知周圍環境,然後整合這些信息來做出決策。他認為,由於實體瘤比血液癌更複雜,因此「必須設計更複雜的療法」才能與之對抗。

多組學大數據

在發表於《Cell System》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了公共資料庫,檢查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中2300多個基因的表達譜,了解哪些抗原不同於其他,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找出可能的命中點,並查看會形成哪些抗原組合

基於這種基因表達分析,研究人員將布爾邏輯應用於這些抗原組合,以確定它們是否能夠顯著提高T細胞識別腫瘤的能力,同時不識別正常組織。

為了將這些指令編程到T細胞中,他們使用了一種叫做syNotch的系統,這是一種可定製的分子傳感器,可使合成生物學家對細胞的編程進行微調。synNotch是2016年在Lim實驗室開發的一種受體,可以進行工程改造以識別多種靶抗原。synNotch的輸出響應也可以進行編程,這樣一旦識別出抗原,細胞即可執行一系列響應

該團隊使用synNotch對T細胞進行編程,殺死了同時表達CD70和AXL抗原的腎癌細胞。儘管CD70也存在於健康的免疫細胞中,AXL也存在於健康的肺細胞中,但帶有工程化syntnotch邏輯門的T細胞只殺死癌細胞,而沒有殺死健康細胞。

研究人員說:「最近幾年,癌症的大數據分析領域和細胞工程領域都出現了爆炸性增長,但是這些進展尚未匯集在一起。將細胞治療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的計算能力,使人們能夠切實地利用日益豐富的癌症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數據。」

更「智能」的細胞療法

在發表於《Science》的研究中,展示了多個syNotch受體通過菊花鏈(daisy-chained)方式連接,以創建一系列複雜的癌症識別電路。由於synNotch可以「即插即用」方式激活選定基因的表達,因此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連結這些組件,以創建多種電路,從而可以準確識別癌細胞,同時產生一系列反應。

例如,可以對synNotch受體進行改造,使其在識別抗原A時產生第二個識別B的synNotch,進而誘導識別抗原C的CAR的表達,結果使T細胞需要三種抗原同時存在才會觸發殺傷作用。在另一個例子中,如果T細胞遇到一個存在於正常組織中但不存在於癌症中的抗原,則可以對具有NOT功能的synNotch受體進行編程,導致攜帶該抗原的T細胞死亡,從而使正常細胞免受攻擊和可能的毒性影響

Lim說:「這項工作本質上是一本細胞工程手冊,為我們提供了如何構建不同類別的治療性T細胞的藍圖,這些T細胞可以識別幾乎任何可能存在於癌細胞上的組合抗原模式。」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類似的複雜synNotch配置,可以選擇性地殺死帶有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不同組合標記的細胞。而且,當將配備了synNotch的T細胞注射到帶有兩種具有不同抗原組合的相似腫瘤的小鼠體內時,這些T細胞可以有效且精確地定位目標腫瘤,並可靠地執行研究人員設計的細胞程序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不僅在尋找靶標,而且還試圖使用所有數據。我們需要梳理所有可用的癌症數據,以找到明確的癌症組合特徵。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可以利用這些更『智能』的細胞,真正利用生物學的計算複雜性,並對抗癌療法產生真正的影響。」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big-powers-smart-cell-therapies.html

【2】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0/1099

【3】https://www.cell.com/cell-systems/fulltext/S2405-4712(20)30328-8

相關焦點

  • 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讓正常組織不受傷害的藥物是腫瘤學研究的最高目標。在兩篇新的論文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用「智能(smart)」細胞療法破解這一難題的互補策略:除非被僅在癌細胞中同時出現的一組蛋白所激活,否則這些活的細胞藥物會保持惰性。
  • 打破眼科療法的侵入性弊端,「 Eyevensys」開發新型眼科重疾藥物
    今天要介紹的是眼科企業是「Eyevensys」,這是一家眼科生物技術公司,開發了一種治療眼科重疾的新方法——非病毒基因療法,該療法適用於視網膜病變及其他眼科重大疾病。 Eyevensys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今年剛完成B輪融資,B輪融資額達到3000萬美元。並於近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開設了全資子公司,方便完成在美國的臨床實驗。
  • 利用新一代TILs療法治療實體瘤,「勁風生物」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
    據悉,「勁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主要為翰頤資本和弘勵創投,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勁風生物」技術平臺的升級、專利池的構建以及相關團隊建設。 「勁風生物」是一家腫瘤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商,致力於通過結合無創腫瘤檢測篩查在精準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發及應用、利用生物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深度挖掘腫瘤多組學數據,優化細胞治療策略,提高腫瘤治療有效性。該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貝勒醫學院遺傳系系主任Brendan Lee教授,目前Brendan Lee教授也在擔任「勁風生物」的科學顧問。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大數據讓細胞療法更「智能」,完美解決既殺死癌細胞又不傷害健康組織
    在兩篇新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互補策略——活性藥物除非被只在癌細胞中出現的蛋白質組合觸發,否則將保持惰性。幾年來,Wendell Lim博士和合成免疫中心的同事們已經對這種特殊方法的生物學方面進行了探索,該中心由UCSF細胞設計計劃和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
  • 「Science子刊」厲害了!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近日,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訓練免疫系統以耐受自身抗原的方法,同時保持免疫系統的其餘部分不變,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由於現有的MS療法會全身性地抑制免疫系統,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以抗原特異性方式針對疾病的替代療法。這種方法需要了解MS中涉及哪些髓磷脂自身抗原。問題是,致病抗原在不同患者之間可能不同,同一位患者的抗原隨時間變化也會不同。
  • 將單細胞大數據用於藥物研發,「百奧智匯」完成A+輪融資
    所募集資金將用於「百奧智匯」進一步擴大和加速單細胞大數據及單細胞數據分析平臺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轉化應用,推進其單細胞大數據和分析系統在藥物新靶標挖掘、生物免疫學驗證、抗體開發、生物標誌物發現、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等方面建立起市場優勢;同時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商業化布局。
  • Cell:科學家提出腫瘤細胞「幹細胞指數」概念 未來有望開發出...
    2018年4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保羅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索引模式,其能為癌症患者的預後提供相關信息,同時也能幫助指導癌症患者採用更加合適的療法進行治療,並且鑑別出開發新藥的靶點。
  • CAR-T細胞療法最新研究進展
    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 doi:10.1016/j.cels.2020.08.002; doi:10.1126/science.abc6270 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讓正常組織不受傷害的藥物是腫瘤學研究的最高目標。
  • 「智能」細胞助力癌症治療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互補型策略——使用一種活性藥物,這種藥物只能被癌細胞特異的蛋白質組合觸發,否則將保持惰性。 這項工作結合了前沿的細胞工程療法和先進的計算方法,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幹細胞樣CD8 T細胞介導抗腫瘤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
    幹細胞樣CD8 T細胞介導抗腫瘤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3:1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Steven A.
  • Science:Treg細胞,細胞療法的下一個風口
    在過去的十年中,效應T細胞被設計為表達高度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或識別腫瘤抗原的特異性T細胞受體(TCR),這些已經被證明是高效的過繼細胞療法(ACTs),因此徹底改變了某些癌症的治療方式。
  • 著名華人學者盧冠達教授攜「基因電路」,開發更智能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丨醫麥黑科技
    在去醫學院學習之前,他就已經取得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學位,跨界的經歷讓其對合成生物學有著極深的理解,他想要利用這種新興技術讓細胞療法變得更為智能。當然這裡所說的編排電路並不是傳統的用矽來製造電子電路,而是用DNA構建基因電路。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Nature Chemistry目的是將化學所有子學科的科學家聚到一起,通過提供一個關於這一學科的均衡觀點、同時幫助推動不同化學領域之間的思想交流,從而成為化學界的一個重要資源。文章內容涵蓋癌症生物學,心血管研究,基因療法,免疫學及疫苗發展,神經科學。另外收錄來自生醫研究領域的新訊觀點及評論文章,提供完整諮詢。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1953 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 DNA 雙螺旋結構,自此之後,人們知道了遺傳信息是由基因構成和表達。1963 年,基因雙螺旋論被提出十年後,新一代科學家正式提出基因編輯療法——通過敲除或替代某部分基因,讓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增加或減少某些細胞功能,以治療、治癒某些疾病。
  • Science:AI領域那麼多引人注目的「進展」,竟是無用功
    在人工智慧技術風起雲湧的今天,這篇文章的觀點或許值得我們思考。令 Blalock 的導師、MIT 計算機科學家 John Guttag 感到震驚,他表示,不公平的對比或許可以解釋這一停滯現象。「老話說得好,如果你無法衡量一件事,就很難讓它變得更好。」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多個 AI 子領域的進展實則「搖搖欲墜」。2019 年,一項針對搜尋引擎所用信息檢索算法的元分析發現,「高水位線早在 2009 年就已確立」。
  • CAR-T細胞療法最新研究進展(第18期)
    基於此,針對CAR-T 細胞療法取得的最新進展,小編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1.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doi:10.1016/j.cels.2020.08.002; doi:10.1126/science.abc6270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讓正常組織不受傷害的藥物是腫瘤學研究的最高目標。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智能硬體融資披露:AR眼鏡在手訂單接近20萬臺,「Kura AR」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36氪獲悉,AR眼鏡品牌「Kura AR」近期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由雲天使基金領投,某光學廠商以及數個行業內個人投資者跟投。
  • 「Cell」迄今最大規模乳腺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新亞型 提出新療法
    隨著人類基因組等大量生物體全基因組序列的破譯和功能基因組研究的展開,生命科學家越來越關注如何用基因組研究的模式開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更精確的數據研究人員使用「癌症基因組圖譜」中的殘留樣品對乳腺癌進行了初步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為蛋白質組學代表乳腺癌圖譜研究的進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