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實現國際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可視化
大連理工大學
-
劉波等實現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傳遞的可視化—新聞—科學網
構建螢光蛋白生物探針
-
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實現可視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訊(記者吳琳)日前,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劉波團隊及其合作者發展了基於螢光蛋白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簡稱FRET)技術,發現了細胞在外加機械力作用下發生遷移的直接動力,實現了細胞膜上的表面張力變化的可視化。
-
Cell: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2018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
-
【前沿進展】Cell:科學家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近日,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結合假病毒顆粒技術,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
-
細胞膜的發現歷史
同時,很快又發現,細胞膜這個屏障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一些物質可通過它,而另一些物質幾乎完全不能通過。1899年,英國細胞生理學家奧弗頓(C.Overton)發表一系列關於化合物進入細胞的觀察結果,他發現分子的極性越大,進入細胞的速度越小,當增加非極性基團(如烷基鏈)時,化合物進入的速度便增加。奧弗頓的結論是,控制物質進入細胞的速度的細胞膜是脂肪性物質,其中含有固醇和其他脂類。
-
Nat Chem Biol:首次利用螢光探針解析細胞膜的奧秘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4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日本、美國和印度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了細胞膜中的筏區域,即細胞膜中攜帶特殊分子群體的活性部位,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
-
新教材解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歐文頓的實驗表明:脂溶性物質更容易穿過細胞膜,據此提出假說:細胞膜由脂質構成(注意這暫時只是個假說還不是結論)。科學家分離得到純淨的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的細胞膜,化學分析表明組成細胞膜的脂質包括磷脂和膽固醇。歐文頓的假說得到了驗證。磷脂在細胞膜中含量豐富,據此可以提出問題:磷脂在細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
-
細胞膜結構是如何被發現的?
細胞膜不僅是區分細胞內部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屏障,還是細胞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通道,因而對於維持細胞的功能極其重要。細胞內的大部分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的表面,也同樣包被著膜狀結構,稱為細胞內膜 。細胞膜又稱為質膜,細胞膜和細胞內膜也可總稱為質膜,或稱為生物膜。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我國實現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動態成像
新華社武漢4月17日電(記者 李偉)基於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欣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人體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術,實現了目前最快的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高分辨動態採樣速率,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利器。
-
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及發展
細胞膜是將細胞內物質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的一層極薄的膜,厚度約7-8nm,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暗-明-暗的三層條帶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如何研究、怎麼被發現的呢?科學家在對物質跨膜運輸現象的研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於是開始從生物膜功能的深入探索到生物膜結構研究的過程。
-
觀察| 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加一味稀土釓 靶向藥實現可視化
原標題:加一味稀土釓 靶向藥實現可視化 傳統臨床藥物進入人體,靶向效果如何監測評判?如今,這一難題有望得到解決。記者2日獲悉,天津大學科學家藉助納米技術,通過添加稀土材料釓,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有望解決傳統藥物製劑缺陷,實現了靶向藥物可視化引導觀測,相關多篇研究成果在納米技術領域頂級期刊ACS Nano發表。 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納米生物技術在腫瘤等重大疾病診療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
五星紅旗首次月表動態展示 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上升器將與軌返組合體對接專家介紹,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射塔架系統,著陸器相當於上升器的「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平臺姿態不確定、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地月環境差異等問題;此外,由於月球上沒有導航星座,上升器起飛後,需在地面測控輔助下,藉助自身攜帶的特殊敏感器實現自主定位
-
【浙江大學】液體表面張力動態測量實驗儀
【液體表面張力動態測量實驗儀】 功能/作用介紹基於「氣泡幅頻當量法」 原理設計的動態液體表面張力測量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將現代測量技術與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緊密結合,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液體表面張力動態測量實驗儀是一種應用於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上,面向學生使用的操作性強、可靠性高、重複性好,物理量顯示簡潔並可根據實驗原理進行不同實驗內容測量的實驗裝置。
-
葉克窮團隊首次觀察到並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葉克窮團隊首次觀察到並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2020-09-19 0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藉助WebGL三維可視化技術檢索3D動態圖像
大數據可視化平臺是通過三維表現技術來表示複雜的信息,實現對海量數據的立體呈現。可視化技術藉助人腦的視覺思維能力,通過挖掘數據之間重要的關聯關係將若干關聯性的可視化數據進行匯總處理,揭示數據中隱含的規律和發展趨勢,從而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
-
「天問一號」正式徵程,航天可視化共築「航天夢」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天問」徵程,正式開啟。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回首中國整個航天發展歷程,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載人航天,到月球探測,到北鬥問天…這一切,都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的騰飛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