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等實現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傳遞的可視化—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構建螢光蛋白生物探針
劉波等實現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傳遞的可視化

 

通訊員呂東光 記者劉萬生 10月18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劉波團隊及其合作者發展了基於螢光蛋白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簡稱FRET)技術,發現了細胞在外加機械力作用下發生遷移的直接動力,實現了細胞膜上的表面張力變化的可視化,該技術將長期以來在國際上僅僅是理論上的假設變為現實,這一發現對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的研究,作了進一步的拓展。相關成果已有部分發表在《科學報導》(science reports)上。

自20世紀60年代人類發現綠色螢光蛋白以來,各種色彩的螢光蛋白逐漸成為生物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中基於螢光蛋白的FRET技術,通過觀察螢光能量的轉移效率變化,實現了在活細胞內動態觀察某種蛋白的活性變化,幫助在活細胞內觀察從前無法看到的生物過程,例如神經細胞的發育、腫瘤細胞的擴散及血管壁細胞的遷移,極大地推動了細胞內的信號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

劉波研究團隊運用一個精巧的「分子彈簧」與螢光蛋白對構建了新型的FRET探針,並利用兩條特殊的「蛋白鉚釘」將該FRET探針鉚定到細胞膜內表面上,通過特殊的螢光顯微鏡觀察細胞的螢光顏色與光強變化,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細胞膜上的表面張力變化的可視化。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實現國際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可視化
    大連理工大學
  • 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實現可視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訊(記者吳琳)日前,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劉波團隊及其合作者發展了基於螢光蛋白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簡稱FRET)技術,發現了細胞在外加機械力作用下發生遷移的直接動力,實現了細胞膜上的表面張力變化的可視化。
  • 我國首次實現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波團隊在細胞膜張力的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並證明了定向應力作用下細胞極性變化並非由細胞膜張力的非均勻分布所引起,而應由細胞膜下其他結構對力的非均勻傳遞直接導致。
  • 科學家發現細胞膜新功能,它不僅能識別危險物,還可以傳遞信號
    細胞膜作為細胞的堅實壁壘,它的表面存在許多可以識別危險異物的結構。更重要的是,細胞膜在識別出危險物質的時候,還需要將信號傳到內部關鍵的細胞器,從而啟動防禦機制。細胞核是植物細胞內部控制遺傳和生命活動的關鍵場所,因此羅莎團隊意識到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聯繫,於是該團隊對此展開研究。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溫度對表面張力的影響
    ,烷烴表面張力與溫度關係有以下特點: (1)圖中所有物質的表面張力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這就是說,一般當溫度在距臨界溫度約30℃時表面張力與溫度的線性關係開始偏離。=-SSdT-PSdVS+σdA;dGS=-SSdT+VSdPS+σdA由此可得:(SS/A)T,V=-(σ/T)A,V [1-4-2](SS/A)T,P=-(σ/T)A,P [1-4-3]因而,在許多界面化學著作中,表面張力隨溫度而變化的斜率被認為是表面區內變化單位面積時熵的變化值
  • 表面化學-表面張力測試(一)
    這個現象實際上是由於洗潔精減小油膜處水的表面張力,但是外圍的水的表面張力並沒有變化,力大的拖動了力小的。(如果立白洗潔精的推廣人員路過,下面的讚賞麻煩點一下。謝謝。)表面張力的定義1.  液體為達到最小表面積趨勢的能力。2.  液體沿線單位長度所受平行於表面的力。單位是毫牛每米(mN/m)。
  • 細胞膜結構是如何被發現的?
    ,即細胞膜。細胞膜不僅是區分細胞內部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屏障,還是細胞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通道,因而對於維持細胞的功能極其重要。細胞內的大部分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的表面,也同樣包被著膜狀結構,稱為細胞內膜 。細胞膜又稱為質膜,細胞膜和細胞內膜也可總稱為質膜,或稱為生物膜。
  • 大難題告破,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新聞—科學網
    而現在,人工智慧也有能力給出精確預測的計算方法,甚至只要幾天甚至半個小時。近日,在蛋白質預測結構挑戰賽CASP上,DeepMind推出的AlphaFold程序在百餘支隊伍中脫穎而出。CASP的比賽規則之一是參賽者預測的蛋白質結構必須已經通過實驗驗證但未公開發表。預測出的結果會通過實驗方法進行匿名檢驗,二者相似度越高,得分也就越高。
  • 白酒與表面張力
    白酒的表面上存在著一種使其液面緊縮的力,這種液面上垂直作用於單位長度線段上的緊縮力稱為液體的表面張力。 表面張力的產生是由於白酒液體界面上物質分子與本體分子的受力情況不同,這種受力不均源於物質內部不平衡的分子間作用力。
  • 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在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將細胞內外部環境隔離。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以了解外部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將其傳遞到細胞內部不同區室,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葉綠體作為植物特有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對於植物生存至關重要。
  • 【浙江大學】液體表面張力動態測量實驗儀
    液體表面張力動態測量實驗儀分成三個部分:主機平臺、測量室、升降機構。   主機平臺主要包括有:儀器面板,加熱墊。儀器面板上有:溫度顯示、計時器、氣泡瞬時壓強顯示、測量控制按鈕及數據採集器和USB電纜線插孔。加熱墊上放置裝有待測液體的燒杯。   測量室主要包括有:微型氣泵,可調氣體流量計,微差壓傳感器,測量探頭。
  • 高通量表面張力限制液滴陣列微流控
    隨著微流控技術的迅猛發展,微流控領域出現了眾多具有創新意義的新技術,如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藥和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使用簡便而有效的方法製備出均勻性良好的液滴陣列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日,上海大學的巫金波教授團隊通過表面親疏水的差異將微米級尺寸的液滴固定在基片表面,製備出不同形狀、尺寸的液滴陣列,並利用液滴陣列進行單細胞的培養與觀測。
  • 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及發展
    Overton)曾經利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了上萬次的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 物質的組成對表面張力的影響
    亦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以結構法直接計算物質表面張力的。當溶劑中加入溶質後,在整個溶液濃度範圍內溶劑表面張力不發生變化。由此類溶劑和溶質組成的溶液,界面化學理論稱之為理想溶液,形成理想溶液的溶質,稱之為相對於討論溶劑的表面中性物質。
  • 神奇的表面張力
    今天我們通過3個小實驗來理解水的表面張力。當我們把回形針小心翼翼地放在水面上時,沒有破壞水的表面張力。水的表面張力拉著回形針不讓它掉下去。當我們滴入,洗潔精會破壞水的表面張力,回形針就沉入水底了。 實驗三:曲率驅動小船 實驗材料:紙片船、水槽、水 我們都知道水有表面張力,水的表面張力,不是字面意思的把水張開,而是把水緊緊的拉在一起。
  • 科學家在土衛六上發現細胞膜構造—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在這顆衛星的大氣中探測到細胞膜的構造。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 在地球上,細胞主要由水構成,水則被脂質構成的薄膜包圍。這些成分在土星最大的衛星上表現得很好。土衛六過於寒冷(平均表面溫度為-149℃),以至於液態水無法存在。相反,它的海洋由液態甲烷構成。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所需的類脂膜無法形成。 不過,土衛六上的生命或許由不同的物質構成。
  • 說說水的表面張力
    我們都知道杯子滿了以後水會沿著杯壁往下流,這是很自然的事,但細心的你也許同樣也能發現,在杯子將滿未滿的時刻,水平面會一點一點地升高,在高過玻璃杯沿的時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卻像漲起的氣球一樣,隨著水的一點點增加,慢慢地變得豐盈起來,在高過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時候
  • 表面張力與表面能
    液體受到拉向內部力的作用,使其表面肌收縮和凝聚,這種力叫表面張力。表面能是指將液體內部分子拉到表面上所需作的功。 當液滴落在固體表面上時,由於液體具有各自的表面張力,它同時受到固體與空氣的界面張力(γs)、液體與空氣的界面張力(γl)和液體與固體的界面張力(γsl)的作用。
  • 小知識:溶液的表面張力是什麼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表面張力是液體物質的一種物理現象,它是分子引力作用產生的結果。液體表面分子(又叫界面分子),既受液體外部化學性質相同物質吸引,又受液體內部分子吸引,這樣,液體表面分子向內收縮,這種向內收縮的力叫做「表面張力」,又叫內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