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2020-12-01 中國經濟網

  病毒和細菌的效應蛋白挾持植物中一條細胞膜到葉綠體的抗病信號途徑,以抑制植物免疫。 (資料圖片)

  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我們必需的氧氣。然而,植物也會面對各種威脅,並受到病毒和細菌等植物病原體攻擊,導致生病甚至死亡。數據顯示,每年植物病原體對全球農作物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世界糧食安全。

  在長期進化中,植物已形成了一系列複雜巧妙的機制,以感知威脅,產生相應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識別,更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

  其中,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在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將細胞內外部環境隔離。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以了解外部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將其傳遞到細胞內部不同區室,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葉綠體作為植物特有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對於植物生存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對於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成為科學家在植物領域探索的焦點。日前,我國傳來好消息,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

  該研究揭示了一些植物蛋白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它們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緊接著,葉綠體通過「逆行信號傳遞」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從而調節抗病基因表達,激活防禦以對抗入侵者。該途徑是植物細胞將危險信號從外界傳遞到葉綠體的策略之一,能快速、及時、準確整合信號並產生適當的下遊響應。

  長期以來,植物病原體及其宿主處於類似「軍備競賽」的共同進化中。此項研究便發現,病原體可以劫持這種在植物細胞內部傳遞信息的途徑。一些來自植物病毒和細菌的蛋白質可以巧妙「模仿」上述植物蛋白質行為,能與細胞膜結合,當植物細胞感受到攻擊時,也可以移動至葉綠體。一旦進入葉綠體內部,它們會損害葉綠體與細胞核之間的通訊,從而阻礙植物防禦反應激活,幫助自身生存繁殖。

  研究還發現,不同類別病原體進化出了相似策略,以達到抑制植物防禦目的,有力證明了這條連接細胞膜與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在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中起著核心作用。該研究為設計植物保護策略與開發新的抗病品種提供了新思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則瑾)

(責任編輯:符仲明)

相關焦點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Cell 新發現!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這個過程包括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並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最後激活和協調下遊防禦反應。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細胞膜上。植物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病原菌的存在,並發出「警報」,隨後這些「警報」傳遞到細胞內部,最終到達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 科學家發現細胞膜新功能,它不僅能識別危險物,還可以傳遞信號
    該論文指出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中心的西班牙籍研究員羅莎·杜蘭率領她的團隊在植物細胞內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通道。經過他們的研究,這條通道可以讓植物細胞膜在識別病原體後迅速將信號傳到內部的葉綠體,然後再由葉綠體傳到細胞核。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細胞膜結構是如何被發現的?
    細胞膜不僅是區分細胞內部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屏障,還是細胞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通道,因而對於維持細胞的功能極其重要。細胞內的大部分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的表面,也同樣包被著膜狀結構,稱為細胞內膜 。細胞膜又稱為質膜,細胞膜和細胞內膜也可總稱為質膜,或稱為生物膜。
  • 我國首次實現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波團隊在細胞膜張力的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並證明了定向應力作用下細胞極性變化並非由細胞膜張力的非均勻分布所引起,而應由細胞膜下其他結構對力的非均勻傳遞直接導致。
  •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揭示植物快速傳遞「警報「」信息的重要信號途徑
    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通過細胞膜識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然後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部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最終到達細胞核以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科學家們尚未完全了解。該研究發現一些植物蛋白具有細胞膜和葉綠體雙重定位。
  • 「毒液效力極強」研究發現蜂毒肽60分鐘可破壞癌細胞細胞膜
    據德新社雪梨9月2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州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歐洲蜜蜂的毒液在殺死難治的侵襲性乳腺癌細胞方面「非常有效」。哈裡·珀金斯醫學研究所開展的這項研究利用312隻蜜蜂和大黃蜂的毒液來研究其抗癌性。研究小組發現,蜂毒及其主要成分蜂毒肽不僅能迅速導致「三陰性乳腺癌和HER2陽性乳腺癌細胞」死亡,而且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其濃度不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報導稱,該研究所說,三陰性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的10%至15%。目前臨床上還沒有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有效靶向療法。
  • 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美國醫學科學期刊UCMS刊發了我國學者孫作東撰寫的論文——細胞生物電膜面積守恆定律及離子不等量方程,論文對細胞生物電現象產生機制進行了科學合理地闡釋,從根本上顛覆了霍奇金學派創立的離子學說以及依據離子學說建立的GHK方程和H-H方程,開闢了一種科學量化描述細胞動作電位新的方法和途徑。
  • 細胞膜色譜法,一種全新的生物親和色譜
    1996 年,西安交通大學賀浪衝教授提出細胞膜色譜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經過20 年的不斷發展,CMC法已逐步成為研究藥物與膜受體親和作用的有力工具之一。CMC系統將完整的細胞膜包覆於矽膠表面,在仿生理條件下製備成色譜柱進行成分受體相互作用研究,可以快速篩選中藥複雜體系中的活性成分,並準確計算出其與受體間的配位親和常數。
  • 劉波等實現首個細胞膜表面張力變化傳遞的可視化—新聞—科學網
    構建螢光蛋白生物探針
  • 細胞膜色譜法 一種全新的生物親和色譜
    1996 年,西安交通大學賀浪衝教授提出細胞膜色譜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經過20 年的不斷發展,CMC法已逐步成為研究藥物與膜受體親和作用的有力工具之一。CMC系統將完整的細胞膜包覆於矽膠表面,在仿生理條件下製備成色譜柱進行成分受體相互作用研究,可以快速篩選中藥複雜體系中的活性成分,並準確計算出其與受體間的配位親和常數。
  • 細胞膜的發現歷史
    他便通過細胞的滲透特性去研究它的「邊界」(他首次把細胞「邊界」稱為「質膜」)。耐格裡和克拉默(Cramer)一起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發現細胞具有敏感的滲透特性,它的體積可以隨著周圍介質的不同滲透強度而改變。當細胞外面的溶質滲透強度大時,細胞就變小;溶質滲透強度小時,細胞就變大。耐格裡提出,細胞與環境之間正是通過這種「邊界」發生關係的。
  • 華裔科學家領導研究「心靈傳遞」 獲驚人發現
    中新網5月10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展示利用量子物理學通過「心靈傳遞」來分享秘密。  「心靈傳遞」看上去總是那麼容易。像《星空奇遇記》那樣,只要掛個電話給史葛先生,艦長基爾克就會從看上去粗製濫造的某個外星球風景中閃露,現身於「星艦企業號」。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能夠通過細胞膜發現潛在攻擊者,並發出「警報」。這些「警報」會傳遞給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專家羅莎·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能夠通過細胞膜發現潛在攻擊者,並發出「警報」。這些「警報」會傳遞給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專家羅莎·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