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領導研究「心靈傳遞」 獲驚人發現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10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展示利用量子物理學通過「心靈傳遞」來分享秘密。

  「心靈傳遞」看上去總是那麼容易。像《星空奇遇記》那樣,只要掛個電話給史葛先生,艦長基爾克就會從看上去粗製濫造的某個外星球風景中閃露,現身於「星艦企業號」。

  近年來,有關雷射、亞原子顆粒和純數學的報導滿天飛,但是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在該領域有一個驚人發現,其不可思議恍如科幻小說。

  誰會有興趣呢?很多大企業有,因為這個發現等於朝著電腦犯罪無法涉足的不可破解之密碼、超速電腦和通訊邁進了一步。

  該小組的基本發現是,他們可以用超時空的「心靈傳遞」,把一個訊號傳給一批接受者,只有接受者中的大多數人才可以重新組合該訊號。稍有差錯即不能重組訊號。

  小組領導人、華裔科學家林秉光現正在二○○二年該大學所做的工作的基礎上做實驗。當年,他們利用一束雷射,以「心靈傳遞」方式傳遞資料。

  但是林秉光說,最新發現是「一種更複雜的超時空資料傳遞形式,因為它涉及多個接受者。」

  「心靈傳遞」被定義為訊號之生產、解體和成功重組。在這次實驗中,即是向三名接受者傳遞高頻聲音。未來的訊號可能是講話或打字。

  研究者利用晶體、鏡片和鏡子來製造兩束「糾結」的雷射,然後以量子態的形式用它們來攜帶脆弱的信息。

  該大學在聲明中說:「量子態不能被測量或複製,因而就不可能竊聽。光束的傳遞變成一種秘密通訊,安全得到保障。」

  聲明說:「這種科技的益處是,只有接受者中的大多數人才能破解密碼。例如,若把一個密碼傳遞往一個有十五名人士的間諜網絡,就需要至少八名間諜獲取該訊息———這就使該訊息不致於被某個雙重間諜佔用或刪除。」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這個小組,花了一年多時間整理他們的理論,該理論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物理評論通訊》。他們還在光學實驗室裡一個大型機器上證明這一理論,該機器包括各種雷射、鏡子、鏡片和電腦。

  該小組說,這項研究雖然不能像《星空奇遇記》那樣,使跨時間通訊一呼即應,但是可能會引起防衛界和金融業的注意,因這些行業都希望訊息傳遞能夠絕對保密。

  研究者們還宣稱,「心靈傳遞」尚有一個潛力,就是可明顯加強電腦系統的保安,使電腦較今天的電腦快不知多少倍。

相關焦點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華裔科學家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美國格魯伯基金會7日宣布,華裔科學家c成為2016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他將在今年11月美國神經學學會年度會議期間領受獎章、獲獎證書和
  • 汙水轉換可用能源增 5 倍 華裔科學家王啟林獲澳洲尤裡卡獎
    汙水轉換可用能源增 5 倍華裔科學家王啟林獲澳洲尤裡卡獎澳洲博物館尤裡卡獎(Australian Museum Eureka Awards)讚揚在創新、領導才能、科學參與等領域出色的人士或計劃,而今年就有 17 名獲獎者,其中一位得獎者王啟林表示
  • 華裔科學家發現「怪獸」黑洞 —新聞—科學網
    NGC1600星系相比於周圍要更大更亮 該星系中央發現巨大黑洞的電腦模擬圖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當地時間6日宣布,華裔旅美女科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宇宙稀疏偏遠處發現一個超大黑洞,該黑洞被研究團隊暱稱為「NGC1600怪獸」。
  • 華裔科學家謝曉亮沈志勳獲2009年度勞倫斯獎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與謝曉亮教授在頒獎典禮上 美國能源部日前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向六位傑出的美國科學家頒發了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沈志勳獲獎,在此之前,華裔科學家只有丁肇中(1975年)、李遠哲(1981年)和劉錦川(1988年)獲得過勞倫斯獎。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奇特粒子 引發物理學界興趣
    中新網10月27日電 在美國德州國際實驗合作組(BABAR)從事研究的現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物理系主任婁辛丑與博士研究員葉樹偉所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奇特且被找到機率很小的粒子Y(4260),為實驗與理論物理界基礎研究帶來新氣象。
  • 37歲美籍華裔科學家被害,新冠研究將取得重大發現
    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名華裔男子在家中遇害。經調查,死者名為劉冰(Bing Liu,音譯),年僅37歲,被發現時,頭部、頸部和軀體都有明顯槍傷。而在他家附近的車子裡,警方發現了另外一名華裔男子顧浩(HaoGu,音譯),疑似吞槍自殺。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盤點近年來被美國「針對」的華裔科學家
    我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並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正因為如此,美國深深感到了危機,通過外交、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企圖掣肘與打壓中國的快速崛起,同時開始阻止兩國的正常科技交流,更有甚者針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的科學家。今天,小Q就給大家來回顧下近年來被美國針對、調查甚至是逮捕的華裔科學家。
  • 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或助疫苗研發
    原標題:美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美國《科學》雜誌10日發表了華裔科學家丁守偉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研究成果,或有助於探尋抗病毒疫苗研製新路。   丁守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RNA(核糖核酸)幹擾研究。此前,他與其他科學家發現,RNA幹擾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機制在植物、果蠅和線蟲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 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以了解外部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將其傳遞到細胞內部不同區室,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葉綠體作為植物特有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對於植物生存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對於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成為科學家在植物領域探索的焦點。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 華裔科學家楊培東獲美科學大獎
    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15日宣布,將2007年度「艾倫·沃特曼獎」授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裔化學家、納米技術領域專家楊培東。  美全國科學基金會在聲明中說,楊培東在納米線、原子組裝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並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術設備,如計算機電路、新型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楊培東將在今後3年時間內獲得50萬美元的科研獎金。  「艾倫·沃特曼獎」是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的年度科學大獎,每年授予一位在科學或工程研究領域表現出色的年輕科研人員。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24人被起訴判刑,還取消了77名研究者的補助、或贊助資格,有10多名與這些科學家有關係的研究人員被驅逐回國。但NIH在疫情期間發起的訴訟並不限於華裔科學家, 6月16日,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查爾斯·利伯(Charles M.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網站介紹稱,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根澤爾與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發明先進氣體處理技術 澳大利亞華裔科學家李剛獲工程院榮譽獎
    (資料圖)【澳洲網高嘉文8月17日編譯報導】澳洲華裔科學家李剛(Gang Li, 音譯)博士近日獲得綜合澳洲工程院官網、SBS 17日報導,大衛和瓦萊麗·所羅門獎每年表彰那些在學術界、研究或產業研發中表現出有能力促進研究產業合作和知識轉移以造福澳洲的科學家或畢業生。澳洲未來天然氣中心課題負責人、墨爾本大學高級講師李剛博士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可以捕獲低濃度溫室氣體甲烷並減少煤礦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 3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微電子器件華裔科學家
    在這些微電子專家和學者中,華人科學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介紹3位微電子器件領域的著名華裔科學家——施敏、薩支唐和鄧青雲在半導體器件的發明和應用以及育人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施敏的發明與成就倍受世界推崇,是少數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臺灣工研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多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獲頒全球「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終身成就獎。目前,施敏因 NVSM的發明已被「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 3 次。提名者為丁肇中教授(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施敏教授為人隨和,平易近人,風趣幽默。
  • 研究新冠病毒的華裔科學家在美國遇害,該起殺人案背景複雜
    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名華裔醫學研究人員被發現家中遇害,其所就職的高校稱,該男子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工作即將取得「重大發現」。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KDKA電視臺報導,死者名為劉冰(Bing Liu,音譯),37歲,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羅斯鎮的家中遇害,頭部、頸部和軀體都有明顯槍傷。
  • 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可替代合金
    馬裡蘭大學華裔科學家胡良兵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一種超級木材,比一般木材強度增加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