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轉換可用能源增 5 倍 華裔科學家王啟林獲澳洲尤裡卡獎

2020-12-05 深夜書評

汙水轉換可用能源增 5 倍華裔科學家王啟林獲澳洲尤裡卡獎

澳洲博物館尤裡卡獎(Australian Museum Eureka Awards)讚揚在創新、領導才能、科學參與等領域出色的人士或計劃,而今年就有 17 名獲獎者,其中一位得獎者王啟林表示,與現在的方法相比,他透過新的方法,有望能從汙水中轉換的可用能量增加起碼 5 倍。

王啟林是一名雪梨科技大學的環境工程師,他表示雖然現在可以利用汙水產生的有機物質沼氣來轉化能量,但實際上汙水處理佔能源消耗有 10% 至 25%。而他發現,汙水產生的游離氨就可增加可轉化能量的物質數量,如果與目前可利用能量相比,用此方法可以將回收的能量增加 5 倍以上,並且可以用來運行汙水處理廠,以及可以用來輸入電網,現時此研究已獲得專利,目前在全球被商業化使用。

相關焦點

  • 華裔科學家榮獲澳洲「科學界奧斯卡」獎項!專注汙水「變廢為寶」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據澳媒《SBS》報導,華人青年學者王啟林博士今年獲得了被稱為澳大利亞「科學界奧斯卡」的尤裡卡獎。「汙水處理實際上佔城市能源消耗的10%至25%,」他說:「與目前可利用量相比,我們可將回收的能量增加五倍以上。」王啟林博士研發出一種環保的「閉環」技術,將昂貴、耗能的汙水處理廠轉變為能源生產者。他發現,處理汙水時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游離氨(free ammonia)可用於改善汙水處理過程,增加可以用來轉化作能源的有機物數量。
  • 汙水轉能量,華人科學家在澳洲科學界的「奧斯卡」獎中大放光彩
    每個城市的汙水處理要消耗多少能源?你知道嗎?今年澳洲科學界的「奧斯卡」獎獲獎者之一,雪梨科技大學的王啟林博士說,汙水處理目前實際上佔城市能源消耗的10%到25%。澳大利亞博物館尤裡卡獎已有30年歷史,是澳洲最全面的國家級科學獎項,表彰在研究與創新、領導力、科學參與和學校科學領域的傑出成就。
  • 中國科學家研究便便,結果榮獲澳洲「科學奧斯卡」!
    中國科學家獲得澳洲「科學奧斯卡」今年的「科學奧斯卡」頒給了一位在澳華人,而他的課題也非常別出心裁:研究便便!今年年度澳大利亞博物館尤裡卡獎頒給了17名獲獎者,該獎項旨在表彰研究與創新,領導才能,科學參與和學校科學獲勝者之一的雪梨科技大學的環境工程師Qilin Wang說,從汙水中獲得的能量至少可能是目前的五倍。王博士說:「汙水處理實際上佔了市政能耗的10%至25%。」
  • UTS研究人員榮獲澳大利亞科學屆最高榮譽尤裡卡獎
    王博士因在將汙水處理廠轉變為能源生產商的綠色技術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得了2020年Macquarie University Eureka Prize傑出青年研究者獎。  王博士說:「我的目標是將耗能及高排放的汙水處理工藝轉變為零能耗,甚至更好的能源生產低排放工藝。」  雪梨科技大學的David Booth教授也獲得了本年度的尤裡卡獎。
  • 湯森路透預測2015年諾獎得主 華裔王中林上榜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馬麗)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華裔科學家王中林因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榜上有名。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 雪梨華裔科學家獲澳洲總理科學獎!莫裡森發微信祝賀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郝曉靜副教授在2020年總理科學獎表彰中獲得馬爾科姆·麥金託什年度物理科學家獎。 當我們依靠科學家為我們照亮未知的世界、為未來繪製藍圖時,我們再次意識到科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
  • 發明先進氣體處理技術 澳大利亞華裔科學家李剛獲工程院榮譽獎
    (資料圖)【澳洲網高嘉文8月17日編譯報導】澳洲華裔科學家李剛(Gang Li, 音譯)博士近日獲得2020年澳洲工程院的大衛和瓦萊麗·所羅門獎(David and Valerie Solomon Award), 他發明了一種氣體處理新技術,可以捕獲低濃度溫室氣體甲烷,並減少煤礦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 華裔科學家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美國格魯伯基金會7日宣布,華裔科學家c成為2016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他將在今年11月美國神經學學會年度會議期間領受獎章、獲獎證書和
  •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6-28 22:28 來源:澎湃新聞
  • 2名華裔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 麥克阿瑟基金會提供) 紐約舞臺設計師連咪咪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 麥克阿瑟基金會提供)來自藝術和科學領域、包括2名華人在內的24名傑出人士,29日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得獎者將在未來五年獲得62萬5000元獎金。獲獎的華人,是柏克萊加州大學44歲的無機化學家楊培東,他尋求改變半導體奈米線和奈米線光子學的領域。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近些年來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首位獲獎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   2003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據悉,莊小威1987年15歲就開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1年獲中國科技大學本科學位,199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學位,199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1年在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朱棣文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34歲就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   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
  • 華裔科學家謝曉亮沈志勳獲2009年度勞倫斯獎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與謝曉亮教授在頒獎典禮上 美國能源部日前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向六位傑出的美國科學家頒發了2009年度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沈志勳獲獎,在此之前,華裔科學家只有丁肇中(1975年)、李遠哲(1981年)和劉錦川(1988年)獲得過勞倫斯獎。
  • 史丹福大學研發汙水轉化新電能 數位華裔參與
    史丹福大學研發汙水轉化新電能 數位華裔參與   中新網9月18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多名華裔參與的一個史丹福大學工程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以利用汙水產生電能的新方式,把自然界的「有線微生物」(Wired Microbes)當作小型的發電廠,在它們消化植物及動物的廢料時產生電能。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 2018年08月07日 14: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
  • 外媒:美國華裔科學家陶哲軒獲數學「突破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美國華裔科學家陶哲軒是首屆數學「突破獎」的五位獲獎者之一。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到目前為止,數學領域內的重大成果一直處於科學世界其他重大發現的陰影之下,數學似乎是一隻醜小鴨,沒人願意給予它應得的承認。
  • 澳洲華裔神童發現新數學定理!
    美國17歲華裔少年梁徐明與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智商高達180的17歲神童澤利克合作發現了一條數學定理
  • 華人女科學家郝曉靜獲得澳洲2020年總理科學獎
    近日莫裡森頒布2020年總理科學獎,6位中包含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的華裔女副教授郝曉靜,她獲得了馬爾科姆·麥金託什年度物理科學家獎,獎金為五萬澳幣。新南威爾斯大學光伏與可持續能源工程學院的她致力於研究新型太陽能薄膜電池
  • 心跳公式測真偽作者 哈佛華裔專家獲英文學大獎
    中新網1月18日電 據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兩位華裔科學家彭仲康、楊智傑獲得英國KingsSchool文學大獎。  據了解,兩位華裔科學家將一套測量心跳的公式轉換為檢視文學作品真偽和解決百年爭議的工具。
  • 五名華裔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8日,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由此,過去10年裡,天體物理學已5次斬獲諾獎,幾乎每隔一年就會獲獎一次,這一結果令人倍感意外,甚至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有物理學者認為,考慮到去年剛剛公布第一張黑洞照片,今年諾獎頒給「黑洞」也在情理之中。「黑洞有時也挑戰了天體物理學的認知邊界,作為人類,我們對其仍有很多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