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hem Biol:首次利用螢光探針解析細胞膜的奧秘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4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日本、美國和印度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了細胞膜中的筏區域,即細胞膜中攜帶特殊分子群體的活性部位,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員Naoko Komura說道,對於俗稱為筏區域的特殊細胞膜結構域的推測已經超過25年了,但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在活細胞中真正觀察到該結構,而本文中研究者就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文章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神經節甘脂的行為,神經節甘脂是一種特殊的脂質分子,其在機體多種生物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脂質筏區域的形成、毒素進入細胞以及化學信號的接收等。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很清楚神經節苷脂的工作機制,截至目前為止研究者們缺少可以精確追蹤神經節苷脂運動的探針。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並不能夠在人工模型系統中模擬天然神經節苷脂的行為,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們就在神經節苷脂上吸附了一種螢光標記物,隨後他們就利用吸附在特殊位點的螢光標誌物合成了四種整體性的神經節苷脂;利用這種新型的螢光類似物並且結合獨特的高解析度螢光分子成像技術,研究者們就實現了首次在活細胞中記錄特殊的神經節苷脂的活動。

研究者揭示了神經節苷脂如何形成攜帶膽固醇和CD59蛋白的脂質筏區域,CD59屬於GPI錨定受體蛋白家族中的一員;Kenichi Suzuki博士表示,利用正常的技術很難觀察細胞中脂質筏區域的動態行為,而本文研究中我們就利用螢光神經節苷脂探針實現了這一目的,如今很多科學家就可以開始進行深入的研究來揭示毒素、細菌和病毒如何通過脂質筏區域來入侵到細胞中了。(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Raft-based interactions of gangliosides with a GPI-anchored receptor

Naoko Komura, Kenichi G N Suzuki, Hiromune Ando, Miku Konishi, Machi Koikeda, Akihiro Imamura, Rahul Chadda, Takahiro K Fujiwara, Hisae Tsuboi, Ren Sheng, Wonhwa Cho, Koichi Furukawa, Keiko Furukawa, Yoshio Yamauchi, Hideharu Ishida, Akihiro Kusumi & Makoto Kiso

Gangliosides, glycosphingolip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sialic acid(s) in the glyco-chain, are involved in variou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plasma membrane. However, their exact functions are poorly understood,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suitable fluorescent ganglioside analogs. Here, we developed methods for systematically synthesizing analogs that behave like their native counterparts in regard to partitioning into raft-related membrane domains or preparations. Single-fluorescent-molecule imaging in the live-cell plasma membrane revealed the clear but transient colocalization and codiffusion of fluorescent ganglioside analogs with a fluorescently labeled glycosylphosphatidylinisotol (GPI)-anchored protein, human CD59, with lifetimes of 12 ms for CD59 monomers, 40 ms for CD59's transient homodimer rafts in quiescent cells, and 48 ms for engaged-CD59-cluster rafts, in cholesterol- and GPI-anchoring-dependent manners. The ganglioside molecules were always mobile in quiescent cell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gangliosides continually and dynamically exchange between raft domains and the bulk domain, indicating that raft domains are dynamic entities.

相關焦點

  • Chem.: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因此,神經元的電活動一直是神經科學家們探索大腦奧秘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神經元電活動,從傳統的離體和在體電生理記錄,到鈣離子螢光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可謂是費盡心思。電生理記錄是檢測神經元電活動最直接的手段,具有非常精準的時間解析度。但是它具有很明顯的缺陷,一來造成較大損傷,二來難以同時對大量神經元的群體活動進行檢測。
  • 我國首次實現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波團隊在細胞膜張力的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並證明了定向應力作用下細胞極性變化並非由細胞膜張力的非均勻分布所引起,而應由細胞膜下其他結構對力的非均勻傳遞直接導致。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螢光探針-共軛低聚物 I 一種可鑑別革蘭氏菌類型的螢光探針
    但目前並沒有一種簡單合適的方法對革蘭氏菌進行區分,因此研製出性能優良且可簡單快速區分革蘭氏菌型的探針,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解決方案:本篇文章中,作者報導了一種共軛低聚物COE-S6,它可以作為簡單易用的革蘭氏特異性螢光探針(圖1)。
  • Chem. Soc. :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的構建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巧妙地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可以用於活細胞螢光觀察,解決了這一領域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難題。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二氧化硫以及亞硫酸氫根不僅造成酸雨等危害,還嚴重影響人體呼吸系統和身體健康。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中,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螢光染料標記的CRISPR探針,實現了活細胞染色質的實時高分辨成像。在本工作中,研究者在體外轉錄的gRNA上標記多個高亮度的螢光染料分子。這些探針在活細胞內與失去內切酶活性的Cas9(dCas9)蛋白結合,即可實現對目標染色質位點的定位與成像。相對於以前的研究中用遺傳標記的螢光蛋白,這種採用螢光染料的策略可以兼顧螢光信號強度和多色成像,從而方便地實現多色螢光成像。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於芘的螢光發射光譜和萘醯亞胺的吸收光譜有很大的重疊,兩個基團在合理的空間結構下能發生分子內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使小分子探針在未與靶標結合情況下發生螢光自淬滅現象,而一旦與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脫唾液酸糖蛋白受體(ASGPr)或相應凝集素——花生凝集素(PNA)識別後,分子內的堆疊會被破壞,螢光會增強
  • 打破局限,研發抑制性神經遞質螢光探針iGABASnFR
    興奮性神經遞質探針也得到了開發,但是關於抑制性遞質探針一直沒有特別大的突破(1)。以往有研究報導GABAB受體上附著有機螢光團的半合成有機螢光探針,但其對GABA(400μM)的低親和力限制了應用(2)。因此尋求新的GABA螢光探針將有助於促進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Loren L.
  • Nat Chem Biol:首次解析癌症蛋白的3-D晶體結構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科學家們僅僅可以利用計算研究分析來解析這種特殊酶類的3-D結構,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通過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該酶類的結構進行了結晶及研究,從而首次在全球報導了類肝素酶的X-射線晶體學結構。最後研究者von Itzstein表示,本文研究後期開發新型的抗癌藥物、疫苗以及多種疾病的診斷試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後期我們將聯合全球更多科學家們來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解析諸如癌症等疾病的發生機制、診斷及新型療法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但其在生理環境中溶解性差、螢光量子效率低,且極易發生光漂白,因此很少用於細胞內1O2的螢光檢測。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分析】水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螢光檢測及細胞顯像
    貴州大學倪新龍教授課題組合成了一類新型的陽離子型螢光探針,實現了酸性水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螢光可視化快速檢測,並首次實現了癌症細胞內硝酸根離子的螢光成像。該類螢光探針的原理是利用螢光探針的正電性與陰離子負電性之間的靜電力作用,再通過水溶液中螢光探針的疏水效應,使螢光探針形成了絲帶狀的納米自組裝從而產生了聚集螢光信號,達到了陰離子的螢光快速識別效果。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目前,成像外源RNA的探針包括RBP-FP(RNA結合蛋白 - 螢光蛋白)系統,雙分子螢光互補(BiFC),RNA適配體/螢光團系統和報告基因系統。在後一類型的RNA成像探針中,內源性RNA是天然內源性RNA,並且在成像之前不需要額外的預處理。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基於螢光成像技術的微型溫度計被大量開發並應用於細胞內溫度檢測。目前,線粒體螢光溫度計採用具有陽離子鹽結構的螢光染料富集在線粒體內膜實現對其溫度的檢測。然而,這些結構是通過線粒體的內膜負電位實現對線粒體的富集,當電勢出現變化或喪失時,其性能必將受到影響。
  •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分子間氫鍵誘導形成堅固的超分子H-型式聚集開啟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之螢光
    開啟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之螢光一直是個挑戰,本工作是首次將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串接在超分子凝膠上,並發現能成功開啟此放光團之螢光達單分子螢光100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 Nat Commun:準確無殘留!螢光探針精準指導手術切除乳腺癌!
    2018年9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來自荷蘭和中國的合作研究團隊對一種用於輔助乳腺癌病人手術過程中腫瘤組織切除的螢光探針進行了測試,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