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細胞死亡的複雜途徑

2020-12-05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果蠅的唾液腺確實能夠告訴我們與人類疾病有關的過程。該項研究對一種細胞的降解過程——自我吞噬有了新的了解。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

 

自從二十世紀60年代發現程序性細胞死亡以來,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對這個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作為發育和動態靜止的一個關鍵機制,細胞程序性死亡能夠清理細胞內已不需要的或受損的細胞。儘管細胞凋亡是了解最多的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近期研究人員開始對自我吞噬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個過程是一種高度調節、異化過程,能使細胞自己吃掉自己。有趣的是,自我吞噬還能為細胞提供在不能進行凋亡時的一種替代形式的自我毀滅。

 

在這篇最新發表的文章中,來自UMMS的副教授Eric Baehrecke和同事對果蠅的唾液腺進行了研究。果蠅唾液腺含有拆除和再利用自身細胞成份所需的所有細胞機器,並且為闡明自我吞噬的複雜功能提供了一個遺傳模型系統。這篇文章描述了自我吞噬細胞死亡所需的細胞成份,並且確定出與果蠅發育過程中細胞清理過程相互合作的多個途徑。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不同細胞死亡途徑如何聯繫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發育、壓力應答和疾病變得越來越重要。儘管這項研究是對果蠅的研究,但是在這種模式生物中的發現往往是了解人類類似情況的第一步。通過了解自我吞噬細胞死亡途徑,這項新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途徑在人類疾病如癌症、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中的作用。

 

自我吞噬在細胞死亡中的作用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但它對了解和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自噬作用是普遍存在於大部分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現象, 是溶酶體對自身結構的吞噬降解, 它是細胞內的再循環系統。自噬作用主要是清除降解細胞內受損傷的細胞結構、衰老的細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自噬作用在消化的同時,也為細胞內細胞器的構建提供原料,即細胞結構的再循環。

 

細胞凋亡是指為維持內環境穩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不同,細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動的過程,而是主動過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達以及調控等的作用;它並不是病理條件下,自體損傷的一種現象,而是為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而主動爭取的一種死亡過程。細胞發生凋亡時,就像樹葉或花的自然凋落一樣,對於這種生物學觀察,借用希臘「Apoptosis」來表示,意思是像樹葉或花的自然凋落,可譯為細胞凋亡。

 

原始出處:

Cell, Vol 131, 1137-1148, 14 December 2007

Article

Growth Arrest and Autophagy Are Required for Salivary Gland Cell Degradation in Drosophila

Deborah L. Berry1,2 and Eric H. Baehrecke1,3,

1 Center for Biosystem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College Park, MD 20742, USA
2 Present address: 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Washington, DC 20010, USA
3 Department of Cancer Biolog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Worcester, MA 01605, USA

Corresponding author
Eric H. Baehrecke
eric.baehrecke@umassmed.edu

Autophagy is a catabolic process that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growth and has been implicated in cell death. We find that autophagy is induced following growth arrest and precedes developmental autophagic cell death of Drosophila salivary glands. Maintaining growth by expression of either activated Ras or positive regulators of the class I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 pathway inhibits autophagy and blocks salivary gland cell degradation. Developmental degradation of salivary glands is also inhibited in autophagy gene (atg) mutants. Caspases are active in PI3K-expressing and atg mutant salivary glands, and combined inhibition of both autophagy and caspases increases suppression of gland degradation. Further, induction of autophagy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premature cell death in a caspase-independent manner. Our results provide in vivo evidence that growth arrest, autophagy, and atg genes are required for physiological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that multiple degradation pathways cooperate in the efficient clearance of cells during development.

相關報導:

腺泡細胞死亡方式與急性腺炎病情的關係


細胞死亡的基本問題被回答


瑞典科學家首次發現可控制植物細胞死亡新基因


科研人員緊迫追蹤腦細胞死亡


凋亡蛋白:特異性觸發腫瘤細胞死亡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新的神經細胞死亡調節蛋白-


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細胞死亡機理-


老年性痴呆症研究首次解釋大腦細胞死亡原因


程序化細胞死亡與HIV-1入侵的化學生物學


化療造成其它細胞死亡的機理

相關焦點

  • Cell:細胞壞死狀凋亡分子機制
    2005年7月,袁鈞英博士帶領的課題組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Nec-1,它不能對細胞調亡起到抑制作用,它可以對一種程序性壞死樣細胞死亡(programmed necrosis-like death)起到特定的抑制作用。她將之稱為necroptosis(necrosis + apoptosis,壞死狀凋亡),是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方式。
  • 5個謎題推動未來十年細胞死亡研究
    複雜有機體中的細胞會死亡從來就不會令人驚訝,畢竟所有生物都會死亡。也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發育過程中,細胞以一種程序化的方式死亡。這種細胞死亡最初是根據垂死細胞的形態學特徵定義的,並於1972年被命名為「細胞凋亡」。到20世紀80年代,細胞凋亡的第一個生化標誌物已經出現,它的分子機理也被探究。
  • Cell Metab | 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
    另一方面,近些年來細胞焦亡這樣一種新型細胞程序性死亡也被多篇文章報導參與了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發展中,而在感染性休克的進程中,除了這些細胞焦亡或者炎症信號外,合併產生的多種併發症如在病理情況下內源性物質代謝紊亂所造成的物質蓄積加重感染性休克進程的作用和確切分子機制仍然不明。
  • 靶細胞裂解死亡為何屬於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最大的特點是細胞死亡時仍能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以此避免細胞內物質的滲漏和由此引起的炎症反應。 通過細胞凋亡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細胞的過程:殺傷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CTL或Tc)可高效、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和被病毒、胞內寄生菌等感染的宿主細胞(靶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組織。
  • J Cell Biochem:脂肪酸合酶減少促進缺氧腫瘤細胞死亡
    細胞在低氧脅迫情況下會激活一種適應性反應,而一旦細胞不採取適應性的反應就會發生細胞死亡現象。雖然有些機制已經被大量報導,單缺氧環境下細胞死亡的背後確切機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多種人類癌症中,脂肪酸合酶(FASN)的表達是增加的。
  • 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25。這些作者在發現與COVID-19相關的過度炎症免疫反應通過觸發炎症細胞死亡途徑導致小鼠組織損傷和多器官衰竭後,確定了候選藥物。他們詳細介紹了炎症細胞死亡信號通路如何發揮作用,從而有助於開發潛在的治療方法來破壞這一過程。
  • Cell Metabolism:核仁小分子RNA調節細胞死亡
    核仁中表達的三種RNA調節暴露在太多脂肪條件下的細胞死亡因此,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主任Jean Schaffer和他的同事們決定探求遺傳上的根據,以便能解釋過量的脂肪如何能夠導致氧化性脅迫和最終的細胞死亡。論文作者們在高脂肪條件下培養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然後篩選能夠在這種毒性的條件下存活的突變株細胞。他們隨後對存活的突變株細胞基因組進行掃描,發現一個核糖體基因發生突變從而阻止該基因轉錄。
  • Moleculer Cell: IKK抑制RIPK1介導的細胞死亡效應機制研究
    目前已知的RIPK1引起的細胞死亡主要包括由FADD-caspase8複合體轉導的細胞凋亡與RIPK3-MLKL複合體介導的細胞壞死。雖然我們已經清楚RIPK1的泛素化最早是由cIAP引起的,但激活後的RIPK1如何調控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目前並不清楚。針對這一問題,來自比利時的Mathieu J.M.
  • Cell:揭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產生分子記憶機制
    「我們的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在能夠對損傷或感染作出反應之前,首先必需通過吞噬附近死亡的細胞而被『活化』。以這種方式,免疫細胞對這次吞噬形成分子記憶,從而影響它們的炎性行為。」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黑腹果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一種特定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如何被活化以便對損傷或感染作出反應。
  • Caspase-8決定細胞死亡的不同方式
    Caspase-8決定細胞死亡的不同方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4 14:39:03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 Developmental Cell:蛋白間相互作用與細胞極化研究
    細胞極性的形成是多種生命過程所必需的,比如細胞定向遷移及神經元的突觸和上皮組織等不對稱結構的形成。極性蛋白Par3、Par6和非典型蛋白激酶C(aPKC)所構成的複合體在多種生物體的細胞極化中起重要作用。在細胞極化中也涉及到細胞骨架的調節,具有GTP酶活性的Rho蛋白家族是激動蛋白和微管的關鍵調節因子。
  • Cell:在腫瘤發生過程中,氧化代謝促進神經幹細胞永生化
    2020年9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世界範圍內,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僅2018年就奪走了約960萬人的生命,佔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癌症的產生是非常複雜的,是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控制的---最近,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大多數的人類癌症,如宮頸癌、胃腸癌和乳腺癌等,都是源於成體幹細胞失去調節。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在感染部位,ETI快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 (PCD),以限制病原體的生長。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NPR1最近被證明是水楊酸受體 (點擊查看:Nature | 鄭寧/董欣年合作團隊揭示植物激素水楊酸與受體結合的分子機理),在水楊酸信號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4】。雖然已有研究表明,SA和NPR1可以抑制ETI誘導的PCD【5】,但其分子機制仍然不清楚。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原創解讀 細胞死亡(cell death)可表現為壞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既往研究表明,凋亡和壞死細胞周圍微環境上存在不同特性。兩種死亡方式通過釋放不同的分子,從而導致明顯不同的生理結果。近年來,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的飛速發展,為系統地研究不同死亡方式下細胞內含物的釋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發現工具。
  • Caspase-8在細胞死亡和炎症中的作用
    Caspase-8在細胞死亡和炎症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0:25:57 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Douglas R.
  • 細胞花式死法之壞死性凋亡,了解一下?
    壞死性凋亡,又叫程序性壞死,是一種受調控的由RIP1和RIP3激酶介導的壞死性細胞死亡方式。壞死性凋亡的特徵包括:細胞質膜完整性會在早期丟失,細胞內容物洩漏,以及細胞器腫脹。通過壞死性凋亡方式死亡的細胞缺乏典型的凋亡特徵,例如,細胞膜出泡,染色質固縮和核小體內DNA裂解成180 bp的梯狀DNA,但也可能表現出TUNEL陽性。Necroptosis is a form of regulated necrotic cell death mediated by RIP1 kinase and RIP3.
  • Cell: 我們的細胞是如何應對壓力的?
    細胞經常暴露在可能危及生命的壓力環境中,如高溫或毒素。 幸運的是,我們的細胞是壓力管理的大師,它們有一個強大的反應程序: 它們停止生長,產生壓力保護因子,並形成大的結構,這就是所謂的壓力顆粒。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誌《細胞》上。
  •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45:37 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和曹麗娟團隊合作揭示Apaf-1體感知線粒體通透性轉變機制。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信號,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清除病原體入侵。
  • 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
    對細胞死亡途徑相互聯繫的新認識可能為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浙江理工大學付彩雲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的研究論文,其中回顧了不同類型細胞死亡之間機制和聯繫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