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常識】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發育

2021-01-16 寶來利來水產微生態

        微生物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不斷地吸收營養物質,並按照自己的代謝方式進行代謝活動,如果同化作用大於異化作用,則細胞質的量不斷增加,體積得以加大,表現為生長。微生物的生長往往伴隨著細胞數目的增加,當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兩個基本相似的子細胞,子細胞又重複以上過程,稱為繁殖。當環境條件適合時,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始終是交替進行的,從生長到繁殖是一個由質變到量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發育。


        微生物生長、繁殖和發育規律的研究方法與「大生物」有些不同,「大生物」通常是以一個個體為研究對象,而微生物通常是以一個群體為研究對象。如果把單細胞的微生物接種到一定體積的營養液中,在適宜的培養條件下進行培養,這些單細胞微生物就會不斷增殖,細胞數目會不斷增加。如果把這種增加情況畫成一個對數曲線,就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叫做單細胞微生物的生長曲線。其縱坐標為每毫升培養液中微生物細胞數目的對數,橫坐標為培養時間。生長曲線代表微生物在一個新的適宜的環境中生長繁殖以至衰老死亡的全部動態過程。典型的微生物生長曲線包括四個時期: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

        

        遲緩期:生長速率常數為零、菌體粗大、RNA含量增加、代謝活力強、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下降。成因:微生物剛剛接種到培養基,其代謝系統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同時要合成酶、輔酶、其他代謝中間代謝產物等,所以此時期的細胞數目沒有增加。

        對數期:生長速率最快、代謝旺盛、酶系活躍、活細菌數和總細菌數大致接近、細胞的化學組成和形態理化性質基本一致。成因:經過調整期的準備,為此時期的生長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基礎,同時外界環境也是最佳狀態。

        穩定期:活細菌數保持相對穩定、總細菌數達到最高水平、細胞代謝產物積累達到最高峰、是生產的收穫期、芽孢桿菌開始形成芽孢。成因:營養的消耗使營養物比例失調、有害代謝產物積累。

        衰亡期:細菌死亡速度大於新生成的速度、整個群體出現負增長、細胞開始畸形、細胞死亡出現自溶現象。成因:主要是外界環境對繼續生長越來越不利、細胞的分解代謝大於合成代謝、繼而導致大量細菌死亡。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 微生態產品研發,我們的徵程是浩渺的微生態世界
    微生物雖然看不見,但卻是無處不在的。人體的腸道和皮膚、地球的海洋和土壤,甚至是植物的葉片和種子,都有它們的身影,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群落是由許多不同的物種組成。例如在肌膚方面,微生物能深入肌底為肌膚提供充分營養,並增強細胞活性和肌膚免疫力,微生物能夠清除肌膚表皮層的代謝廢物,抵禦並減弱有害菌侵害及感染。
  • 微生物的生長是肉眼不可見的,不需要等到大量繁殖就足以引起問題
    從託盤中一起取出玻璃板和凝膠,置於平臺頂上。用紙巾從邊緣吸去多餘的水。不要將紙巾置於凝膠上。26.剪一張各邊均比凝膠大lcm的Whatman 3MM濾紙(或相當的產品)。把濾紙鋪在凝膠的頂上,再倒轉玻璃板使凝膠轉移到濾紙上。27.移去玻璃板,用帶加熱的真空凝膠乾燥器於60C乾燥1.0~1.5h。
  • 內蒙古眾誼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用微生物技術治理鹽鹼地
    一、「零菌」微生物原理  (一)對汙水處理的作用  1.分解作用  內蒙古眾誼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微生物協同激活的「內源」微生物形成一個具有高活性的「超級菌群」,這些微生物將汙水中的汙染物作為「食糧」來加以利用,隨著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繁殖,汙水中汙染物質被微生物降解和轉化成為無害的物質,從而使汙水得以淨化。
  • 微生物菌劑為什麼能夠促進新根生長呢?
    很多農戶朋友可能都聽過微生物菌劑能夠促根、生根,但大多數都糊裡糊塗,不知道微生物菌劑為什麼能夠促進新根生長呢?它的作用原理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認識一下,黑老虎家族成員黑老虎微生物菌劑——改土促根微生物菌劑。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目前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最終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炎症的關係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達到預防和監控的目的。
  • 美國DTG固化微生物載體所使用微生物簡介
    DTG固化微生物所採用的微生物既有細菌也有真菌,大多數來自水和土壤,既可以在載體和輔助填料上快速掛膜,又可以在水中處於游離狀態而形成絮狀物。這些微生物的直徑一般大於5微米,所以固化微生物技術可以配合微濾(MF)MBR Filter,也可以配合MBBR工藝。和一般生物製劑相比,它具有結構複雜、性能穩定、功能齊全的優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水平。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因為河道的水體長期受汙染,水體乃至整個河道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均已被嚴重破壞,在截汙和補水後,恢復其自然淨化功能,可能需要六十年的時間。「英國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後,受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雙重汙染,曾經臭氣燻天,喪失了水體和生態功能,為此英國政府前後總共治理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使其恢復至正常。」
  • 血液、眼睛不是無菌的:那些本」不該「存在的微生物和它們的江湖
    按照我們的常識,健康人的血液一定是無菌的,那怎麼血液中還有微生物組了呢?原來,早在近20年前,就有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這個現象。有研究發現,這些微生物在血液中處於休眠狀態,不進行繁殖,這種「單打獨鬥」的生存模式使得醫生在做血培養的時候無法觀察到可見的菌落,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才會一直「錯誤地」認為健康人的血液是無菌的。也有研究人員質疑,如果血液中存在微生物組,那麼它們從何而來呢?
  • 幾家歡喜幾家愁,百億微生態藥物產業的沉與浮
    01 微生態藥物產業:四大類藥物,百億市場和待破的上市之局 何為微生態藥物? 微生態藥物是指利用正常微生物或調節微生物正常生長的物質製成的藥物製劑。
  • 中化艾菲特微生物菌劑
    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嵌入『KMT』菌劑休止與復配技術,重建土壤微生態,在活化土壤,促進養分吸收,提高農產品品質方面效果突出,下面我們就重點了解一下中化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對農作物的作用:1、活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肥後能大量繁殖,減少有害微生物群體的生存空間。
  •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課堂記錄)
    第一節生長和繁殖是?
  • 根的 功能與根的生長發育之間的關係!
    為了深入掌握和調控樹木的生長發育以及提高移栽成活率,必須充分了解各器官的生長習性和相關性。第一節 根系的生長一、根的功能⑴吸收功能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作用,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所需要的水分、礦質養分供植物利用。
  • 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即便現階段和未來醫學有飛躍發展,同時醫護人員人數、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逐漸提高,也不可能保證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預防才是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的首要手段。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 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01 休眠了上億年的海底微生物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微生物培養了長達557天,用糖和諸如胺基酸之類其他食物為誘餌,並通過微生物是否攝入糖分來檢查其生存狀況。結果從培養開始的第21天,微生物被發現攝入食物中,此後微生物數量增加。另外,似乎除非在培養過程中添加氧氣,否則微生物幾乎不會攝取食物,這表明需要氧氣進行生長的好氧微生物已經在該沉積層中存活了下來。
  • 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  01 休眠了上億年的海底微生物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微生物培養了長達557天,用糖和諸如胺基酸之類其他食物為誘餌,並通過微生物是否攝入糖分來檢查其生存狀況。
  • 澳洲原生美品牌蔓索,呵護你的皮膚微生態!
    其實,我們人體皮膚其實有著一個微生態系統,由皮膚表面數十億細菌,真菌和病毒組成的。天然細菌可以維持皮膚的免疫力,本質上,細菌的種類越多,皮膚就越健康。因此,皮膚微生態可以說是皮膚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的微生態受到幹擾時,病原菌會過度生長,皮膚會酸鹼值失衡,更容易出現炎症,例如痤瘡,酒渣鼻,皮炎,溼疹,乾燥和敏感的皮膚狀況會更容易發生。
  • 細菌和人亦敵亦友,既共生又競爭
    (1)出生後建立的腸道菌群微生態人類在出生以後,從吸第一口母乳開始,就逐漸隨著環境和飲食的暴露,接觸各種細菌,並且通過不停地接觸,建立起穩定的腸道菌群微生態。我們的腸道有將近一百億個微生物,包括1000多種由厭氧菌和需氧菌組成的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