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情人節,你是和愛人一起相依著度過、還是兩個人談了一次異地戀呢?
在這個特別的情人節,有收到玫瑰和巧克力嗎?看到新聞說很多花農的鮮花都運不出去,最後只好自己動手毀花了,想想就很難過。
我能安慰你的事,就是:嗯,我也沒有收到愛的禮物,鮮花巧克力沒有,承諾憧憬沒有,連安慰信息都沒有,真是活得太寡淡無味了。
幸好,家裡是常備巧克力的,雖然知道巧克力熱量高,但是和巧克力融化於舌尖帶來的感動相比,卡路裡好像也沒那麼難接受了不是嗎?反正,巧克力是我的快樂幸福源泉,每天都想吃一塊,如果實在怕胖,那就選擇可可含量70%以上的:下面兩個都是巧克力,右邊比較黑的彌勒佛可可含量就比左邊的大白熊要高很多。
今天的文章有點甜,老鼠皇帝首席村婦想帶大家去巧克力王國比利時,感受下全天下最懂巧克力的國度。
在說比利時的巧克力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顧下前程往事,去南美洲看看野生的可可果是長什麼樣的:
2015年,我們在哥倫比亞卡塔赫那北部徒步,那裡就是傳說中的Lost city,一個人跡罕至的D梟老巢,不通車沒有電更沒信號,連路都不是給正常人類走的,一下大雨就會被衝得稀巴爛,所以嚮導隨時身負大砍刀:用來砍草挖泥開山劈路的!
徒步過程中,在荒山野嶺遇到一株可可樹
嚮導大叔樂壞了,摘下成熟的果子,直接在石頭上砸開了給我們吃,酸酸甜甜,人間美味。
可可果,便是製作巧克力的原材料。
雖然,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巧克力幾乎都是歐洲出品,但是要講到巧克力的原產地,還是得把目光投向南美洲:原料可可豆產於赤道南北緯18度以內的狹長熱帶雨林地帶。
下圖是老鼠皇帝首席村婦在瓜地馬拉旅行時,被一幫小P孩子追著賣——巧克力。
欣欣然買了幾塊平生吃過最粗糙簡陋辣嘴巴的巧克力,不過想一想購買行為好像也是一種善意,就沒那麼難下咽了。
可可豆被作為食品的歷史已有幾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亞馬遜河流域,之後才傳到了中美洲。考古學家曾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恰帕斯州和墨西哥灣沿岸的韋拉克魯斯州發現了一些製作於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900年間的陶瓷容器,這些陶器內殘留有可可豆經過加工之後的成分。
到了瑪雅文明時期,可可豆地位逐步上升,不僅被看做是身份的象徵,是神的食物,甚至還因其珍貴稀缺而被用作貨幣,等值黃金。在這個時候,超會玩的瑪雅人結婚時,新郎新娘喝的不是交杯酒,而是交杯可可飲料,巧克力作為愛情硬通貨初現雛形。
到了阿茲特克文明時期,可可的地位開始世俗化,並為變成今天情人節禮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時期,人們同樣熱衷可可飲料。可可豆的延伸產品是巧克力,巧克力的英文名字記作「chocolate」,這一名字最有可能的來源便是阿茲特克人稱呼可可飲料的名字:Xococatl——其中Xococ 是「苦"的意思,而 atl 是"水"的意思。
此時,作為阿茲特克的君主,他們將可可飲料作為一種春藥使用。
所以,當有人邀請你飯後一起喝一杯可可水,其潛臺詞就是:
嘿,晚上要不要一起共度良宵春風一夜啊……
所以啊,關於巧克力的套路真的是源遠流長亙古不絕啊。
早期的 chocolate 是一種油膩的飲料,因為炒過的可可豆中含 50 %以上油脂,大約在1300多年前,人們開始把麵粉和其它澱粉物質加到飲料中以降低其油膩度。
16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登陸在墨西哥登陸時,機緣巧合被認為是羽蛇神降臨,阿茲特克國王向其敬獻可可豆。荷南多·科爾特斯在發現這種食物的小秘密後瞬間化身迷弟——感覺他們對可可飲料的追捧和我們現在對珍珠奶茶的擁躉也沒啥區別——然後在1528年將其帶回了西班牙。
可可飲料攪拌棒,古人的匠人精神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啊。
查理五世的宮廷很快就接受了這種食物,可可飲料成為西班牙上層社會的流行飲品,並被當作王室的嫁妝流傳到歐洲各地。
此處必須插播一條:西班牙瑪麗亞·薩爾莎公主在與法國的路易十四訂婚時,公主將巧克力作為訂婚禮物,送給了她的未婚夫。這應該是巧克力的甜蜜歷史上第一個裡程碑式的故事。
但此時的巧克力更多是被當做炫富的工具、被視為一種藥物,1653年,法蘭西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兄弟Bonavontura Di Aragon還特意發表過正式聲明:他認為食用巧克力,能夠促進脾臟等消化系統的良性運轉。
1728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出現了第一家巧克力工廠;
1848年,英國人賣出了世界上第一塊固體巧克力。
但是巧克力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還要再等100年。
進入20世紀後,由於可可豆和糖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巧克力逐漸成為中產階級也能負擔得起的食品。二戰時,巧克力被大量發放給士兵,許多工人也將巧克力棒視為美味可口而又方便快捷的食品,當然更重要的是:提神和迅速恢復體力。
至於巧克力和情人節的關係,老鼠皇帝首席村婦覺得這個首先當然要歸功於巧克力的自我奮鬥:
巧克力含有一種苯基胺的成分,它能造成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而且可可鹼是一種健康的反鎮靜成分,能提升精神增強興奮感,所以,不光美洲阿茲特克的君主將其用作春藥,在16世紀到18世紀的歐洲,巧克力在歐洲皇室和上層社會中,巧克力「欽定春藥」的人設也沒發生改變。
要俘虜全世界的男男女女,光靠自我修養肯定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催化劑——商業的參與。
20世紀五十年代,歐洲年輕人流行在情人節表白,有一家名為莫洛佐夫的巧克力工廠將這種觀念帶到了日本。
1958年, Mary’s巧克力公司根據日本國情,在伊勢丹百貨率先推出「女性向男性送巧克力」這一與西方不同的情人節推廣活動,大獲成功,於是奠定了現今的光榮傳統。
你沒看錯:一開始,巧克力是女生送給男生的禮物。
巧克力一路走出南美洲的亞馬遜叢林,漂洋過海來到西班牙,然後風靡全世界,現在世界上公認的巧克力王國是比利時,在看了很多資料後,老鼠皇帝首席村婦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並非巧合。
可可豆雖然原產南美洲,但是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卻讓這種作物在非洲得到廣泛種植,比利時就曾經將剛果變成它的殖民地和巧克力原料產地。
在比利時,有多達400多家巧克力知名工廠,每家都有獨門秘籍,生產工藝精湛,巧克力美味,競爭的激烈促進了產品的不斷精進。
比利時巧克力有300多個知名品牌,打入世界前十大巧克力品牌就佔四個:吉利蓮、迪克多、多利和belgten,而同樣想爭「巧克力王國」的瑞士只有一個。
我們送禮時,經常習慣性會選擇包裝精美的禮盒裝巧克力,但是在比利時,最高級的巧克力都是一顆一顆賣的。
看了那麼多的歷史,感覺巧克力從來都不是一種「純潔」的食物,已經無法接受它作為甜蜜擔當的外包裝了呢。
文章的最後,給大家看幾張老鼠皇帝首席村婦在比利時布魯日拍的幾張巧克力照片,保證顛覆你對它「甜蜜人設」的認定:什麼螺絲鑰匙扳手骷髏頭全出來了,深切懷疑這家店老闆是個硬盒的工科機械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