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地核很小嗎?實際上它能裝下火星,其物質比鋼還硬卻能流動

2020-11-27 科普大世界

地球的構造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是地球的真正核心,這裡的壓力非常巨大,相當於一百多萬個大氣壓的壓力,而且溫度也非常高,在6800攝氏度以上,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那麼這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通常認為,地球的地核是由鐵鎳等元素組成的,物質的密度非常高,整個地核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米10.7噸,一噸鋼鐵不過才7.9噸左右,只是由於這裡的壓力非常大,導致物質的密度也跟著增大了,所以即便是一樣的鐵元素,地表和這裡的同樣體積的鋼鐵質量也是不一樣的。而在地核的內核中,物質的密度更高,平均密度達到了每立方米12.9噸,如果是地球最中心位置的物質,其密度或在每立方米15噸以上。

當然這還要看到底是什麼物質在地球的最中心了,如果以重元素都會沉到地心這種推論來衡量的話,那麼地心的最深處應該是鋨、銥、鉑、錸、錼、鈽、金、鎢、鈾等元素了,這些元素即便在地球表面,其密度也在每立方米20噸以上,其在地心位置的話,密度或在每立方米25噸以上。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地球的地核會很小,實際上它比火星還大,其直徑接近7000公裡,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則佔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地核內、外核的分界面大約在地表向下5155千米深處,外核處於熔融態,且可以緩慢流動,內核則是固態,因為地震的橫波可以探測到它的存在,內核從外向內溫度逐漸增高,由6300攝氏度上升到了6800攝氏度左右,不過這裡的溫度並不只是來自於地球巨大質量的壓力,也有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內部的潮汐引力導致的摩擦作用產生的熱量,同時還有一些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的能量轉換成的熱量。

那麼地核深處的物質是什麼狀態的呢?科學家們推論認為這裡的物質已經無法用固體和液體來衡量了,因為其既具有鋼鐵那樣的"剛性",也具有瀝青、橡皮泥那樣的可塑性,它比鋼鐵還要堅硬許多倍,卻又能慢慢變形和流動,常態之下,我們不會看到物質的這種狀態的。

相關焦點

  • 地震是因為地殼活動,那麼地核冷卻,地球的地震會消失嗎?
    那麼如果地球有一天地核停止加熱,開始冷卻,那麼地球就不會地震了嗎?確實,對於地球來說,地核發熱可以說是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了。地核對外不停地釋放能量,會使巖石一直融化成巖漿在地殼下面流動,驅使地殼的板塊發生運動。雖然這些能量對地球龐大的表面積來說微乎其微,但是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地殼就會釋放它的能量,形成地震。
  • 地球最中心是什麼?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和月亮也有關係
    地球的構造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是地球的真正核心,這裡的壓力非常巨大,相當於一百多萬個大氣壓的壓力,而且溫度也非常高,在6800攝氏度以上,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那麼這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這是地磁場存在的物質基礎。可以猜測,它和一些磁性物質有關。比如鐵。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正如遙遠恆星坍縮產生的各種元素形成了宇宙中新的恆星和行星,地球也是由最初瀰漫在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吸積而成的。在地球形成過程中,密度較大的鐵元素向著核心沉積,與周圍的矽酸鹽分離,最終,不同密度的物質不斷分層,形成了如今的地核、地幔和地殼。
  • 地球地核會像火星一樣冷卻嗎?冷卻之後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
    地球上的火山爆發和地震都是由於地核是由熔融狀態的巖漿構成的,所以說除了地殼和地幔這個堅硬的外殼,地核內部是一個液體流動的狀態。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深入地下去探索神秘的地核,但是我們從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可以發現,我們地球的地核應該是一個溫度非常的高的充滿熔巖的世界。
  • 地球已經形成了45億年,為啥地核溫度仍然很高?
    ,其中以太陽的質量最大,它主導著太陽系中99.86%的物質質量,其他的所有天體只不過是太陽形成後剩下的邊角料。由於物質在聚集的過程中引力勢能的釋放會轉化為能量,因此巨大的太陽在其核心首先點燃了核聚變。,如果一個行星體積很小,地核就很容易因為熱量的散發而冷卻,其中火星就是這樣,由於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4%,直徑約為地球的53%,科學家也推測,之所火星的地核已經完全冷卻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太小的,保溫能力很差。
  • 【經濟日報】火星上流動的物質也可能是金屬
    劉靜認為,火星上長期存在的從2米綿延至數百米甚至更大範圍的衝刷性河谷,很可能由液態金屬所致。液態金屬表面張力很高,即使量很小,也易於在火星表面流動,更易衝刷出河谷。水則張力低很多,量少時易於沉降入地表下,加之火星過於乾燥,這種少量的水並不易存在於火星表面或保留下來。  實際上,劉靜對火星流動物質乃至地外生命現象的關注並非一時興起。
  • 從地核冷卻到火星移民
    在山脈、海洋和薄薄的的地殼下面,是由巖石圈構成的緩慢流動的地幔,地幔的下面是地核。 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在沸騰的液態鐵構成的外核裡面,是一個冥王星大小的固態鐵球(鐵、鎳和少量其他元素),也就是內核。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不過,通過對火山爆發帶來的巖石進行分析,以及對地震波(地震、火山爆發或其他擾動在地球內部產生的波)的研究,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結構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地球並不是一個均勻的固體,而是分成了許多層。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個氣體星球,但隨著氣體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質開始分離,地球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一顆內部類似洋蔥的巨大巖石行星。
  • 《地球的中心究竟是什麼》
    因地震波的橫波不能穿過外核,所以一般推測外核是由鐵、鎳、矽等物質構成的熔融態或近於液態的物質組成。液態外核會緩慢流動,故有人推測地球磁場的形成可能與它有關。由於縱波在內核存在,所以內核可能是固態的。關於內核的物質構成,學術界有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主要是由鐵和鎳組成。但究竟是何物,這一切都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證明。此外,內外核也不是截然分開的。
  • 火星上有極光,那人在火星上能看到極光嗎?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個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巨大球體,你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個等離子球體,它會產生太陽風,那是一種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秒速可達200-800km/s。太陽風和地球上的空氣不一樣,它並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簡單基本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等構成,僅僅只是由於它們像風一樣可以流動,因此被稱為太陽風。
  • 木衛二撞火星,火星就能變成地球2.0?恐怕有點棘手啊!
    有人問:木衛二的水比地球還多,如果把它安上發動機推到火星,能創造出第二個地球嗎?
  • 人類熱衷探索火星,能把它變成第二地球嗎?向木星借倆衛星就行了
    人類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探索火星呢?不但是它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更重要的是因為火星的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實際上金星距離地球更近,但是金星的表面環境非常惡劣,因此如今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都熱衷於探索火星。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目的是什麼呢?只為了到上面去看一看嗎?當然不是的!
  • 如果地核冷卻,地球會怎樣?雖然地震沒有了,但是有更壞的事發生
    地球的未來是火星還是金星?因為火星和金星一樣,都沒有磁場保護,但不同的是金星是一個表面溫度高達450度以上,大氣壓超過地球90倍的地獄!而火星表面溫度倒還不錯,夏季赤道區域的中午也有十幾度,但它的大氣壓卻只有地球1%!導致這兩個結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兩顆行星的磁場消失,而磁場消失的原因則是內核冷卻!吃瓜群眾想要了解的是,地核冷卻真有那麼嚴重後果嗎?
  • 地核溫度高達6800度,能量來自哪裡?會像火星一樣冷卻嗎?
    地球是我們的生存家園,它有著適合生命存在的溫度,不像其他星球要麼極度高溫要麼極度寒冷,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的存在真是個奇蹟。然而別看地球表面這麼舒適,生命多姿多彩,在地球內部溫度卻高的可怕,地核的最高溫度可能超過6800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
  • 地球最深處地核揭秘:最熱7200度、外層覆蓋有固體
    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個氣體星球,但隨著氣體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質開始分離,地球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一顆內部類似洋蔥的巨大巖石行星。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
  • 固體地核?液態地心?地球磁場究竟源自何處?
    條形磁鐵對您來說也許並不陌生,而從本質上講,地球的磁場與之非常相似。想像一個巨大的條形磁體從極點到極點貫穿地球的核心,有畫面感了嗎?但是,地球的核心是熔融的,因此我們的行星磁場是由核心處的循環電流引發的。其結果之一是,在極少數情況下,地球磁場會發生磁極翻轉。據信,這種情況平均每20萬年發生一次。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個氣體星球,但隨著氣體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質開始分離,地球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一顆內部類似洋蔥的巨大巖石行星。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上地幔堅硬而易碎,下地幔則像半熔融的巖石一樣流動。地幔的上層與地殼結合在一起,稱為巖石圈,而半熔融層則稱為軟流圈,巖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地核分為兩個部分——外核和內核。外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完全呈液態。它的溫度非常高,外側約4400攝氏度,向內不斷增加,在接近內核處達到約6100攝氏度。
  • 如果地核冷卻,地球會怎樣?至少地震沒有了,但有更壞的事發生
    地球的未來是火星還是金星?因為火星和金星一樣,都沒有磁場保護,但不同的是金星是一個表面溫度高達450度以上,大氣壓超過地球90倍的地獄!而火星表面溫度倒還不錯,夏季赤道區域的中午也有十幾度,但它的大氣壓卻只有地球1%!導致這兩個結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兩顆行星的磁場消失,而磁場消失的原因則是內核冷卻!
  • 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它是人類存在的基礎保障是真的嗎
    我們知道通電直導線周圍會有磁場,磁場方向按照右手定則可以判斷其方向,高中物理大家都學過電磁,知道電和磁會相互轉變,而且研究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默認地球有磁場,但是地球的磁場是從哪裡來的呢,會不會也像通電直導線那樣,但是電又從哪裡來的呢?
  • 走進地球最深處:充滿高溫巖漿的地核,也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
    ,它更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31.5%,如此看來,地核的密度遠超地球平均密度,地核分為內核與外核,地核外層的氣壓為136萬個大氣壓,內核的氣壓高達360萬個大氣壓,地核外核處的液體常年呈流動狀態,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巖漿皆來源於此,地核的內核是細緻周密的固態,主要由鐵與鎳構成,曾有科學家對此做出猜想,地球的地核中很可能蘊藏了大量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