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火星上流動的物質也可能是金屬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NASA提供的火星拍攝圖,看上去像液態金屬流過。(資料圖片)劉靜實驗室的液態金屬腐蝕照片。(資料圖片)

美國火星探測器鳳凰號降落火星時,機器腿部出現的「水狀液滴」。(資料圖片)

  10月30日《經濟日報》推出科普報導《火星液態水的發現說明了啥?》後,記者收到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理化所雙聘研究員劉靜的郵件,他指出,火星上頻繁觀察到的流體狀物質很有可能並非水,而是液態金屬。這個有趣的說法引起了記者的關注,於是對劉靜教授進行了採訪。

  「從此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流動物質照片的光澤、形態、反射率來看,它們更接近液態金屬。」劉靜認為,火星上長期存在的從2米綿延至數百米甚至更大範圍的衝刷性河谷,很可能由液態金屬所致。液態金屬表面張力很高,即使量很小,也易於在火星表面流動,更易衝刷出河谷。水則張力低很多,量少時易於沉降入地表下,加之火星過於乾燥,這種少量的水並不易存在於火星表面或保留下來。

  實際上,劉靜對火星流動物質乃至地外生命現象的關注並非一時興起。幾年前,他在一次翻閱人類探索和尋找火星水的報導時,因長期研究室溫液態金屬的習慣使然,偶然聯想到這些流動物質或許更有可能是金屬流體。為此,他與同事於2013年10月在物理學預印本網站公布了一篇文章《液態金屬可能是解釋火星上頻繁觀察到的流體狀物質的一條線索》,對系列現象進行了解釋,提出了一些假說,相應觀點當時立即被知名網站Medium進行了報導。

  最近,隨著NASA發現火星液態水的報導不斷升級,人們一度歡呼那裡存在生命,甚至演化出存在各種動物的說法。劉靜認為,火星液態水若經證實,的確對人類意義重大,但人們在滿懷熱情的同時,更需深入探究。經過研讀最新資料後,他覺得火星存在液態水的證據不很充分,結論仍存疑慮。

  火星大氣稀薄幹燥,保溫性能差,晝夜溫差大,溫差在100℃左右。赤道附近,白天溫度可達20℃,夜間則會驟降到-80℃左右。火星兩極的溫度更低,最低可達-139℃。「火星表面異常乾燥,且處於近真空狀態,水類物質極易蒸發殆盡,長期存在火星表面困難極大。如果是液態水,以火星的溫度區間,要麼凍結升華,要麼直接蒸發,很快就會沒了。但火星每年都有流體物質經過的痕跡,且呈季節性出現,這其實並未得到合理解釋,從物態角度看,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更有可能是低熔點液態金屬。」劉靜解釋說,即使是水合物,在液態下也很容易蒸發。而不少液態金屬在火星的溫度區間內不易蒸發,只會隨著溫度的變化發生液相固相之間的轉換,形成周期性的流動。

  之前,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已對火星進行過物質採樣分析,表明的確存在鈉、鉀、鎂、鈣、鐵、硫、鋁、矽、鎵等多種元素,這些元素可以組成多種液態金屬,例如鈉鉀銫合金,熔點低至-78.2℃。同時,這些液態金屬的沸點又很高,最高可達700℃。這樣的液態金屬可以在火星溫度區間中以液態長期存在。此外,從已有的探測結果看,火星上的氧極為稀薄,鈉、鉀、鎵銦等低熔點金屬可以保持不被顯著氧化而處於流動性很好的液態。

  「常見的液態金屬元素,在火星的元素分析裡都有。當然,液態金屬雖可解釋一系列現象,但這無需否定水的存在。」劉靜表示,自己並非天文工作者,只是出於某些疑惑,提出些觀點供業界參考;火星探測耗費巨大,若能在探測目標上更接近真實一些,無疑會加速科學研究進程。他更傾向於火星上只有少量水,而大量的衝刷性河谷則主要由液態金屬形成。

  無獨有偶,數年前美國火星探測器鳳凰號降落火星時,NASA曾觀察到其機器腿部出現不斷長大和混合的「水狀液滴」,人們一度驚呼那就是「生命」。劉靜則在他們公布的文章裡將此現象歸結為由液態金屬腐蝕行為所致。「某些液態金屬會導致鋁質等金屬腐蝕,而鳳凰號機腿由鈦鋁合金製成。那張照片上的情景與我們實驗室看到的金屬腐蝕照片很像。當時探測器可能就降落在一攤液態金屬上。」

  如果火星上真的有大量液態金屬,那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呢?劉靜設想了如下幾種用途:

  利用火星上已證實存在的鈉和鉀,人類探測器攜帶的水一部分可用於就地製造氫能源,一部分通過電解水產生氧,供人類存活需要;氫和氧結合後又能生成水和熱量。若物質利用和流程設計完善,此過程可不斷循環,這樣人類到達火星後,生命保障或許能增加一條簡單快捷和低成本的途徑。

  火星上已證實存在鋁,若再證實還有豐富的鎵、銦、錫等金屬,同樣可藉助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原理實現氫源供應,繼而電解水制氧;與此同時,還可用於製造液態金屬機器,為人類在火星的生產生活提供機器幫手。(在今年4月15日的《經濟日報》「新知」版中,我們曾對劉靜研究組的液態金屬機器進行過詳細報導。)

  從這種意義上講,火星或許會成為未來人類的一個特殊的金屬材料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液態金屬可用於發展火星未來的工業和電子製造業,產品則向地球輸送。

  液態金屬的元素可以提供能源,為人類從火星返回地球,或是以火星為中繼站向太空作進一步探索提供新型火箭燃料。

  ……

  「其實火星探測,最理想的結果莫過於,水、液態金屬和生物,全都有!」劉靜表示,希望人類對火星的探測繼續深入下去,也希望自己的推測能給火星探測提供某種新的目標和思路啟示。

  (原載於《經濟日報》 2015-12-18 14版)

相關焦點

  • 火星表面「流動液態水」更可能是沙子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水是生命之源,探索火星生命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尋找液態水。種種積極證據曾讓人興奮不已,但一項新研究「潑了冷水」——此前被認為是火星表面「水紋」的紋線可能只是「沙紋」。  美國航天局曾宣布發現火星上有流動液態水的「有力證據」:火星黑暗區域陡峭巖坡上的神秘條紋。
  • 火星上的條件可能曾經適合RNA生存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設置一系列實驗發現火星條件可能更加中性,甚至在pH為3.2的溶液中,RNA的降解速度更快,雖然這並不能證明RNA是在火星上產生的,但我們不能排除RNA世界假說作為火星進化路徑的可能性。
  • 火星上有一種物質,讓生命無法存活,還有必要繼續探索嗎?
    2020年是人類火星探測的大年,阿聯,NASA以及中國都有自己的火星探測計劃,目前各大探測器都已經成功發射,向著火星進發,預計明年春天就能抵達火星軌道。對於火星來說,人類一直希望從火星上能找到生命的痕跡,但火星上的一種物質,卻意味著火星上不大可能找到生命。
  • 火星撞擊坑中存在玻璃物質,可能存在有機物質
    >    火星上存在生命嗎?    美國宇航局已經在火星上開展了規模化探索,目的就是尋找火星生命。研究人員通過火星探測器的數據發現在撞擊坑中存在類似玻璃的物質,其形成於撞擊導致的高溫環境中,但科學家認為之前的研究顯示玻璃內可能存在有機物質,因此這個發現暗示我們能夠對撞擊坑中的這些物質進行分析,觀察是否有有機物質存在其中。
  • 火星和地球上的稀有金屬蘊含著巨大影響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40億年前對火星的巨大影響可以解釋火星上「鐵愛」元素的異常數量。行星形成時,微小的塵埃顆粒聚集在一起,並與其他顆粒聚集在一起,導致更大的星體被稱為「星子」。
  • 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是什麼物質組成的?這兩顆可能是「鑽石星」!
    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排列,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於前面四顆星球質量體積都比較小,而且由固態物質組成,因此被稱為固態小行星;後面四顆星球的質量體積比較大, 組成成分主要是氣體,於是被叫做氣態巨行星。但是許多人可能對於這八大行星的組成,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 實際上它能裝下火星,其物質比鋼還硬卻能流動
    地球的構造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是地球的真正核心,這裡的壓力非常巨大,相當於一百多萬個大氣壓的壓力,而且溫度也非常高,在6800攝氏度以上,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那麼這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 火星上被拍攝到發生「大雪崩」,為何不見流動水?
    作者:瀚海狼山在火星近地軌道上長期運行的美國探測器,2019年5月份拍攝到火星斷崖上發生了比較大規模的「雪崩」;這是由於火星北半球夏季的到來,陽光加熱了火星斷崖頂部的巨大冰川。部分「積雪」從500米的高度直接墜落到斷崖下的沙漠上,引發了明顯的塵埃騰起。
  • 快速流動的電子可能模擬天體物理髮電機?
    這項提議發表在2018年10月25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建議利用一釐米大小的固體物質中的電子來模擬普通發電機中的流體流動。如果這樣的實驗成功了,未來的研究人員可能會更深入地研究地球上的發電機——甚至可能對每1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的磁場翻轉了解更多。馬裡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加利茨基說:地球發電機的動力學還不太清楚,這些翻轉的動力學也不清楚是。
  • 磁場裡高速流動的物質是「經典物理」無法描述的!
    磁場裡高速流動的物質是「經典物理」無法描述的!小行星俯衝、撞擊的過程中,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成金屬氫,金屬氫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伴生電磁波——能量。物質是能量的載體,熱核反應質量守恆,物理學
  • 探索火星磁場消失之謎:火星的水使得火星的磁場停止
    火星對於咱們地球上的人來說可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人們對於火星都是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移居到火星上去生活,不過就現在所觀測到的這個火星,想要直接在上面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像是火星的磁場,科學家研究發現火星應該在最初形成的幾億年裡面並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那個時候它是存在磁場的,可是現在的火星卻幾乎沒有任何的磁場,那麼火星神秘的消失的磁場究竟去了哪裡?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現象出現的呢?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的去探尋,想要揭開這其中的奧秘,而現在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讓人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的說法,那就是火星上面水的存在,可能殺死了這顆星球的磁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火星古代流動溪流證據
    宇航局的「好奇號」探測器在幾個地點發現了火星上古代流動溪流的證據它看起來像一條破碎的人行道,但火星上的這一地質特徵實際上是裸露的基巖,由粘結在一起的較小碎片組成,或者被地質學家稱為沉積礫巖。科學家們推論說,基巖在過去曾被破壞過,給了它一個傾斜的角度,很可能是由於隕石的撞擊,這種沉積礫巖中的圓形卵石表明水流穿過蓋爾隕石坑時巖石碎片持續磨損。古河流的關鍵證據來自基巖內和周圍礫石的大小和圓形。
  • 科學家警告說,火星上古代外星人生命的證據可能已經被完全摧毀了
    酸可能破壞了火星上古代生命的任何證據。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認為火星粘土中的酸性流體可能已經溶解了生物生命的證據。長期以來,火星土壤一直被視為一種物質,如果它存在於火星上,它可以保護有機物質的證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恆心號探測器甚至在2021年2月被派到火星的捷零隕石坑上,收集泥土樣本。
  • 探索火星上都有什麼?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帶你了解
    在地球上,隨著時間推移,撞擊坑會被風雨甚至火山活動侵蝕。而在火星上,它們能保存幾十億年至今。地球熾熱的地核產生的熱量,推動地殼板塊進行水平運動。這種水平的地殼運動,不停地改變地球的表面形態。火星的半徑是地球的一半,質量為地球的11%。因此,火星無法生成足夠的熱來支持大規模的板塊構造。它也沒有足夠的重力維持厚厚的大氣層,從而無法在地表儲蓄足夠的熱量,來維持液態水流動。
  • 早期火星被冰蓋覆蓋,而不是流動的河流
    根據新的研究,大量火星表面形成疤痕般的山谷是由冰川冰下的水融化造成的,而不是像以前認為的那樣由自由流動的河流造成的。這些發現有效地給佔主導地位的 「溫暖和潮溼的古代火星」 假說潑了冷水,該假說假定河流、降雨和海洋曾經存在於紅色星球上。研究人員分析了 10,000 多個火星峽谷,使用一種新的算法來推斷它們潛在的侵蝕過程。
  • 火星上的尋水之旅,細說科學家們如何在火星上發現水
    光在世界上非常常見,可謂無處不在,有些物體能發光,例如太陽,有些物體能透過光,例如玻璃,還有的物體能反射光,例如鏡子,科學家用儀器將它們發射或反射的光進行記錄,轉變成數據,這些數據就是光譜。光譜圖像或數據就像人的指紋一樣,靠它就能辨認一種未知物質。光譜分析是探測行星成分的常用手段,由於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特徵光譜,因此根據光譜特徵可以識別目標的物質成分。
  • 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發現奇特微生物 在火星上也可能生存
    來源:新浪科技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海底深處巖石裂縫發現微生物,這些單細胞微生物或許與火星潛在的生命十分接近。通常情況下,海底中提取每立方釐米泥漿中可能包含近100個細菌,但是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卻發現每立方釐米樣本包含近100億個細菌。2010年,在海洋綜合鑽探項目(IODP)展開的一次海洋勘測中,科學家們登上一艘巨大船隻,穿越太平洋,他們用3.5英裡長的金屬管收集海底樣本,金屬管中的鑽頭在海洋地殼層鑽探122米深,挖出地核樣本,樣本歷史可追溯至1.04億年前。
  • 【經濟日報】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發表論文,揭示了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中的宏觀波粒二象性——在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了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
  • 少量氫和甲烷曾讓火星保持溫暖,可使水流動
    一項日前發表於預印本伺服器arxiv的研究表明,大氣中的少量氫或甲烷可能使火星保持足夠的溫暖,從而讓水得以流動。自上世紀70年代起,人們便知道,寒冷的火星肯定曾經溫暖到足以形成河流。目前,稀薄的火星大氣層主要由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構成,但它鎖住的熱量很少。模型顯示,即便是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也不可能將古代火星的溫度抬升至冰點以上。如今,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Robin Wordsworth及其同事估算,如果僅有百分之幾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氣層由水或甲烷分子構成,情況便會大不相同。
  • 金屬氫有什麼用?3000K、150GPa下流動的金屬
    氫,是元素周期表的第1號元素,它構成世界上最小的原子,似乎生來就不同凡響。16世紀時發現氫氣的過程在現在看來,只是一堂最基礎的中學化學實驗課。英國化學家卡文迪什把鐵屑丟進硫酸裡,發生劇烈的反應,產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體和空氣混合以後,遇到一點火星就會引發猛烈的爆炸。氫一直在為人類默默地奉獻,它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現在全世界工業生產的氫氣大約有三分之二用於合成氨工業;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火焰溫度可以達到3000℃,通常用來熔融和切割金屬材料;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製造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