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發現奇特微生物 在火星上也可能生存

2021-01-22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海底深處巖石裂縫發現微生物,這些單細胞微生物或許與火星潛在的生命十分接近。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單細胞、以甲烷為食的微生物,這種地球深處發現的神秘微生物或許將成為探索其他星球生命形式的關鍵。

通常情況下,海底中提取每立方釐米泥漿中可能包含近100個細菌,但是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卻發現每立方釐米樣本包含近100億個細菌。

2010年,在海洋綜合鑽探項目(IODP)展開的一次海洋勘測中,科學家們登上一艘巨大船隻,穿越太平洋,他們用3.5英裡長的金屬管收集海底樣本,金屬管中的鑽頭在海洋地殼層鑽探122米深,挖出地核樣本,樣本歷史可追溯至1.04億年前。

科學家對地核樣本進行消毒,避免遭到汙染,並將樣本切成薄片,用一種特殊染料染色,從而呈現DNA物質特徵,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被染成綠色的微生物,全基因組DNA分析揭示了到底有多少種困在巖石中的微生物。

海底是一個令人驚訝的複雜生態系統,是諸多生命形式的家園。海底火山將巖漿噴入冰冷海洋,巖漿逐漸裂開並沉入海底。粘土礦物質填滿了巖漿裂縫,為需氧菌提供完美的棲息環境,需氧菌以氧氣和有機物為食,因此深海熱液噴口周圍的微生物種類非常多。

但是科學家並未在熱液噴口附近發現過此類單細胞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具有獨立來源。神秘微生物和所在的極端棲息環境暗示著太陽系其他星球可能存在類似的情況,例如:火星表面覆蓋著玄武巖,它是構成海洋地殼層的同類火山巖,此外,火星表面也有充足的甲烷,粘土礦物質對於孕育生命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幸運的是,一批新型火星探測車將在未來幾年內搜尋火星表面是否有生命跡象,美國宇航局「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器將於今年7月發射,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宇航局聯合研製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這些探測器將勘測火星土壤,搜尋類似微生物生命的證據。(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太平洋海底發現的一小群微生物與1.3581億英裡外的星球的新可能。但是,在地球上發現了一種微生物形式的生命,這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希望,並縮小了他們在正在進行的尋找行星外生命的過程中應該尋找的範圍。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簡介:研究表明火山巖冷卻時產生的裂縫填充的粘土內微生物密度幾乎和人類腸道的微生物密度相同,鑑於這和火星地表的組成有較高相似性,科學家對能在火星找到生命有了更大期望。太平洋海底發現的一小群微生物與1.3581億英裡外的星球的新可能。「我現在幾乎能想像到我在火星上找到生命。」
  • 南太平洋:驚人!海底火山周圍存在鯊魚
    央視網消息:海底火山周圍能有鯊魚存活嗎?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兩年前,美國的科學家們卻真的在位於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附近的一處海底火山附近發現了鯊魚的身影。如今,兩年過去了,海底火山附近還有鯊魚存活嗎?
  • 科學家觀測到水下海底火山爆發場景 似晴天霹靂
    上個月,一個美國火山專家小組趕往南太平洋海域觀測到了奇特的海底火山爆發。此次海底火山爆發發生的南太平洋海域此前並沒有觀測到類似現象。科學家曾觀測過在關島附近海域的海底火山爆發,關島附近一座不斷噴發巖漿和有毒氣體的海底活火山竟然生活著多種海洋生物,這一發現為科學家研究極端惡劣環境下動物生存提供了線索。
  • 海底「熱水煙囪」發現奇特生物 生命源頭掀開面紗
    海底「熱水煙囪」發現奇特生物 生命源頭掀開面紗  兩年前,科學家在大西洋海底發現了一處神奇景觀,並將之命名為「失落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有許多被微生物團團包圍的白色尖塔,並不時向外噴射高溫水流。這些就是被俗稱為「煙囪」的海底熱水噴發系統。現在,這些「煙囪」的年齡已經被確定為3萬年。科學家們相信,這種系統可能已經延續了數百萬年,並孕育了最初的生命。
  • 科學家在太平洋水域發現奇特的「砷呼吸」微生物
    但是近日,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在廣袤的太平洋中,某些微生物不僅可以耐受,甚至可以做到「連呼吸中都帶著砷元素」。顯然,這項研究讓我們對生命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在其它星球上探尋生命,有了更加獨到的見解。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存在地點和存在時間的看法。年前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深海平原提取的。「很可能被埋在」南太平洋環流沉積物中,「它們或它們的後代從那時起就一直存在於那裡。」
  • 印度洋海底發出隆隆聲 太平洋中部有個「沙漠」
    因為,在這個地區先出現了頻繁的地震,然後記錄到了頻繁的隆隆聲,最後出現了新的火山,看起來,這些隆隆聲可能是新火山誕生前的徵兆。研究人員認為,當海底的巖漿往上湧,突破了地殼後成為了一座新的火山。浩瀚的海洋中,類似這些讓人費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在太平洋中部,存在一個「沙漠」。當然,這裡所說的太平洋「沙漠」,與我們陸地上的沙漠不是一碼事,而是說在這個區域的海水中,細胞生物的含量極低。這一個區域位於南太平洋海域,是一個迴旋帶(SPG),被稱為「尼莫角」。
  • 太平洋海底超級火山或於1億年後毀滅性噴發(圖)
    根據地震波數據繪製的太平洋海底「巖石堆」出現碰撞的示意圖,碰撞預計將發生在地球的地幔與其液態外核的交界處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黑沙盆地,在過去200萬年裡黃石地區發生了3次大型的火山噴發,使北美大部分地區都覆蓋了火山灰科學家近日發現,太平洋海底正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超級火山噴發
  • 對黏土礦物的研究,或許可助人類進一步發現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在他們探索期間,他們乘船在南太平洋三個不同的迴旋區收集樣本。他們用了一根長5.7公裡(3.5英裡)的金屬管到達海底。然後他們又往地下鑽了125米——在到達基巖之前,前75米是泥漿。「在巖石中看見如此富集的微生物,我想這真像是一場夢。」主要作者鈴木悠說。理解這個發現重要性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樣本的位置。
  • 都說水火不相容,為啥海底的火山沒被海水滅掉?
    但地球其實是很危險的,主要是因為在地表很薄的地殼下,有高溫高壓的巖漿四處流動,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從哪個薄弱的角落噴發出來,這就是我們眼中的火山爆發。而火星的外表本身就低溫,火星的核心已經在時間不斷推移下,逐漸冷卻,所以就沒有地球這樣的危險。除了我們常見發現在地表大大小小的火山爆發,在海底世界也有這種景觀。
  • 火星可能存在奇特生命 將引起宇宙生物大討論
    德國科學家對30多年前「海盜號」收集的數據資料做最新詮釋 發現火星土壤中可能含有微生物  最新發現火星可能存在奇特生命  目前這一發現已經提交給歐洲星際科學委員會 專家預測這將引起新一輪關於地外生物的討論
  • 火星發現粘土礦物或存在過微生物生命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期的微生物能夠形成這種礦物,說明火星上也可能出現過類似微生物,形成這種粘土礦物。照片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琳達-摩爾模式正在採集微生物樣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鮑勃-布爾納博士表示:「表面上看,火星上的斯蒂文石更有可能源自於地質過程,例如火山活動。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斯蒂文石也可以由生物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火星沉積物以及它們與火星生命之間可能的聯繫。」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地球上一些最簡單並且最古老的生物能夠在火星上存活。
  • 來自恐龍時代的微生物 海底沉睡逾億年被日本團隊喚醒
    ▲ 日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微生物並成功喚醒(圖/路透)日本國家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知大學等研究人員28日在科學權威雜誌《自然通訊》上發表驚人研究,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休眠億年後,成功被喚醒。此研究突破既有觀念,科學家感嘆海底生物圈的微生物根本「沒有壽命限制」,對未來其他星球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 地球上最乾淨的海洋內發現生活了一億年的微生物
    「地球上最乾淨的海洋」底部發現存活一億年的微生物此次發現微生物的海底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在南太平洋環流內,被稱為「地球上最乾淨的海洋」。之所以說是最乾淨的海洋是因為:南太平洋環流的海流阻礙了陸地上養分的供應,因此,在循環流中,浮遊植物產生的有機物數量少,海水的透明度高。至於為什麼選擇南太平洋外圍地區的海洋作為調查地點?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例如,名為地幔核的稀有巖石已經在火山爆發中顯現,證明地幔由橄欖石和輝石等富含鎂、缺乏矽的礦物質組成。並且,在海底的某些地方,那些曾經是地幔組成部分的巖石暴露在外,但因為其同海水接觸過,所以,其組成成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樣本與實際樣本之間的差異就如火星隕石和從火星上獲得的巖石之間的差異那麼大。
  • 埋藏在海底一億年的微生物甦醒了
    1億年前,當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在地球上漫遊時,微生物則被埋在泥土中,甚至早於霸王龍。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移動,海洋,類人猿出現,最終人類憑藉好奇心和挖掘技術的改進,使得這些古老微生物得以被發現。現在,在日本的一個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已經能使單細胞生物復活。
  • 船員海中發現怪異沙灘 靠近後發現竟然是海底火山噴發
    這條船的船員在南太平洋航行時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很奇怪的影子。這條船的船員在南太平洋航行時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很奇怪的影子當他們靠近看時發現了這片沙灘一樣的地方。與此同時,不斷有浮石從海底冒出來,看起來,這就是一片沙灘。
  • 太空中的宇宙塵埃,可能是發現火星生命的關鍵!
    明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都將向火星發射新的探測車,以尋找火星生命的證據。正如之前任務所發現的那樣,火星曾經有過更溫暖和更潮溼的過去,其特徵是有可能維持生命的條件。目前環繞火星運行的衛星也顯示,火星表面曾有許多地方曾有水存在尋找生命的困難不在於找出哪裡有水,而在於找出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與水重合的地方。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億年
    參與研究微生物研究的329名船員,圖片來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科學決策委員會。(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微生物學研究論文發現,在海底能量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有微生物群落維持了長達1.015億年的代謝潛力。這也意味著,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