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億年前,一個緻密的「點」發生了爆炸。與平日理解的爆炸不同,這次爆炸沒有發出任何一絲光亮和聲音,只有比正常黑色還要黑的雜亂、濃稠的量子態。
在爆炸發生的剎那,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開始出現,一些熟知的基本粒子也隨之相繼出現。約5億多年後,因爆炸產生的高溫被迅速擴張的空間「稀釋」,在基本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第一代恆星開始出現。
時間再往後推十幾億年,各種宇宙塵埃在恆星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堆積,最後成為了繞恆星公轉的行星,宇宙中最基礎的天體系統——恆星系開始出現。
事實上,從人類第一次有太陽系的概念時,就無時不刻想要徹底了解它的形成過程,就如同想要知道生命種子是如何在地球「發芽」一樣。
不過誰也沒有時間機器,我們註定無法逆轉奔流不息的時間長河,去幾十億年前一睹太陽系形成時的波瀾壯闊。
然而,即便不能親眼目睹,也並不妨礙我們知道問題的答案,因為宇宙中有太多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其數量甚至無法用數字去描述。這也就導致宇宙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恆星誕生、老的恆星走向消亡。
如果硬要找出太陽系跟這些恆星系有什麼不同,那麼唯一不同點可能就是人類了,所以只要觀察其他恆星和恆星系的誕生過程,那麼我們就能夠知道太陽和太陽系的誕生及其演化過程。
簡單來說,現在充滿秩序的太陽系,其實原本的只是一片浩瀚的星雲。在機緣巧合之下,這片星雲中密度最大的區域向內塌陷,最原始狀態的太陽就此誕生。
在引力的作用下,太陽開始慢慢吸收剩餘的星雲物質,質量一點點的增大,引力也在慢慢的變大,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太陽。而那麼沒有被太陽吸收的「殘渣」,則在引力的作用下變成了行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星、土星、火星以及地球等等。
事實上,可能有許多人難以想像,太陽系最初形成的時候,其中的行星數量根本不是現在的八個,而是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個。
雖然太陽系極為空曠,完全能夠放得下100多顆行星,但是在星系形成初期,行星們根本沒有形成固定的軌道,所以在各種力的擾動之下,碰撞就成為了一件極為「常見」的事情。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和計算,火星身旁的小行星帶,極有可能就是行星相互碰撞形成的。
當然了,作為眾多行星中的一員,地球也經歷了那段相互碰撞的時期。目前主流學說認為,在46億年前,也就是地球剛形成不久的時候,它曾和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發生過碰撞。
不過好在不是正面相撞而是側身擦過,不然火星身旁的小行星帶可能規模又會增大一些。
這次的碰撞不僅讓地球的自轉軸發生了偏移,還因禍得福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月球,不然地球孕育生命的可能,將會極大的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研究太陽系的演化過程,科學家們曾用數學和物理的方法建立過演化模型,而從這個模型中卻意外的發現,太陽系剛形成時曾有三顆「地球」。
可如此一來問題便出現了:三個「地球」為什麼如今僅剩下一個了呢?究竟發生了什麼,才讓另外兩個「地球」無故消失了呢?
事實上,「消失」的兩個地球仍然在我們周圍,只不過它們有了新的名字——金星和火星。
之所以說它們是「地球」,是因為在太陽系形成初期,這兩顆星球上的環境可能比當時的地球還要好,有著孕育生命的一切條件。
也正是如此許多科學家猜測,在地球還未孕育生命的時候,金星和火星很可能早已孕育出簡單的生命。
那麼金星現在還有生命嗎?答案是否定的,金星此時的環境不要說碳基生命了,就連高精密的機器人,都無法安全的待上幾個小時的時間。
因為金星的大氣中96%都是二氧化碳,生命到上面根本無法呼吸。並且厚厚的大氣層就像個大棚一樣,將溫度死死的「鎖」在其中,使得其表面溫度高達462攝氏度。
如果你認為金星恐怖的地方只是它的溫度,那可就太小看它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給金星帶來的不僅僅是驚人的高溫,其實還有著恐怖的高壓。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金星表面的大氣壓是地球92倍,這讓使用肺呼吸的生物在金星上徹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那麼金星是如何從媲美地球的環境,一步步成為如今的煉獄的呢?其實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金星曾在幾十億年前,經歷過極為密集且大量的隕石侵襲。持續多年的隕石侵襲,讓金星內部積攢了大量能量,從而導致全球性的持續火山噴發。
而火山噴發又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的含量急劇增加,液態水在高溫「蒸煮」和太陽輻射下漸漸消散。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金星逐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間煉獄」。
與金星太陽輻射的主因不同,和地球一樣處於宜居帶內的火星,之所以會變成現在一片荒蕪的模樣,其實主要和磁場有關。
因為是巖質行星,火星的內核與地球一樣也是鐵鎳質的,但是火星的內核是遠遠小於地球的,大約只有地球的一半多一點。
我們都知道,行星內核的大小和溫度,直接決定了行星的磁場強度。由於火星的內核本身就不大,早期的地質運動讓火星內核的熱量開始逐漸流失,直至最後完全冷卻。
失去了磁場的「拉拽」,火星大氣根本無法抵禦太陽風的侵襲。大氣被剝離,星球表面的氣壓也是直線下降。在低壓環境中,液態水開始了幾乎不可逆的升華,火星終於也步了金星的後塵,變成了一顆幾近乾涸的「死星」。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些年對火星的勘探,科學家們在火星兩極發現了面積巨大的「冰蓋」,預計冰蓋下蘊含大量液態水。如果火星曾經真的出現過生命,那麼在這些液態水中極有可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更為主要的是,由於火星在許多方面和地球非常相似,又蘊含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液態水,所以未來它很有可能成為人類徵服宇宙的第一站。
總的來說,看似穩固的行星環境其實蘊含極大的變數,稍微「運氣」不好一點,就可能從生機盎然的生命行星,變成環境惡劣的死亡行星。
這點無疑是讓人擔憂和害怕的,畢竟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如果地球成為火星2.0或者金星2.0,那麼人類將只有毀滅一途可走。而這也就是近些年,科學家們為什麼頻頻發出警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