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發生後,還過了一段時間才出現了各種天體,那時候的天體後誕生於星雲中。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便誕生於原始太陽星雲中。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星雲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發生了爆炸,恐怖的輻射壓力衝開了太陽星雲,原本彌散的固體顆粒和塵埃物質開始凝聚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太陽和幾大行星。
太陽系的誕生過程大致就是這樣,和太陽系一樣的單恆星天體系統在宇宙中數不勝數,還有許多是雙恆星系。行星作為恆星系的組成,其形成都和恆星離不開關係,木星是氣態行星的代表,地球則是巖石行星的代表。
兩大行星代表了太陽系行星的兩大分支: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分割線便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類木行星上遍布各種氣體,主要是甲烷、氫氣和氦氣,不穩定的氣體在宇宙中是危險的,容易引發雷電。所以氣態行星上幾乎沒有生命能存活,像地球這樣環境穩定的巖石行星才是生命誕生的首選。
科學家說在太陽系誕生的初期,存在著三個地球,它們都是巖石行星,都有誕生生命的可能。答案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另外兩個是火星和金星。老有人說什麼火星上有戰爭的遺蹟,金星上還有城市遺蹟,這些都沒有多少可信度,大家看看就行了,不要較真。
就在前天,我國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上面還搭載了火星車!我們對火星為何如此關注?只因它是太空移民的首選。在NASA的火星車發回來的照片上,我們能清晰地看見火星地表上的溝壑,有明顯的水流衝刷痕跡。地球的表面積有七成被海洋覆蓋,火星之前可能也是這樣,不然也不會留下水流衝刷的痕跡。
火星的水源是怎麼失去的?答案是磁場,巖石行星的內部都是由金屬元素構成的內核,地球的內核是由鐵和鎳構成的,火星也是如此。然而火星的內核比地球小了差不多一半,行星內核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火星誕生初期,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帶走了一部分熱量,內核的溫度一天比一天低。
到了最後,火星內核直接冷卻了下來,內核冷卻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磁場消失,本來火星的體積和質量就不大,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左右。現在又沒了磁場,自然留不住水源了。類地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都挺近的,太陽活動會猛烈幹擾行星,火星就這樣一步步失去了「地球」的身份。
金星的情況比火星還要糟糕,金星地表的火山數量可能超過了100萬,火山大規模噴髮帶來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比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直到今天,金星的大氣層中還是以二氧化碳為主。可怕的溫室效應將金星變成了煉獄星球,溫度常年保持在450度以上。
科學家還提出了一種假說,金星的自轉速率在某一刻降低,而金星表面的海洋恰好正對著太陽,海洋大規模蒸發,溫室效應徹底失控。
金星從一顆能誕生生命的星球變成煉獄星球,時間比火星還要短。太陽系早期的三個地球,最後只有我們的藍色星球誕生出了生命,另外兩個星球變成了如今的模樣,可見生命的誕生有多幸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改造火星和金星?這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課題,或許在未來,我們能把火星成功改造,這樣火星就能成為太空移民的首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