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一個新的太陽系有什麼方法?科學上有沒有可能?

2020-10-03 後浪科普

你好哇,感謝你點擊我的文章,這裡是後浪科普,一個什麼都懂一點的帳號,如果你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長。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人類因為某些原因必須要離開地球,可以有哪些方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類如果真的要移民去其他星球,在科學上有沒有可能?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2014年有一部電影叫做《星際穿越》,這部電影雖然不是十分出眾,但是在電影裡呈現的科技,絕大部分都是有些科學依據的。

當然要讓人類真的離開賴以生存的地球並不容易,一定是地球將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例如太陽變成紅巨星或像電影裡說的,地球上的植物患有了枯死病等,只有這種不得不離開的原因,人類才會下定決心離開這裡,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將地球上的人移民去其他星球呢?在電影劇情裡他們有兩個計劃。

A計劃——生物體移民

讓航天員找到適合居住的星球,同時努力解除能夠操控重力的物理理論,以此建造龐大的宇宙飛船,好把人類移民過去,就像小型太空站,利用每分鐘旋轉5.6次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地球的重力,這就是類似諾亞方舟的計劃,宇宙飛船自轉會製造出人工重力,製造人工重力是在無重力的太空中減少肌肉萎縮的方法之一,宇宙飛船自轉造成離心力會將物體甩到外圍,就成為一種類似重力的力量,在電影中,永恆號外圍的牆面就是他們的地板。

在諾亞方舟上除了人類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你們以為只有人類去過宇宙嗎?其實有很多動物,也去過宇宙,1947年第一批進入太空的動物是果蠅、1950年美國科學家把老鼠送入太空、1961年一隻4歲黑猩猩上了太空、1966年俄羅斯送了兩隻狗上太空、最特別的是1973年送了兩隻蜘蛛上去,它們很快就適應了太空無重力環境並開始編織牠們的網,直到2019年SpaceX還有送老鼠和蠕蟲上國際太空站,所以我們早就做好了帶著地球上生物一起移民的準備。

但現今科學,在宇宙中人類的飛船還達不到光速,如果要去最近的太陽系TRAPPIST-1也要四十光年,這意味著即使可以光速前進,也要四十年才能到達,TRAPPIST-1有7顆行星,這七顆行星,按照跟恆星(紅矮星)的距離由近至遠被命名為b星球至h星球,行星之間的距離相當近,跟恆星的距離也近,尤其是b星球和c星球,兩顆行星都被恆星的引力鎖定了,永遠都是同一面朝著恆星,就像是月球被地球鎖定一般。

b星球的表面溫度非常高,平均130攝氏度,這除了是源於陽光的近距離照射,還跟恆星的強勁磁場有關,這顆紅矮星產生的磁場比我們的太陽高几百倍,再加上與b星球的距離比太陽跟地球的近很多,以致磁場會把行星內部的金屬熔化,巖漿會在行星地下流動,不時造成火山爆發,看來如果人類真要移民,一定要去更遠的太陽系甚至另一個銀河系。

但是我們人類的生命有限,如何可以做到星際旅行呢?所以這時可能就要藉助蟲洞了,黑洞是時空結構中重力超強的天體,連光線也無法從它逃脫,宇宙中處處可見,蟲洞是利用黑洞的引力突破三度空間,連接兩地的捷徑,在理論上可能存在,但還沒被發現,也就是說蟲洞是黑洞扭曲空間後的產物,也是去到其他星系的時空門,雖然還不能證實蟲洞的存在,但是我們先假設它是存在的,這樣就可以大大縮減在宇宙中旅行的時間。

但這時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燃料,我們在宇宙中如果沒有了燃料就等於等死,那如何可以讓我們更加節約燃料呢?這就牽扯到引力彈弓,在航天動力學和宇宙空間動力學中所謂的重力助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體的相對運動和重力改變飛行器的軌道與速度以此來節省燃料、時間以及計劃成本,重力助推既可用於加速飛行器,也能用於降低飛行器速度,在電影末段永恆號就是用這個原理逃離黑洞的引力的。

但是現實中真的可行嗎?現實中好像不太可能,雖然電影劇情是讓永恆號藉由黑洞轉動的力量,將自己甩出黑洞,但永恆號本身還是要有強大的能量才能脫離黑洞的引力,如果小小一臺宇宙飛船就可以製造如此強大的能量我們就不用擔心能源危機了,電影中宇宙飛船造訪的第一顆行星上的一小時相當於地球上的7年,男女主角僅僅短暫造訪,回到母船後發現留守母船上的航天員已經變老,男主角在地球上的兒女早已長大成人,自己也忽然升級為爺爺了。

略懂相對論或是愛看科幻小說的人大概都知道飛行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上的時間會變慢,這是因速度造成的時間膨脹,其實強大的重力也會造成時間膨脹,這一顆行星要有這麼強力的時間膨脹,必須要離黑洞非常近甚至於有去無回的邊界——事件視界相去不遠,為了產生足夠的離心力,這顆行星必須以55%光速繞著黑洞公轉,才能不被吸進去,母船的時間與地球同步,因此一定和黑洞有相當距離,但它的速度也需高達光速的三分之一,如果這是真的,倒是一個減緩衰老的方法。

B計劃——「種子」移民

但是地球這麼大,想要所有人類都移民恐怕不容易,因為在地球上無法製作出和地球差不多大的飛船出來,那麼就像電影中提到的,就是讓宇宙飛船帶著許多凍結的人類的受精卵到其他的星球建立殖民地以延續人類香火,正如同電影最後所描述的,艾美莉亞在第三顆行星上面建立了營地,一般人照顧一個孩子就要哭了,但她一個人要養幾千個。

早期的科學家認為只要把一男一女送上別的星球就可以如同亞當夏娃一樣繁殖下去,問題是星際旅行路途遙遙,那亞當夏娃活不了這麼久,而且未來近親通婚會導致許多疾病,近年開始流行的星際移民理論是由機器人帶著「種子」到別的星球到達目的地再「播種」讓種子發芽,當然人類的種子就是受精卵,為了避免近親通婚,還必須要帶很多受精卵去,有人計算過,需要有上萬人才能建立健康的人類殖民地,如果是這樣,移民去新星球的人們將無法繼承人類現有科技,人類必須要用在地資源開發新科技,可是就算真的可以通過黑洞產生的蟲洞去到其他星系,也還要解決如何離開黑洞。

如果不幸被黑洞吸入的話又會怎樣呢?科學家普遍認為,跳進黑洞的人會無論如何都是死路一條,當然現在我們人類對黑洞還只是初步認識,所以沒人知道裡面是什麼樣子,另外訊號可以逃離黑洞的引力並傳出去嗎?這個就是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主要研究範圍,黑洞會把所有東西都吸進去,包括光但只進不出會破壞宇宙的平衡,因此推論會有「霍金輻射」跑出來,依現在科技,雖然科學家已經觀察到疑似霍金輻射的訊號,但真實性還需要相關研究證實,更別說運用霍金輻射傳遞訊號了。

不過如果人類有一天可以充分了解了黑洞和蟲洞的話,即使真的有像電影中的蟲洞,讓地球人抄捷徑走訪黑洞附近的星系可能也不會如同電影所述,可以找到適合人居住的行星,黑洞周圍高熱氣體會發出高能量的X光和輻射線,足夠把附近方圓數光年的生物殺光、有機分子打亂,是個連外星人也無法生存的地方。

但是如果所謂的外星人不是生物呢?比如說類似變形金剛之類的智慧機器?那情形就完全不同,機器雖然也會被輻射線傷害,但畢竟不像生物體這麼脆弱,因此可以生存下去,更重要的是一個旋轉的大型黑洞是宇宙中難得的能量來源,遠比一般恆星的能源大,只要他們能掌握到萃取黑洞能源的技術,將可以輕易的超過駕馭一顆恆星能量。

卡爾達舍夫等級第二級指出,如果能利用黑洞掌控蟲洞(如果蟲洞真的存在),就可輕易向第三級邁進,在宇宙中建立複雜的蟲洞捷運網絡,這麼好的地段,只要敢住下去那可是宇宙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不過前提是人類可以生存。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人造星球,當然這個難度更大,這顆星球要足夠大,並且估計只能在宇宙中施工建造,要有像地球一樣的地吸引力要有大氣層、氧氣、陽光、土壤以及大量的水,這樣才能把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移至這個星球,這聽起來好像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人類現在的科技很多都是來自科幻小說或電影。

類地行星的探索

天文學家已經首次在太陽系以外星系的一顆行星大氣中發現了水,這就意味著它可能具備支持生命的跡象,科學家把這顆行星叫做K2-18b,並希望10年後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能夠鑑定該行星大氣層中,是否包含由生物體而產生的氣體,這就是大家說的超級地球,也是我們移民的目標。

K2-18b距離地球大約有124光年,就人類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向其發射探測器,這是第一次在恆星周圍宜居帶的行星上探測到水溫度可能適合生命存在,這種所謂宜居帶通常處於恆星周圍溫度環境比較溫和,可以允許水以液體方式在行星表面存在,通常我們把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稱為太陽系外行星,或簡稱系外行星,首顆系外行星是在1992年被發現的,後來一共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K2-18b是在2015年被發現的,這些系外行星許多是像木星或海王星那樣的大型行星,這些行星以近距離圍繞其恆星旋轉,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了在2016 和2017年發現的行星,他們通過研究行星圍繞其恆星旋轉時星光的變化來確定其大氣層中的一些化學元素,發現只有K2-18b顯示了有水分子的特徵,而水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計算機數據模型顯示,K2-18b大氣層中可能有高達50%的水,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兩倍,溫度可能在零度和40度之間,其實之前也曾在其他行星上發現過水,但這些行星不是過大就是過熱,無法讓生命生存,而要想探尋到溫度低、體積較小的行星則非常困難,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21年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八年後歐洲航天局ESA將發射的Ariel mission太空行動,到時天文學家們就能夠更詳細地探測到各個星球的大氣層。

科學家們已經在尋找更多的超級地球為人類將來的移民找到目標,不過希望到時候,人類去到那些星球的時候不會發現其他智慧生物的存在,不然我們可能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戰爭,另一個就是留下幾個麥田圈,讓他們慢慢發現我們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想要移民火星有可能嗎?
    星際移民隨著我們人類對於太陽系的探索逐漸的深入,它就一直是我們圍繞討論的焦點。隨著地球上的自自然環境的改變,資源的枯竭,我們渴望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那麼移民別的星球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 火星移民到底有沒有可能?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人類開始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執行兩個任務,一個任務是尋找地外生命,另一任務就是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地球,可是幾十年過去了,地外生命到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尋找未來人類移民的星球已經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火星。
  • 太陽系這顆星球比火星更優秀,可能更適合人類未來移民居住
    科學家們尋找人類未來可移民的外星球,除了因為地球資源枯竭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慢慢將不適宜人類的生存,為了文明的延續,也將不得不離開地球,移民到其它的星球上。當然,宇宙浩瀚廣闊,一個銀河系內的恆星數量就達數千億個,和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在銀河系更是多到無法估計。
  • 人類有多少可能移民火星?
    ,不僅政府會公開創造有利的航天環境,一些龍頭企業甚至富有的個人也都參與到火星的探索之中,事實上,有很多美國青年的理想是在火星上建造一套宜居的房子,而中國青年的理想只不過是在北京五環供一套房子。如果說把1000年的事兒當做笑話尚在情理之中,那麼,媒體不斷質疑各種「火星計劃」的真實性就有點悲哀了,就更不要提有打假鬥士羅列「美國人登月」造假的證據了。 筆者希望,面對火星,中國人也應該以科學的角度積極探索,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投入到航天事業中,用一種「務實」的態度來促進「人類移民火星」的進程,莫說1000年,就算是5000年,我們也應著手研究了。
  • 太陽系曾有3個地球?一個變成煉獄星球,另一個是太空移民的首選
    太陽系的誕生過程大致就是這樣,和太陽系一樣的單恆星天體系統在宇宙中數不勝數,還有許多是雙恆星系。行星作為恆星系的組成,其形成都和恆星離不開關係,木星是氣態行星的代表,地球則是巖石行星的代表。兩大行星代表了太陽系行星的兩大分支: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分割線便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 如果火星移民成功,那麼人類在火星上生孩子,將會有什麼阻礙?
    而且這個地球上的環境,也被我們人類破壞下,變得十分的不堪了。所以我們人類在不停在宇宙中尋找,尋找一顆可以讓我們人類移居的,而且資源豐富的星球。經過了五十幾年的研究和觀察,我們人類的科學家雖然發現了很多的超級類地行星,但是這些行星距離我們的地球太遠了。就我們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去到這些星球上的,更何況還要進行全地球的移民。
  • 火星有一個弊端,使得人類移民火星成為幻想,這顆星球或許更靠譜
    人類對於頭頂這片天空有著極大興趣,所以上世紀以來,太空探索事業就如火如荼的進行了起來,人類探測器踏足太陽系內各個行星,為科學家們發回了寶貴的地外星球的信息,我們了解到了太陽系內各大行星的信息。科學家們探索宇宙星體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探索地外行星是否宜居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 太陽系外有沒有另一個地球
    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天體物理學家,皮布爾斯上世紀60年代關於宇宙演化的理論,讓人類離解答「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越來越近,而馬約爾和奎洛茲尋找到的圍繞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則有可能滿足人類一直以來最原始的好奇——「地球是否是蒼茫宇宙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帶著人類的嚮往,探索星辰大海,永無止境。
  • 天上的星星,除了行星以外,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太陽系」!
    全天區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約有6000-7000顆,當然如果範圍擴大到天體的話,還會多幾個,不過這些天體看起來可能比較暗淡,比如M31或者M33,或者南天區大小麥哲倫星雲等,我們簡單來了解下肉眼看到的到底都是些什麼天體!
  • 火星被證實有液態水,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是否可能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約1500米處存在一個約20公裡寬的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引發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索。這一研究成果於本月2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一直以來,科學家將穩定的液態水源視為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
  • 太陽系小行星帶,有無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行星?錯過了再也回不來了
    那麼,這些小行星帶中的星體,今後能否在相互碰撞過程中進一步聚合成為一個新的行星呢?這還得從太陽系中行星的演化說起。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在太陽系還沒有形成,即太陽還未誕生之前,這片廣袤的區域分布著大量由星際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星雲物質,關於這些星雲物質的形成,科學家們推測,有極大的可能是之前一顆超新星爆發所噴發出來的大量星際物質構成。
  • 如果沒有木星,太陽系可能不止一個地球
    一個國際天文小組一直在研究太陽系附近一個名為Trappist-1的恆星系,該星系有三顆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他們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沒有像木星這樣的氣體巨行星的情況下,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七顆類地行星。如果超過七顆,那麼其中的兩顆行星就會彼此靠得太近,從而影響彼此的運行軌道。
  • 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科學家新的猜測有可能實現嗎?
    雖然第九大行星的位置現在空缺出來了,但是卻沒有取消,人們期望有一天能夠有一顆新的行星填補這個空位,讓太陽系重回九大行星。而這個期望隨著近五年來科學家的一些發現,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近五年來,科學家通過一些天文發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太陽系有可能還存在著一顆真正的「P9」(第九大行星)。
  • 土衛六未來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移民星球嗎?看完科學家的答案明白了
    霍金曾經也說過,地球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有可能也就是幾百年的時間,人類可能就要面臨移民外星球的選擇。想要移民外星球,那必須要找到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才行,可是這樣的類地行星都在太陽系之外,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可能幾百年的時間我們還無法在飛船速度方面取得質的突破,讓飛船的速度達到光速。因此未來幾百年的時間內,移民到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是很難實現的。
  • 火星上有水有空氣又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移民去火星生活嗎?
    今年在天文學上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形成的湖泊,雖然是在地下,不是在地表,但是足以讓大家興奮很久了。人們嚮往已久的火星既然有了水,又有空氣,火星又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那我們可以移民火星了嗎?
  • 太陽系真的有一個原始黑洞嗎?
    該天體被假設為一個被稱為「行星9」的假想世界,它圍繞太陽的軌道極其遙遠,並在黑暗中造成各種引力混亂。但是,隨著尋找行星9的工作繼續進行,天文學家們甚至還沒有一睹它的風採,其他研究人員正在思考這個天體還可能是什麼。它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嗎?會不會是個原始黑洞?九號行星之謎。
  • 太陽系中有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科學家:大氣濃厚河流密布
    文/仗劍走天涯太陽系中有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科學家:大氣濃厚河流密布人類需要找到第二顆可以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這是地球未來進化趨勢的一種必然,人類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就不能夠局限於對地球資源的開採,而更大程度是上尋求到宇宙的外部星球。如果可以在太陽系中找到適合人類移民的最佳星球,那麼未來的人類,可能會得到更高、更強、更快的發展。科學家在太陽系中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最佳星球,大氣濃厚,河流密布,簡直就是翻版的第二地球。這顆星球可能大家也非常的熟悉,但它卻不是行星。
  • 假如地球「毀滅」以後,人類進行星際移民,可以移民到哪裡?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因為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所以地球數億年前就出現了生命,並且繁衍至今。地球是一顆近乎完美的天體,如果在太空上看地球的話,就會發現地球其實是一顆藍色星球。
  • 人類有沒有可能在太陽系內改造一顆星球並進行移民?
    不是有沒有可能發現,而是已經發現,而且發現了不止一顆可以改造的宜居星球,都有哪些呢?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火星。火星體積相對地球比較小,不過與地球一樣同樣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不過沒有地球的位置完美!
  • 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此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中,為何總顯得對火星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