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俠宗師金庸病逝,享年94歲。
金庸原名查良鏞,武俠小說泰鬥,他曾創作過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天龍八部》,亦是《新天龍八部》網遊的原身IP。
先生的書迷過億,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他的武俠世界,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青春的慰藉、是精神的烏託邦、是醒不了的江湖一夢。但是關於金庸老先生,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一生至情至性 「父親」心結難解
在金庸筆下,「父親」總是缺席的。張無忌父母雙亡,之後為義父謝遜翻山越嶺,甘與武林為敵。虛竹、喬峰都沒有父親,「父親」是他們一生的最大謎題。石破天是孤兒,一直在找爸爸。楊過孤苦無依的長大,幾次想殺掉郭靖為父報仇,內心卻早就把郭靖當成父親,一直沒能下手。
剛開始不懂,有人說他寫的是「爸爸去哪兒」,可後來看過《金庸傳》才知道這一點也不好笑,1951年金庸父親逝世。噩耗傳到香港,他哭了三天三夜。他少年喪母,此時又痛失父親,傷心了大半年。
四年之後,金庸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問世。因此在之後的每一本武俠小說裡,書中的人物都承載了金庸對「父親」的心結。這種遺憾,幾乎貫穿了金庸的一生。1993年,金庸的應邀書寫《月雲》,裡面寫到:「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金庸的小名,他的祖父給他取的。
1976年,金庸的長子査傳俠在美國自縊身亡。金庸悲痛欲絕,於次年,重新修訂《倚天屠龍記》,並補上了一段後記:「然而,張三丰撿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先生一生至情至性,對父親的孺慕之思,和對孩子的舐犢情深,讓金庸筆下的每一個江湖人都為情所困,又因為「情」而無堅不摧。
愛棋愛「沙蟹」,嬉笑怒罵方是世人
金庸先生書中曾多次出現圍棋:《天龍八部》裡虛竹與段延慶合力破解「玲瓏棋局」,《碧血劍》中木桑道長嗜棋如命,隨身帶著棋盤和棋子;《倚天屠龍記》的崑崙三聖的何足道可以自己跟自己下棋。因為他非常喜歡下圍棋,曾經拜棋聖聶衛平為師,也曾擔任香港圍棋協會的名譽會長。
除了圍棋,金庸還愛打「沙蟹」,牌藝高明。據說在《明報》創建早期,由於經濟拮据,先生每次給遠攻發工資後,就會邀請他們到自己家裡打「沙蟹」,然後將他們的錢逐一贏回來。後來《明報》蒸蒸日上,他就倒過來,設牌局讓員工贏錢。
貓頭鷹數眉毛 小時候的恐怖故事
有書迷發現金庸先生的一個趣事。他最喜歡用一個故事來烘託恐怖緊張的氣氛,那就是「貓頭鷹數眉毛」,這是舊時江浙一帶的民間傳說,傳說夜貓子啼叫是在數病人的眉毛,要是眉毛的根數給它數清了,病人便死。
這個典故在先生書中出現過好幾次,《笑傲江湖》中,陸大有再照顧令狐衝時,為防止貓頭鷹數清令狐衝的眉毛,手蘸唾沫塗於雙眉之上。射鵰裡,黃蓉求一燈大師治病,發現一燈大師四弟子漁樵耕讀當中的農夫竟也聽過這個故事。
有人說,大約是金庸先生小時候聽過長輩說過這個故事,從此便記憶深刻。
從前看金庸,仿佛霧裡看花,高不可測,可看到先生也愛打牌愛下棋,先生仿佛又鮮活了起來,就像他筆下的人物,有喬峰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有韋小寶的市井快活,嬉笑怒罵。
如今先生逝世,屬於80、90後青春的集體記憶,卻永不會謝幕。他的武俠、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所創造的江湖將始終生機勃勃,改編不止,後代人一定還會以各種形式認識金庸,認識武俠,金庸老先生將成為一個代表武俠的符號,而符號永不會死亡。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沒有人能夠贏得過時間,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捨,我等只願長醉江湖不醒,永不相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先生好走,感謝你留下這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