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有 「觸覺」 了!上交&MIT發明一款機器人,自己拿起筆就能甩|...

2021-01-09 網易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的發展勢頭從最初的興起逐漸走向平緩,現階段 AI 領域面臨的一個瓶頸就是十分依賴人工標註的數據,正如數據標註行業流行的那句話,「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如果可以讓機器人自己進行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無疑可以節省很多人力。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王少雄認為能夠讓機器人學會自我分析是一件令他十分興奮的事情,「機器人可以利用自動化的方式自己重置系統,以及通過和物體交互的過程來自己學習」,他覺得這樣在數據標註方面可以節省很多人力。

  今年,王少雄和另外一位一作王辰的一篇有關機器人可以自我採集觸覺數據並自我分析,最終能夠完成特定動作的論文獲得了機器人領域國際頂會 IROS 2020 的最佳論文獎。

  下圖的機器人就是他們研究的成果,它叫 SwingBot,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個 「甩筆」 機器人。它將這根筆由下到上翻轉了 180 度,這真的不是研究人員給它 「餵」 了大量的數據才建立的模型,這是它通過自我採集觸覺數據並學習分析後的結果。

  

  這項研究來自於麻省理工學院(MIT)與上海交通大學的暑期聯合項目,論文題目為 「SwingBot: Learning Physical Features from In-Hand Tactile Exploration for Dynamic Swing-up Manipulation」(SwingBot:從手部觸覺探索中學習物理特徵,以實現動態擺起操作)。

  

  論文的兩位一作分別是王辰和王少雄,王辰剛剛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即將前往史丹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少雄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目前是 MIT 計算機科學系在讀博士生。

  「我們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機器人通過簡單的動作去感知手上握有物體的物理特性,比如物體的質量、重心,物體表面的摩擦力等,」 王辰告訴 DeepTech。

  因為人在做很多控制任務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知道這些精確的物理參數,但是我們通過一些掂量的動作,就能夠感受到這個物體的特性,比如我們在看手機時,誰也不會拿手機的上部,因為我們能感受到託住手機的下部才是最省力的,但誰也無法分析出具體關於力的物理參數。

  研究人員正想讓機器人通過自我學習來解決這樣的問題,讓它自我採集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不斷地學習,最終希望它不僅能分析出完成相關動作所需的物理參數,還能順利拿起未知物體完成指定動作。

  如果說這篇論文的出彩之處是培養了機器人對觸覺的分析能力,那麼實驗中用到的觸覺傳感器則至關重要。

  GelSight 觸覺傳感器:表面柔軟、解析度高,能復刻整塊餅乾的形狀和紋理

  GelSight 最初是為測量目標表面的三維形狀和紋理而設計的,由覆蓋有反射塗層膜的透明彈性體板組成。當物體被壓在彈性體上時,薄膜會變形,呈現物體表面的形狀,但具有一致的反射率。例如研究人員以奧利奧餅乾為例,將餅乾壓在彈性體板的表皮上,從後面看,薄膜能夠完全復刻出餅乾的形狀和紋理。

  

  圖|將餅乾壓在彈性體板的表皮上。來源:[1]

  王少雄告訴 DeepTech,「這個觸覺傳感器其實是一個非常新的處理系統,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以整張圖像的形式輸入,而其它的傳感器可能只有十幾個電極,這就極大的豐富了觸覺的感知能力。」

  王辰補充道,「GelSight 觸覺傳感器的一大優點是成本更低,而且能夠返回高密度的光學信息,能夠更好的獲得觸覺端對物體的感知情況。」

  研究中用到的觸覺傳感器 GelSight 同樣出於 MIT 實驗室,最初是 MIT CSAIL 感知科學小組教授 Edward H. Adelson 2009 年的研究成果,近年來逐步研發並應用於機器人觸覺中。

  

  圖 | GelSight 原型,CVPR 2009。來源:[1]

  

  圖 | GelSight 運用於機器人觸覺,Sensors 2017。來源:[2]

  在本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下圖中的傳感器安裝在機械臂的抓手上,以此來採集不同質量、重心物體的數據。

  

  若要讓 Swingbot 很好地完成甩筆任務,雖然研究人員猜測質量、重心、摩擦力等參數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究竟是哪一部分佔主導作用,「所以需要機器人具備分析能力,我們希望它能夠通過傾斜以及抖動這些簡單的探索動作,自己從觸覺傳感器的反饋信息當中搜集完成這個任務所需要的信息。」 王辰說道。

  觸覺探索第一步:通過傾斜+搖晃,機器人得到不同筆的物理特徵

  研究方法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個信息融合模型和一個正向動力學模型。研究人員首先讓 SwingBot 執行兩個動作,分別是傾斜和搖晃,這是一種手持式物理特徵探測方法,幫助機器人進行觸覺探索。一旦機器人學會嵌入物體的物理參數,正向動力學模型就會通過特徵向量和控制參數來產生起擺運動,以實現最終的 「甩筆」 角度。

  少雄說道,「我們想讓機器人去感覺一個未知的物體,通過讓它完成特定的操作來感知物體的物理信息,然後我們可以藉助這個物理信息應用到控制系統中。」

  

  圖|機器人採取幾個步驟來獲取被持有對象的物理特徵

  在訓練初始一定伴隨著很多困難,比如機器人總是拿不住筆,但這些都沒能難住他們。「我們在底下安裝了一個 V 型的槽,一方面它可以回收和接到飛出去的筆,另一方面它通過頂部的相機可以捕捉物體的一個位置,然後它可以去調節這個物體,讓它重新到最初的位置。通過這個方法就完全不需要人為去參與。」 王辰告訴 DeepTech。

  在機器人完成傾斜動作時,研究人員發現,當物體傾斜到一定的角度時能夠檢測出物體的質量,因此他們分別讓機器持筆傾斜到 20 度和 45 度,可以觀察到物體重量產生不同的力和扭矩分布。這些觸覺反饋信息會通過一個卷積神經網絡(CNN)來輸出一個一維的特徵向量。

  

  在機器人完成晃動任務時,從觸覺信號的時間序列中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摩擦和震動,研究人員用一個循環神經網絡(RNN)來處理獲得相應的特徵,可以獲取有關摩擦力和慣性矩的信息。

  

  然後,一個由若干多層感知器(MLP)組成的信息融合模型會將以上兩步中收集到的物理特徵進行整合分析,得到一個低維的物理特徵概括,這也就是機器人獲取自我分析能力的基礎。

  自我採集 1300 多組數據並分析,成功將筆甩至 90 度和 180 度

  在機器人具備自我分析能力後,才迎來了研究的重點 —— 甩筆,這項任務看似單一且簡單,實則不然。

  王辰告訴 DeepTech,甩筆其實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任務,「剛開始的時候不僅需要四處撿筆,而且有時它根本不能把筆甩起來,或者甩不到我們想要的角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於收集數據也非常困難。」

  王辰還透露,機器人自我採集的數據一共有1300多組,包含27個不同物理特性的物體,採集這些數據用了大概一天的時間。「當完成採集時,這也是成功的訊號。」

  

  圖|通過添加 / 摘除相關零件以及換不同摩擦係數的筆頭來製作不同物理特性的物體

  最後一步就是讓學習了物理特徵的預測模型嘗試將那些未知特徵的筆甩到特定角度,對此,研究人員準備了 6 個測試對象,從機器人準備甩筆到完成特定的角度,整個過程只有 5 秒左右。

  

  

  對於這些未知的物理特徵,SwingBot 也能成功完成指定動作,王辰稱,最終的誤差僅在 10 度左右。

  

  圖|定量評價預測模型與物理嵌入的結果

  研究人員證實了藉助這種融合模型,可以將多個探索動作獲取的信息組合到一個聯合嵌入空間中,以端到端的自我監督方式來訓練機器人,最終 SwingBot 能夠很好地完成甩筆動作。此外,該研究還表明,學習到的面向任務的特徵嵌入也可以成功地回歸個體的物理特性,如質量、質心、慣性矩和摩擦。

  關於未來的研究方向,王辰說道,「甩筆是一個比較簡單直觀可以理解的一個例子,但是這個觸覺分析的能力未來可以用在很多其他的任務上,不僅不單單只是這樣的一個甩筆任務。」

  兩位一作

  一次暑期研究的機會,二人通過郵件結識。就這樣,今年夏天剛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王辰和 MIT 計算機科學系在讀博士生王少雄開始了這次長達六個月的合作,而他們本身也都十分優秀。

  

  圖|王辰

  王辰在今年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師從盧策吾教授。大學期間,王辰也參與了多次實習項目,他在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8 月擔任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實習生,Silvio Savarese、朱玉可和李飛飛都是他的導師。他還在 2018 年 1 月到 5 月期間參與 「Transferable Force-Torque Dynamics Model for Peg-in-hole Task」 項目的研究,研究成果也提交到了 IROS 2019。接下來,王辰即將前往史丹福大學繼續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圖|王少雄

  王少雄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師從唐傑。畢業後他去到 MIT 繼續深造,目前是 MIT 計算機科學系在讀博士生。從 2016 年至今,王少雄共發表了六篇論文,除了本次的 SwingBot 項目獲得了 IROS 2020 最佳論文獎,今年 7 月他參與的研究的 「操縱電纜機器人」 項目(Cable Manipulation with a Tactile-Reactive Gripper)也入圍了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 RSS 2020 最佳論文。

  

  圖|操縱電纜機器人

  最後,提到對於 AI 發展的前景以及對於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暢想,二人直言沒有想那麼遠。「我們更多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後知道這個問題的難點在哪裡,如何去解決它。因為其實當下對於機器人控制的話,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遠還沒有到去思考 AI 會不會像人一樣,總歸是一步步來。」 王辰說道。

  -End-

  參考文獻:

  [1] Johnson, M. K., & Adelson, E. H. (2009, June). Retrographic sensing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urface texture and shape. In 2009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p. 1070-1077). IEEE.

  [2] Yuan, Wenzhen, Siyuan Dong, and Edward H. Adelson. "Gelsight: High-resolution robot tactile sensors for estimating geometry and force." Sensors 17.12 (2017): 276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機器人有「觸覺」了!上交&MIT發明一款機器人,拿起筆就能甩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的發展勢頭從最初的興起逐漸走向平緩,現階段 AI 領域面臨的一個瓶頸就是十分依賴人工標註的數據,正如數據標註行業流行的那句話,「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如果可以讓機器人自己進行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無疑可以節省很多人力。
  • MIT發明一款計算機系統,可自動設計機器人結構
    然而,設計出來的機器人可能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理想。如下圖所示,這款機器人在爬行過程中看起來十分吃力,而且過長的 「手臂」 也讓它行動遲緩。使用 MIT 研究人員發明的系統 RoboGrammar ,我們只需把準備用到的機器人組件(如關節、連杆等)輸入到系統中,再告訴系統機器人需要在什麼類型的路面上行駛,RoboGrammar 就能算出多種適合的機器人結構。就像這樣,下圖是 RoboGrammar 給出的其中一種設計,經過系統優化的機器人在身材比例上明顯和諧了許多,爬行速度也更快了。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因此,每個機械感受器都能表徵物體的一小部分,並將時空觸覺信息編碼為響應於刺激大於閾值時產生的動作電位電壓脈衝的峰值。刺激的振幅隨後被轉換成一系列動作電位,這一步驟類似於用模數轉換器將模擬信號數位化和編碼過程。時空限制和對機械刺激的敏感性直接影響人類的物體識別能力和方向敏感性等。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選自news.mit.edu作者:Adam Conner-Simon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吳攀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研究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閱。為了讓機器人按照人類想法行事,它們就得理解我們。
  • MIT新研究:機器人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物體
    6月18日消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預測性人工智慧,它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物體。該團隊的系統可以從視覺輸入創建逼真的觸覺信號,並從這些觸覺輸入中預測哪些物體和哪些部分被觸摸。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通過這個系統,機器人與義肢裝置也許很快將擁有與人類皮膚同等甚至更好的觸覺。背景皮膚,是人體中最大的器官,可直接與體外環境進行接觸與交互。柔軟的皮膚組織下面分布著龐大的傳感器網絡,可實時獲得溫度、壓力、氣流等外界信息的變化。
  • Cheetah 3獵豹機器人,一款不靠視覺就能移動的機器人
    打開APP Cheetah 3獵豹機器人,一款不靠視覺就能移動的機器人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03 17:19:32
  • 這種帶有傳感器的皮膚,可以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觸覺
    我們知道機器人可以在倉庫裡自動搬運,藉助人工智慧還可以戰勝西洋棋大師,可以駕駛汽車,在眾多方面都趕超了人類。但是觸覺是一種極為細膩的感覺,機器人在這方面做得並不理想。比如,一個機器人要去拆解路邊的炸彈,或者在給你做煎蛋的時候怎麼小心地處理一個雞蛋,這個時候,它就需要能準確地感應到,什麼時候物體正在脫離它的控制。
  • 松果體機器人:從感知到操控,挖掘機器觸覺多層面的商業價值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機器視覺會優先用於機器人產品中,但深圳市松果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果體機器人)的創始人苑維然並不這樣認為。苑維然表示,機器觸覺是一種底層技術,它有極其廣泛的商業價值,不僅限於機器人,一旦觸覺的傳感器做到像視覺一樣高解析度、可量產,並且可以良好的適配到各種場景中,那麼由機器觸覺算法驅動的商業應用就可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三次角膜移植後,他發明一款聲控機器人戴摘隱形眼鏡
    幸運的是,美國佛羅裡達州一位名叫 Craig Hershoff 的老爺爺設計了一款幫助用戶戴/取隱形眼鏡的機器人——有了這樣的機器人,用戶只要撐開眼皮就好了。當然,這款機器人不僅僅是手殘黨福音,其受眾還有那些因眼科疾病需要佩戴隱形眼鏡的患者、因身體缺陷不能順利佩戴隱形眼睛的群體。
  • 能讓機器人能觸摸世界的觸覺傳感器,了解一下
    前段時間,ETH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新穎而低成本的觸覺傳感器。該觸覺傳感器能夠幫助機械臂能抓住敏感和易碎的物體。我們的觸覺使我們感覺到我們是否牢牢抓住物體或物體是否會滑過手指,因此我們可以相應地調整握力的強度。負責抓取易碎,打滑或表面複雜的物體的機器人抓取臂也需要這種反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機器人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觸覺傳感器,這種觸覺傳感器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派上用場,並標誌著他們認為這是邁向「機器人皮膚」的重要一步。
  • MIT發明水下緝毒機器人 通過超聲波搜尋毒品
    你一定在機場見過用來搜尋毒品和爆炸物的警犬,可是你知道能搜尋毒品的機器人嗎?最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明了一種可以通過超聲波來搜尋毒品的水下機器人,讓走私毒品的船隻無處遁形。這種水下機器人的原型很像保齡球,能夠在船體之間自由穿梭並利用超聲波探測船體內的異常空腔和螺旋槳軸,不法分子往往會在這些相當隱蔽的地方藏匿毒品。
  • 不小心就被看做是說明書 宇宙機器人:遊戲空間居然是一款遊戲?
    作為PS5的內置遊戲,宇宙機器人:遊戲空間如果不是玩家火眼金睛的話,絕對要被當做是機器使用說明書。近日這款遊戲正式發售,雖然不需要購買,但的確值得一玩。既然如此優秀不嘗試一下的話,著實太可惜了。《宇宙機器人:遊戲空間》,這部作品是PS5次世代主機中,預先安裝在遊戲主機中的免費遊戲,在簡體中文系統下,它的官方譯名被叫做,《宇宙機器人:無線控制器使用指南》,估計玩家的PS5到手之後,會有相當一部分玩家忽略掉這部作品。因為它長得實在是太像那個說明書了,但強烈建議玩家在PS5到手之後,將它選擇為新世代的第一款遊戲。這部作品肯定會給玩家帶來太多的驚喜與感動。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由於機器人需要有觸覺才能更好地與人類互動,所以這項創新是必要的。「如今的機器人仍然不能很好地感知物體,」助理教授Tee解釋道。他從事電子皮膚技術研究已有十多年,希望能給機器人和假肢設備帶來更好的觸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中汲取靈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一種可能表現更好的傳感器系統。
  • ComText:這個程序讓機器人有了情節記憶
    為了讓人類與機器人更好地交流,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員開發了一個名為 ComText 的程序。這款程序給機器人增加了情節記憶,讓它們能夠接受更加複雜的命令。目前,他們已經在機器人 Baxter 上測試了程序。機器人沒有情景化的記憶。
  • 這種電子皮膚具有觸覺,可用於機器人或假肢
    據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可用於機器人或者假肢,使其具有觸覺,這種皮膚被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的人造皮膚,由一個傳感器網絡通過單根電導體連接而成。科學家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這種電子皮膚,它可以用於機器人或假肢,以重新創造一種感覺疼痛、溫度、形狀和質地的觸覺。
  • 15歲女生發明撿桌球機器人 這創新意識也太可貴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5歲女生發明撿桌球機器人 這創新意識也太可貴了! 15歲女生發明撿桌球機器人,這個女孩是哪的人,是哪個學校的? 這個能完全自動拿起桌球的機器人,誕生了:在撿拾,它不僅可以自動發現散落在牆上的桌球,還可以一次性將一定數量的球倒入收集器中。
  • 把自己變成機器人,你準備好了?
    這種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很難研究它具體如何進化而來。但Lipson在一次研究中發現被設計跟蹤貓狗圖像的深度學習程序在經過一些訓練後,突然開始自發的追蹤人臉。這個發現讓他毛骨悚然,他意識到經過特別設計的機器系統會自己學習,不斷進步,所以它們非常有可能突破人類預先為它們設定的規則,產生自我意識,人類將無法掌控它具體能學到什麼。
  • 波士頓動力每出一款機器人你就說它要統治人類?還早著呢!
    (以下非本人熟悉領域的內容均為道聽途說,如有誤,歡迎在評論區指出)一、硬體、機構:感謝機械前輩們幾百年的積累,目前在硬體設計方面,實際機器人已經很不錯了。現在的移動機器人基本上都需要攜帶一個巨大的電池,續航能力也不行。以這次的Handle為例,它的電池約為3.7KWh,充滿電能行駛約24km,所以這方面只能寄希望於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發明了。
  • 戴森空氣淨化風扇、掃地機器人、檯燈三款新品全球首發 總有一款...
    戴森在全球有3000家店面,其中710家在中國,中國已經成為SuperSonic吹風機的最大市場,不過今天的主角是另外三個。第二代數碼馬達每分鐘轉速78,000轉,戴森Radial Root CycloneTM專利多圓錐氣旋集塵技術將灰塵從空氣中分離,並甩入集塵筒。機器人整機密封,釋放潔淨空氣。濾網可以吸附小至0.3微米的微塵,排出清潔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