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洋縣洋州街道辦北街社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深入農家院落為不方便出門的老黨員講形勢、講政策,為他們送上了一堂「暖心黨課」。
「這種形式好,讓我們這些老黨員不僅了解了國家的發展情況,更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使我們也更加珍惜共產黨員的身份。」聽完送上門的黨課後,北街社區65歲的老黨員李元明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洋縣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以「錘鍊黨性修養,築牢黨性根基」為導向,深入推進以「百名書記上講臺、千堂黨課下基層、萬名黨員進學堂」為主要內容的「百千萬」工程,著力推動黨員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百名書記上講臺,讓黨課變成示範
7月1日,洋縣金水鎮黨員活動室內,43名黨員身著正裝、佩戴黨徽,認真聆聽鎮黨委書記劉思敏講授的主題黨課。
為講好這堂黨課,劉思敏精心選擇主題、尋找講課資料、選擇生動案例……為此花了不少心思。「是課堂,也是戰場。這個戰場的勝利,就是要讓黨課既好聽又實用。」劉思敏說。
臺上主題鮮明、生動活潑,臺下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前來旁聽的縣委組織部幹部劉偉偉介紹說,他們會隨機旁聽基層黨組織的黨課,努力讓「軟任務」做得實、過得硬。
「就是要把講臺變成一種示範,讓講課者用自己的言行帶動下級和黨員,以講促學,以講促做。」該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國鴻在一開始就對活動提出明確要求。
通過組建專業師資隊伍,搭建講課示範平臺,該縣300多名黨組織書記累計講黨課近600場次,黨員聽課1.5萬餘人次,踏實學習、貼近實際、務實工作的示範效應正在該縣廣大黨員幹部中不斷釋放。
千堂黨課下基層,讓黨員成為主角
「比起以前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我們更喜歡這樣的面對面的交流探討。」6月18日,一場特殊的黨課在洋縣磨子橋鎮移民搬遷安置點舉行。
黨員志願者解朝霞、胥蓉應邀把黨課帶到安置小區。她們以「小環境」解說「大形勢」、用「小數據」解讀「大政策」,參加學習的黨員們圍成圈邊聽邊問,直把黨課變成了交流探討。
為提升黨課質效、增加黨課的吸引力,洋縣在推進黨課下基層中,堅持把一線變課堂,把現場變講臺,讓廣大黨員不僅成為「學」的主角,更成為「講」的主體。「土地政策」「醫療保險」等農村黨員的困惑在生動的故事、典型的事例中逐一得到闡釋和解讀。
「以往的黨課單向灌輸,主體性差。現在我們直接送課到家,用大家聽得懂的土話鄉音讓黨的政策更加簡單易懂,工作做起來也得心應手多了。」磨子橋社區黨支部書記馮定源說。
164場次「鄉村夜話」「院壩說事」等形式的講解讓基層黨課更接地氣。在突出一線實地的基礎上,全縣85個黨組織的1100多名黨員還先後到張富清舊居、華陽紅二十五軍政治部舊址等地通過體驗式黨課,身臨其境感悟黨員先進內涵,堅定理想信念。
萬名黨員進學堂,讓學習不留死角
4月28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稍稍好轉,洋縣茅坪鎮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王貴枝就作為一名普通黨員走進了縣上舉辦的「如何履行好『一肩挑』工作職責」專題黨課。對王貴枝來說,這樣的學習機會彌足珍貴。
為破解黨員學習時間難保證、學習條件不完善等難題,該縣及時組織集中輪訓、網絡課堂、送學上門等活動,確保萬餘名黨員常態化參加學習教育。
王小珠是洋縣書協的一名黨員。「平時採風參展等事務比較多,我就利用空餘時間在線聽黨課,很受益也很方便。」
和王小珠一樣,目前該縣已有1400名黨員參與網絡學院培訓,累計學習達到7.4萬學時,近2萬名黨員註冊「學習強國」平臺,做到隨時學、隨地學。
同時,該縣98支送學小分隊還通過「流動黨校」「庭院課堂」等形式,使3000多名老黨員在農村院落、社區街頭走進黨課學堂。83場專題講座讓4000多黨員像王貴枝一樣通過集中培訓接受教育、提升素質。
針對流動黨員,該縣還及時製作網絡黨課9期,組建網絡e支部34個,定期向1500餘名流動黨員推送學習內容,確保學習教育全覆蓋。(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