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引發太平洋海嘯的兩大原因,一個來自地殼運動,另一個難以想到

2020-12-05 黑洞先驅

對於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人類已經是相當熟悉,畢竟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當然在這其中我們都能夠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只有當地震達到一定的級數之後,才會對人類構成傷害。

而在這地震的背後,還有一種殺傷力更加大的地震,那就是海嘯。這是一種通過沿岸的陸地板塊撞擊而引起的海岸地震,讓我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在2004年的印尼海嘯,在當時掠奪了上萬人的性命。

並且根據加州地質調查高級工程師Rick Wilson的數據顯示,從1850開始算起,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0萬人以上死於海嘯,足以看出海嘯的殺傷力根本就不是地震能夠達到的,但是這兩者都是相輔相成。

原因很簡單,靠海的位置地區,要是出現了劇烈的地下板塊移動,完全就讓海嘯開始誕生,而之後的奪命現象自然就是不在話下。所以在目前,美國科學家開始著重關注的就是怕太平洋發生海嘯,一旦這裡發生了強烈的海嘯,對於美國這個國家來說,很有可能就會死傷慘重,這是美國地理位置決定的。

而科學家就針對太平洋的地形以及周圍的環境狀況,得出了兩個結論,要想在太平洋這裡發生海嘯,主要就是由兩種原因引起,第一就是來自沿岸的板塊運動,這是地球上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出現的,這就跟地震的發生如出一轍,因為要是太平洋發生海嘯,必然就是沿岸的板塊開始出現強烈的地下位置移動,然後在連帶板塊的位置作用下,就會讓太平洋發生海嘯,這樣的現象就是氣勢磅礴。

因為在海嘯發生的瞬間,就會引發百米高的巨浪,甚至就是產生比這還要高的浪花,瞬間往周圍居民片區咆哮,那麼死亡就是在瞬間。而這種引發太平洋的海嘯就是有很大概率發生,但是按照目前科學家對於地震的掌控,還只是達到了初步認知的未知,要是能夠精準預測出太平洋沿岸會有地下板塊的移動,就能夠未卜先知到海嘯的發生。

而此時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讓沿岸的居民加快撤離附近,最終還是會發生海嘯,對於人類來說,可能保住的只有性命,其它的建築都會毀於一旦,因為科學家還沒達到讓地震不會發生的高科技水平。而對於另外一種能夠讓太平洋引發海嘯根本原因,那就是讓人跌破眼鏡都不可能想到。

這就是來自地外小行星的撞擊,在此之前我們人類對於小行星的印象就是停留在給地球造成大爆炸,或者形成巨大的隕石坑,但是這些小行星還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傷害,就是能夠在宇宙中通過快速的飛行速度直接撞擊在地球上,要是砸落到太平洋周圍,必然就會引起海嘯。

而對於這種狀況,美國這邊的應對措施就是有對於太平洋附近的全面監控,一旦在宇宙中有小行星靠近這裡,就會在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中能夠探測到,所以這些都在美國科學家的防禦範圍內。綜上所述,兩種不同的原因都會引起太平洋的撞擊,發生的可能性都是差不多,而對於美國佔據這塊獨特地理位置的國家,願他們不會受到傷害海嘯的傷害。

相關焦點

  • 一旦太平洋破了一個很大的洞,海水能穿透地球海水倒灌引發海嘯?
    當太平洋中心海底破了一個超級大洞,海水能不能穿透到地球的另一面,海水倒灌會不會引發海嘯?其實早在1970年的時候,前蘇聯就已經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為搶先抵達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進行了一系列科學鑽探,其中最深的一個鑽孔的深度達到了12263米,你可能難以想像最後的那262米竟然花費了十年(從1983年倒1993年)時間。
  • 9.5級大地震,相當於27000顆原子彈?引發海嘯橫跨太平洋
    地震發生在1960年的5月21日,下午三點的時候在智利發生了9.2級的大地震,這次地震可以說是20世紀板塊邊界大地震最為突出的一次,在歷史的觀測中這也是我們我們能夠已知的最大一次地震,整個智利地區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大樓倒塌,通訊設備全部切斷這都算是普通級別的破壞了,真正的噩夢是由地震引發的各種災難。
  • 史上最強地震:等於27000顆原子彈爆炸,引發海嘯橫跨整個太平洋
    地震發生在1960年的5月21日,下午三點的時候在智利發生了9.2級的大地震,這次地震可以說是20世紀板塊邊界大地震最為突出的一次,在歷史的觀測中這也是我們能夠已知的最大一次地震,整個智利地區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大樓倒塌,通訊設備全部切斷這都算是普通級別的破壞了,真正的噩夢是由地震引發的各種災難。
  • 加州「大地震」會引發海嘯嗎?
    加州地震會引發海嘯嗎?地震是構成地殼的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分隔一個或多個板塊的邊界線是一條「斷層線」,這些板塊會四處移動,經常會磨在一起。加州斷層線。卡斯卡迪亞俯衝帶斷層。海嘯只是由海底大地震引起的,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和相關斷層位於陸地上。此外,聖安地列斯斷層是水平斷層,而不是垂直斷層。這樣的斷層不是很好的海嘯發生器。不過,麥圭爾教授說,還有一個斷層可能引發危險的海嘯,美國西部發生大海嘯的真正威脅來自卡斯卡迪亞俯衝帶斷層,該斷層從卑詩省一直延伸到北加州海岸。
  • 引發海嘯橫跨太平洋
    並且人類也經歷過眾多的災難,例如我們熟知的唐山大地震,因為是在深夜發生所以這場災難造成了20多萬人的死亡,可以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了。但是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場地震它稱得上是歷史上最強的地震。說它是最強的地震不只是說它的地震級別,而是這場地震背後引發的眾多別的自然災害,這才是它真正的恐怖之處。
  • 地震一定會引發海嘯嗎?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9級地震,地震引發強烈海嘯,最高浪高達23米,巨大的海嘯混合著海底的物質和汙泥,橫掃日本東北部沿海城市,造成摧毀性的破壞。之後日本政府把11月5日定為「海嘯防災日」,並向聯合國提交決議案,希望將這一天定為「世界海嘯日」。
  • 菲律賓火山持續噴發,或引發大規模地殼運動?
    近一周來,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運動頻繁,最近的一次便是馬榮火山爆發。該火山地震帶環繞太平洋2.5萬英裡,是世界上近九成地震的來源地。 在過去的500年裡,馬榮火山爆發過50次,堪稱是菲律賓最為活躍的火山。而它最近這次爆發從1月13日開始,且進展較為緩慢。
  • 因地殼運動,日本或將沉入大海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面臨的地理災害是很大的,因為他不僅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海嘯、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從未遠離這個國家
  • 專家稱地殼板塊運動積能量 印度洋還會有大海嘯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援引路透社消息,去年12月26日,印尼對開海底發生芮氏9.15級世紀地震,觸發海嘯席捲印度洋多國,科學家認為另一次特大海嘯終有一天會再襲印度洋周邊國家,問題只是何時。有科學家相信,印度洋或會在20年後發生另一次大規模海嘯。  該區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佔全球地震數目大約三分之一。
  • 專家警告:一旦阿拉斯加凍土解凍,或將引發毀滅性海嘯
    專家發現:凍土若解凍大海嘯將來伴隨著全球變暖,氣候變得越來越難以琢磨。許多地球物理專家認為,一旦南北極冰層融化,海平面將大幅上漲,各國沿海發達的城市都有可能被淹沒。那麼,如果凍土解凍的話,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據《衛報》報導稱,有科學家聲稱,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解凍可能會引發毀滅性的海嘯。
  • 海嘯知識科普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 發生地震一定會發生海嘯嗎,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也不是,遠的不說,2020年10月20號美國阿拉斯加海域發生了7.5級地震,也沒有海嘯預報,最終也沒有出現海嘯。而上月愛琴海6.9級地震卻發生了小規模的海嘯,土耳其有一座城市的一處大樓倒塌了,死亡了幾人,街道上還湧進了海水。兩次地震都發生在海底,地震級別沒有多大差別,然而地震引發的二次傷害卻不同,一個發生了海嘯,另一個卻沒有發生。這是為什麼呢? 什麼是海嘯?
  • 未來日本可能會發生大地震嗎?日地震調查局:概率很高!
    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圖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紅色的曲線沿著南美、北美,阿留申群島以及勘察加半島和緊貼著日本列島穿過,形成一個馬蹄形的環形環太平洋地震帶,比較有意思的是它和另一個大洋中脊的地圖遙相呼應全球大洋中脊以及運動方向上圖是全球大洋中脊和板塊運動方向趨勢圖,大洋中脊是地幔層的熱對流形成在地幔層頂擴張形成新的地殼的區域,它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部的高溫,形成的上升巖漿運動叫做地幔熱柱,就像擠牙膏一樣將巖漿擠出地殼冷卻後形成地殼
  • 南太平洋島嶼下沉之謎:海平面上升還是板塊運動?
    但是,一個法國的研究小組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南太平洋小島的下沉不是海平面上升的結果,而是地球板塊的運動正在把它們拖向海底。法國科考隊來了在海洋中升起的小島就像一座座鋸齒狀的城堡。這就是南太平洋上的熱帶小島。一個來自法國的科考隊來到了這裡,他們駕駛著摩託艇小心地穿過礁石遍布的海灣,向著凡尼科洛駛去。這座小島是索羅門群島將近1000個小島中的一個,在茫茫的南太平洋上,毫不起眼。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揭開關於這個小島的一個秘密。研究小組的成員瓦萊麗·巴露現年44歲,是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名測地學家。所謂測地學,就是丈量地球的一門科學。
  • 南太平洋島嶼下沉之謎:海平面上升還是板塊運動?(組圖)
    但是,一個法國的研究小組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南太平洋小島的下沉不是海平面上升的結果,而是地球板塊的運動正在把它們拖向海底。  法國科考隊來了  在海洋中升起的小島就像一座座鋸齒狀的城堡。這就是南太平洋上的熱帶小島。  一個來自法國的科考隊來到了這裡,他們駕駛著摩託艇小心地穿過礁石遍布的海灣,向著凡尼科洛駛去。這座小島是索羅門群島將近1000個小島中的一個,在茫茫的南太平洋上,毫不起眼。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揭開關於這個小島的一個秘密。  研究小組的成員瓦萊麗·巴露現年44歲,是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名測地學家。所謂測地學,就是丈量地球的一門科學。
  • 為什麼海嘯大多發生在太平洋
    海嘯科學家對公元358年至今全球發生的近5000次破壞性地震海嘯進行了分析,發現大約85%的地震海嘯的震中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島弧海溝地帶;其他15%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附近的阿拉伯海等地。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這個槽子是一個大裂口。這條大裂縫被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流和碎屑噴發物所充填。這一現象,對太平洋東部海底以下地殼的運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烏拉爾山脈的形成,一部分原因,看來也是屬手地殼的平移運動,不過,在那裡這種運動產生的褶皺帶恰巧與跨歐亞山字型的脊柱複合了。   北美西部的褶皺山脈和高原地帶以及南美西部的褶皺山脈地帶,也是南北美各部分對地球深部或地殼底部,由東往西,水平推動的產物。
  • 板塊運動活躍致使印尼強震多發
    地震的具體成因十分複雜,但從宏觀上說,印尼地震的主要原因在於,該國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巖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明顯關聯。
  • 又一個大地震,等級7.5級,海嘯預警發布,2020年以來第2個大地震
    在地球上,地震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全球幾乎每天都有大小不一樣的地震發生,而在3月25日,全球又出現了一個大地震,同時海嘯預警已經拉響。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在北京時間10點49分,千島群島發生7.5級大地震, 震源深度30千米。另據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消息,美國夏威夷已經發布海嘯預警。
  • 隱藏在地殼下的海洋,破壞能量巨大,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地心歷險記
    地震是自然災害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地下,因而人類難以檢測和預測,地震帶給人類的損失和傷害可能是巨大的、無可估量的。1969年,葡萄牙海岸發生的一場大地震引發了一場海嘯,造成十多人死亡。但地震學家對這些地震感到困惑的是,它們開始於相對平坦的海底,遠離地殼中的任何斷層或裂縫,在這些斷層或裂縫中,構造板塊相互滑動,釋放能量並引發地震。那麼,在一個看似安靜的地區,是什麼引起了隆隆聲呢?一個想法是一個構造板塊正在剝離成兩層-頂部剝離底層-這是一個從未被觀察過的現象,一組科學家4月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大會上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