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去河北滿城石雕藝術(公益)博物館的次數比較多,每次徜徉於各類石雕藝術品當中,往往都不能自拔——尤其喜愛這裡多姿多彩的石獅子。中國人歷來把石雕獅子視為吉祥之物,在中國眾多的宮殿府衙、官邸廟堂、園林名勝當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隨處可見。直到現代,仍有許多建築物門前依然喜歡擺放一對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遺風不泯、傳承不止。
18世紀末中國的石獅子
18世紀末的中國正處於清朝的統治之下,這個時期正是乾隆當朝之時,虛假的繁榮背後,掩飾更多的卻是清朝衰落的開始。乾隆六下江南,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此時,陵墓、佛窟雕塑已經逐漸衰落,民間雕塑逐漸開始成為傳統雕塑的主體。石獅雕刻開始同民間建築緊密結合,廣泛應用在祠堂、會館、民居、牌樓、戲樓等民間建築中。石獅雕刻的總體風貌呈現了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形態多變、裝飾繁縟等特點。
這個時期傳統的獅子形象上升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在民間文化中,獅子幾乎成為祥禽瑞獸的代名詞。獅子藝術開始從佛龕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中,為各民族大眾所喜聞樂見。太獅少獅、獅子滾繡球、獅童進門等具有象徵寓意題材廣泛應用在幾乎所有的民間美術品類中:民間建築裝飾中,門獅、門枕石、柱礎以及橋梁、屋頂、影壁之上無處不見獅子的形象。
在滿城石雕藝術(公益)博物館這個歷史時期石獅子的數量不在少數,遊人大可與它們嬉笑合影、摸頭觸足,近距離地與它們「交流互動」。
18世紀末歐洲的石獅子
瑞士琉森被譽為歐洲最浪漫、最優美的小鎮。其實人們記住這個小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湖邊的山巖之上有一座垂死獅子的雕像——這尊獅子雕像又被稱作「琉森之獅」、 「哭泣的獅子」。雕像刻在一個淺穴裡,一頭瀕死的雄獅帶著哀傷和痛苦,無力地匍匐在地,一支銳利的長箭深深地刺入背脊,邊上還有一些折斷的槍和帶有瑞士十字的盾牌。瑞士人滿懷深情地鐫刻下他們的心意——「獻給瑞士的忠誠和英勇」!
相對於同時期中國那些更多具有象徵意義的石獅子,這尊寫實的石獅雕像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為「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他如此抒懷,其實挑動了人類軍事史上一個至今意義重大的形態問題,也是牽涉軍事倫理思考的微妙問題——即軍人忠誠和英勇本身的價值。這尊雕像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中為保衛法國國王路易十六駐蹕的杜伊勒裡宮而英勇戰死的瑞士僱傭兵,由丹麥雕塑家伯特爾·索爾瓦爾德森設計,於1821年由盧卡斯·埃霍恩完成。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及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被市民脅迫,從凡爾賽宮遷回杜伊勒裡宮居住。1792年法國大革命,法王密謀逃亡國外的計劃被發現,8月10日,憤怒的市民,夾雜著起義士兵及街市流民,像怒潮一樣攻擊了杜伊勒裡宮。瑞士僱傭兵警衛軍團不僅人員短缺,而且缺少彈藥,但在人數遠超己方數倍的攻擊者衝擊宮門時,這些習慣了有進無退的瑞士人還是立即應戰,拒絕投降。他們逐步被壓縮到宮牆下的工事之內,最後被驅趕到廣場噴泉一帶。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依然浴血戰鬥。
據統計,當時戰死者和被屠殺的傷兵約600人;其後又有200名彈盡被俘的士兵被處死;成功突圍者僅100人;全部軍官幾乎都當場戰死,宮防最高指揮官巴赫曼少校經正式審判後被斬首,他身著紅色禁衛軍軍服從容赴死。自13世紀起,歐洲各領主和城邦最愛僱用瑞士僱傭兵。通過在百年戰爭和勃艮第三次戰爭中的優異表現,貧苦山民為主的瑞士士兵展現其特有風格——英勇忠誠、堅忍不拔、誓死護主。
這段真實的軍史提示了一個人們容易忽略的問題:僱傭的職業關係並不能貶損軍人職業倫理的價值,忠誠勇敢、無畏無懼、忠於職守……這些職業的品行與僱傭關係不構成矛盾。而後興起的基於民族忠誠的全民戰爭,儘管有其自身的道德設定,但也不能消除軍人職業本身的崇高價值。
如果有一天你旅遊至此,途經這尊「琉森之獅」雕像時,請停下你的腳步、收起你的笑容,為在此喘息、安睡的石獅默哀一分鐘吧——他們的奮戰和反抗或許逆反了歷史的大潮,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一個當權階層片刻的停息,但暫且拋開這些歷史的評判標準和歷史標籤,只為他們的勇敢和忠誠致敬,總是可以的吧?!
圖中部分圖片選自網絡,侵刪!想了解更多旅遊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搜索「高興旅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