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俄羅斯「大圖網」11月15日消息,攝影師斯坦尼斯拉夫·申卡連科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圖片文章,向人們詳細了介紹棋斑水遊蛇,並將該動物與其他蛇類進行了區分。希望人們看清該蛇與毒蛇的區別,並停止殺害該蛇的行為。
申卡連科在文章中介紹,由於大多數人對棋斑水遊蛇缺乏正確的了解,該蛇被人們冠以「毒蛇和遊蛇的雜交種」、「象棋毒蛇」等惡名,並且談蛇色變,對其進行殘忍殺戮。主要原因在於,棋斑水遊蛇缺少一般無毒蛇類所具有的典型特徵,即眾所周的是,普通遊蛇,如水遊蛇,頭部後側有橙黃色斑點。因此,不知道這一點的人通常把一切沒有這種斑點的蛇都當成蝰蛇,認為它們是有毒的、危險的。甚至有很多人把無足的爬行動物都歸為蛇類,並且簡單歸為「毒蛇」。
資料圖
申卡連科介紹道,該蛇的物種名稱棋斑水遊蛇,譯為拉丁語實際是西洋棋的意思,但它根本不屬於毒蛇一類,而屬於遊蛇屬。棋斑水遊蛇不能分泌毒素,因此對於人來說它是無害的。但作為自衛手段它們會在感應到危機的時候會發出響亮的嘶嘶聲,並從洩殖腔位置釋放強烈的異味。不同於遊蛇的是,棋斑水遊蛇幾乎從不裝死。
同時,作者還援引俄羅斯生物學副博士、伏爾加格勒國立大學研究員、爬蟲學家德米特裡·戈爾傑耶夫的話稱,「棋斑水遊蛇在地球上分布相當廣泛,其分布區西起法國西南部及萊茵河谷地西部,南部邊界穿過北非東部(直達波斯灣,巴基斯坦),東部達中國西北部,而其北部穿過伏爾加河-卡馬河流域邊緣」。 「正如遊蛇科的其他物種一樣,棋斑水遊蛇屬於體型較大的無毒蛇類。雌性的棋斑水遊蛇體型較雄性大,它們體長最長可達1.1米。儘管其體型龐大,但通常都比人稍微小一些,並且小於人們易於識別的遊蛇,後者體長可達1.14米。」戈爾傑耶夫還補充說,棋斑水遊蛇本身就有點像蟠曲著的毒蛇,而蛇背上的圖案無疑是「火上澆油」,「我不止一次遇到已經死掉的棋斑水蛇,看來,當地居民誤認為該蛇有毒會因此而將其打死。在一次探險中,我到過一個進行過『大屠殺』的地方,該地共計有25條死亡的所謂『象棋毒蛇』」。
其實,棋斑水遊蛇有一系列外部特徵,通過這些特徵可以很容易地將其與有毒的蝰蛇區別開來。最易分辨的是頭部,蝰蛇頭部呈三角形,並且上面大都有細小的鱗狀襟翼,而棋斑水遊蛇的頭是橢圓形的,而所有的襟翼是圓形的。此外,如果你有勇氣注視蛇的眼睛,那麼你可以看到,像真正的食肉動物那樣,蝰蛇的瞳孔是豎直的(如貓),而棋斑水遊蛇的瞳孔是圓的。此外,蝰蛇比棋斑水遊蛇小得多,最大的蝰蛇僅長0.73米。
棋斑水遊蛇一般棲息在水邊,如河岸、灌溉水渠、水地草甸等覓食地區。儘管它比較溫順友好,但它也是活躍的食肉動物。它喜歡吃各種魚:鱸魚、擬鯉、泥鰍、甚至能夠捕食生性粗暴的肉食魚狗魚。因此,科學家們也將它稱之為食魚者。蛇往往將捕捉到的獵物的拖至岸邊享用。捕魚的時候,它們往往潛在水生植物及浮木之間,或埋伏在水底。在水下蛇無法吞下獵物,所以它往往遊向岸邊,然後將魚吞食。如果獵物太大,一頓飯可以持續一小時甚至更久。其中有些蛇不自量力,吞食了過大的魚,因此往往被獵物撐死。
相比之下,棋斑水遊蛇很少捕食青蛙和蝌蚪。據文獻記載,在該蛇腹中甚至發現過蝰蛇幼崽。吞咽體型較大的獵物會使蛇的頭隨之變大,這有助於增強其下顎與相關骨骼的靈活協調性。棋斑水遊蛇吞咽食物時,其下顎骨的左右兩半交錯移動。因此給人造成的印象是,蛇好像是在慢慢「爬」向自己的獵物。
棋斑水遊蛇的活動旺季持續近9個月,4月份結束冬眠,從洞穴裡爬出來。不久後開始配對,此時蛇的數量大量增長。一條雌性的棋斑水遊蛇可產4至20個卵,在7月,其中一些在有利的情況下將順利長成幼蛇。10月下旬大批棋斑水遊蛇與其他遊蛇同時開始冬眠。它們的冬眠洞穴往往設在蘆葦叢、樹根、巖石裂縫、老鼠等齧齒動物的洞穴、樹樁和斷枝等地。
每當聽到有人提及「可怕的劇毒棋盤蛇」時,斯坦尼斯拉夫·申卡連科總會將棋斑水遊蛇詳細介紹一番,他向人們講述這些蛇們的生活方式,以此想讓他們相信,這種蛇對人是沒有危險的。但每次人們都無法理解,人們往往更容易懼怕這種蛇,而不願承認自己聽信了謠言並停止對該蛇的殺戮。(實習編譯:況柳平 審校:翟潞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