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說茅山道士的歷史由來,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數香港電影中林正英扮演的茅山道士了,法術超群,而且風趣幽默。而現實中的茅山道士真的是這樣的麼?
茅山,坐落於現今江蘇省西南的丹陽境內,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聖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稱,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開天」,更被譽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這種種稱號不僅為她披上了層層神秘的光環,也為她引來了許多奇人異士。因為有道教一宗發源於此,所以以此為修煉本處,後發揚出去的道教宗派稱之為「茅山宗」,人們便把其弟子呼之為「茅山道士」。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煉過。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閒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著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今天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的茅山宗發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極得大唐宗室的尊崇。茅山宗主要傳承了《上清大洞真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有煉丹,宗師陶弘景本人就是一位精於煉丹的高手,梁武帝就曾經服食過他的丹藥。
時至今日,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聞於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義精華卻跟這些毫無瓜葛。之所以會這樣的名聲,一則是後世弟子為了騙吃騙喝,而愚弄鄉民所至,二則是那些無知信徒們誇大其詞,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鬼神之說在世間由來已久,近代更有諸多例證表明其並非無稽之談。道家的方術有法、術兩種,其中道術中的符、咒、靈圖、降妖、攝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但其最終卻是要藉此達到修行的目的,而絕非是以降妖捉鬼為已任。
「茅山道士」這個形象,打扮雖然與「喃嘸佬」相同,並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標籤,但主要表現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師,民間稱他們為「茅山師」或者「茅山師傅」。這裡說的茅山法,是民間巫法的一個流派,與正經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並不是一回事。
神秘茅山術是怎麼回事呢?流傳比較廣的就是 養小鬼,改運勢。五鬼運財和開天眼了。
中國傳說中神秘的道術,施展開來能夠驅鬼、降魔,令人心生敬畏。茅山術初時又稱「玉女喜神術」,乃巫術,如今早已無此類者。茅山術發展至今,已頗為成熟,有其自己的教義。茅山術演變至今,已將佛,道兩教許多部分融合為一體,不似初時主要以道派道術為主。茅山術主要將民間中原地區以及苗區流傳的黑,白巫術一併納為己用。修習此派法術者,多以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靈異靈力助己行事。談到「茅山術」在一般人的心中,立即泛起一種神秘、尊重卻又敬而遠之的強烈感覺,這些也許都是在電影情節中所塑造出來的深刻印象,「茅山道士」似乎個個都有高深的驅鬼、下符、扭轉乾坤的高深法術,所以對他們是既愛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