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對茅山道士誤解很深很深,甚至很多道教徒都有誤解。
民間流傳的所謂「茅山術」主要將民間中原地區以及苗區流傳的黑,白巫術一併納為己用。
修習此派法術者,多以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靈異靈力助己行事。
但是這些並不是茅山上清派的傳承範,所以被人稱作「下茅」。至於網上說「上中下三茅」,則是對「三茅真君」的誤傳。
茅山只有「上茅」與「下茅」,其中「上茅」就是指的茅山上清派。
相信不少人接觸過林正英(師從華光派,屬於民間法教,並非道士)所演的電影,以及其他影視中所出現的那些所謂的的茅山術士,那些茅山術,也跟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毫無關聯,僅僅是都佔了個「茅山」二字,便被世人想當然的聯繫到了一起。
所謂的法教,就是有法無道,法教中人多淫祀,少正祀,傳統的道教徒不和法教人士接觸。
真正的茅山道士屬於道教的上清派。
上清派始創於東晉中朝。興寧二年(364),魏夫人(指故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與眾仙真下降,授與上清眾經31卷及諸真傳記、修行雜事等。
用隸書寫出,傳與句容(今屬江蘇)許謐、許翽父子抄錄修行。東晉末年又經道教徒王靈期改寫增廣,遂廣泛流行於世,從而形成一個新道派。
後陶弘景搜集楊、許手跡,編為《真誥》並纂集上清法術,撰《登真隱訣》,上清經法更臻完備。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乃自稱上清家;因以茅山為聖地,故後世又稱茅山宗。
由於此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上清派的主要修行方法
上清派繼承發展《黃庭經》的理論,以存神服氣為主要修行方法,輔以誦經、修功德;不重符籙、齋醮與煉丹,貶斥房中術,崇信《大洞真經》、《雌一五老寶經》、《太上素靈大有妙經》,並稱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而以魏夫人為開派祖師。
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時期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後逐漸與其他道派合流。元代以後歸併於正一道。 上清素有「道門華陽亦儒門洙泗」和「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之美譽,並被標舉為道教的代表,其法術體系和修道思想幾乎涵蓋了道教史各個時期的內容,因而極具典型。
這個就是真正的茅山道士茅山術,並不是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那些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