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異纖清除技術
5715廠自主研發的異纖清除設備,通過在棉紡開清棉生產過程中自動檢出異型纖維和雜質,實現了企業節能降耗與效益增長,對提高紡織產品合格率、減少勞動用工量作用重大。
水藍色的外表,乳白色的觀測門,眼前這臺方方正正、架著3條「手臂」的「大個子」,便是5715廠人的「寶貝」——棉花異型纖維清除機。
負責軟體設計的主管工程師謝桂英輕輕地按下主控開關,在機器一側的內鑲式手觸電腦操作屏上給我們演示起來。
原棉從進棉口被快速吸入,隨著「啪、啪」幾聲響,帶有雜質的棉團從雜質出口排出,經過檢驗的棉花則同時從機器另一側的出棉口落下,全過程不過幾秒鐘。
據介紹,帶動棉花運動的氣流速度在每秒鐘6米以上,由機器上端的開棉機將整團的棉花打散後,送至設備中最核心的檢測部分。在這裡,高速彩色CCD相機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對快速下落的棉花流進行檢測,並將拍攝到的圖像信息迅速地傳輸給計算機進行處理,之後控制裝置按照計算機指令,開啟電磁閥噴出高速氣流,將異型纖維和雜物從棉花流中準確地「打」出來。
棉花在檢測部分下落的距離為70多釐米,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圖像拍攝、計算機處理和氣流噴射分離,整套程序完成的時間不到1秒鐘。
丙綸絲、頭髮絲、棕絲是對棉紡行業威脅最大的「三絲」;上世紀90年代後,塑膠袋等其他雜質對棉紡織成品質量的影響日益嚴重。目前,全國90%以上的棉紡廠仍在用傳統的人工清除原棉雜質。一家中等規模的棉紡廠,就需要300人至400人專門從事這項工作。
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陸續生產出棉檢機,但質量和功能都不盡如人意。一些國外進口設備也只是針對某種雜質的檢出功效不錯,仍需要人工輔助復檢。
從2002年開始,5715廠組織技術人員刻苦攻關,用了近4年時間,成功研製出集光、機、電為一體的高科技產品——FULJ101型異纖清除設備,在棉紡開清棉生產過程中實現自動檢出異型纖維和雜質。這項技術處於行業的前列。
據介紹,5715廠研製的異纖清除機不僅可一次性同時檢出丙綸絲、頭髮絲、棕絲、雞毛等雜質,還可按要求調節解析度,最精確地識別小於1立方毫米的雜質,許多人眼難以發現的細小及不明顯雜質都難逃它的「火眼金睛」,從而大大提高了原棉純度,使紡織成品染色不勻的問題得到改善,大大提高了紡織品質量。
這種異纖清除機每小時可處理500公斤至800公斤原棉,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這種設備在國內一些棉紡廠投入使用。
5715廠廠長劉忠義預計:3年內,洛陽創造的異纖清除機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將達到60%以上。
本報記者 石蘊璞 實習生 張凱培 通訊員 謝成生 李陽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