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芩】《神農本草經》
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
氣微,味苦。以外表皮棕黃色、切面色黃者為佳。
生用或酒炒用。
【藥性】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用】
1.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本品苦寒,能清肺胃、肝膽、大腸溼熱,尤善清中上焦溼熱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長於清肺熱,為治肺熱咳嗽之要藥。
3.癰腫瘡毒
4.血熱出血:炒炭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5.胎熱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熱瀉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又傳統將黃芩分為枯芩與子芩,枯芩(片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子芩(條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溼熱,主治溼熱瀉痢、黃疸尿赤。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黃 連】《神農本草經》
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
氣微,味極苦。以切面鮮黃,味極苦者為佳。
生用或清炒、薑汁炙、酒炙、吳茱萸水炙用。
【藥性】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應用】
1.溼熱痞滿,嘔吐,瀉痢:大苦大寒,清熱燥溼之力勝於黃芩,尤長於清洩中焦脾胃、大腸溼熱,常用治溼熱瀉痢、嘔吐,尤為治瀉痢要藥。
2.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清熱瀉火力強,尤善清心火
3.血熱吐衄:善於清熱瀉火解毒
4.胃熱嘔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善於清洩胃火
5.癰腫疔瘡,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尤善療疔毒
6.溼疹溼瘡,耳道流膿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黃連生用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多用於目赤腫痛、口舌生瘡;薑黃連善清胃和胃止嘔,多用治寒熱互結,溼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功善舒肝和胃止嘔,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嘔吐吞酸。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過量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易傷陰津,陰虛津傷者慎用。黃連太苦,太寒,故用量少,配甘草調和口味。
【黃 柏】《神農本草經》
芸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乾燥樹皮。前者習稱「川黃柏」,後者習稱「關黃柏」。
氣微,味極苦,嚼之有黏性。以皮厚、色鮮黃、味極苦者為佳。
生用或鹽水炙、炒炭用。
【藥性】苦,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除骨蒸。
【應用】
1.溼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躄:苦寒沉降,長於清瀉下焦溼熱。
2.骨蒸勞熱,盜汗,遺精:主入腎經,善瀉相火、退骨蒸
3.瘡瘍腫毒,溼疹溼瘡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適量。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忌用。
【鑑別用藥】黃芩、黃連、黃柏性味皆苦寒,均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常用治溼熱內盛或熱毒熾盛之證,每相須為用。但黃芩偏瀉上焦肺火,肺熱咳嗽者多用;黃連偏瀉中焦胃火,並長於瀉心火,中焦溼熱瀉痢、痞滿嘔逆及心火亢盛、高熱心煩者多用;黃柏偏瀉下焦相火、除骨蒸,溼熱下注諸證及骨蒸勞熱者多用。
【龍 膽】《神農本草經》
大苦大寒,純瀉無補,以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溼熱見長。
龍膽科植物條葉龍膽、龍膽、三花龍膽或滇龍膽的乾燥根及根莖。前三種習稱「龍膽」,後一種習稱「堅龍膽」。
氣微,味甚苦。以色黃或色黃棕色者為佳。
生用。
【藥性】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清熱燥溼,瀉肝膽火。
【應用】
1.溼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溼疹瘙癢:苦寒,清熱燥溼之中,尤善清下焦溼熱,常用治下焦溼熱所致諸證
2.肝火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強中,驚風抽搐:苦寒沉降,善瀉肝膽實火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陰虛津傷者慎用。
【秦 皮】《神農本草經》
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乾燥枝皮或幹皮。
氣微,味苦。以外表皮色灰白、味苦者為佳。
生用。
【藥性】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溼,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應用】
1.溼熱瀉痢,赤白帶下
2.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苦 參】《神農本草經》
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
氣微,味極苦。以切面色黃白、味極苦者為佳。
生用。
【藥性】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溼,殺蟲止癢,利尿。
【應用】
1.溼熱瀉痢,便血,黃疸,赤白帶下,陰腫陰癢
2.溼疹溼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滴蟲性陰道炎:既能清熱燥溼,又能殺蟲止癢,為治皮膚病之要藥,內服外用均可。
3.溼熱淋痛,尿閉不通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者忌用或慎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白鮮皮】《神農本草經》
祛風止癢,祛風通痺,常用治皮膚病。
芸香科植物白鮮乾燥根皮。
有羊羶氣,味微苦。以皮厚、色灰白、羊羶氣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苦,寒。歸脾、胃、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溼,祛風解毒。
【應用】
1.溼熱瘡毒,黃水淋漓,溼疹,風疹,疥癬瘡癩
2.溼熱黃疸尿赤,風溼熱痺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