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物進化是朝著越來越完美的方向上前進的,那些因進化遭到淘汰的都是必要。但就目前的人類看來並非如此,本期我們就來講講人體依然存在的那些 bug。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在家光著腳走路,一腳碰到家具上,當時就牙齒一咬,定睛一看,大拇指腳指甲直接被撞得掀開一半,鮮血直流,慘不忍睹。
其實人類的指甲就是是動物的爪子,隨著進化的進程,到了現代,人類不需要和那時的祖先那樣,刨地,扒樹皮,指甲也從厚厚的尖利的狀態變成了扁平狀態。女性可能會因為愛美留長指甲;而很多男性都喜歡留手上小拇指的指甲,這樣方便掏耳朵掏鼻子,那酸爽,懂的都懂。還有在被蚊子叮包後的各種這樣,那樣的用法。嗯,著實很實用。
人類身上的指甲與其叫做進化,不如認為是生物意義上的退化更為合適。對於現在的人類存在價值已經低了很多。
老師上課講重要內容的時候,常常會讓大家豎起耳朵認真聽。
然而豎起耳朵這個動作,其實從前是真的存在的。所有動物在認真聽得時候,真的會豎起耳朵。
你會看到豹子在尋找獵物的時候,會豎起耳朵。不止如此,他們還能控制耳廓的朝向。
在耳廓的下方,其實我們也依然保留了三塊動耳肌。是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用來控制耳廓朝向,以更好地警戒危險。現代人類耳朵早已變形,其實隨著視力的發展,我們大部分時間處在安全的環境。已經不需要那麼靈敏的嗅覺、味覺和聽力,這三塊肌肉也就成了擺設,少部分人能重新領悟到技巧,可以表演個動耳朵來逗逗小孩。
很多人耳朵前面還有個小洞,這叫做耳盲管,也叫耳前瘻管,很多家長看到剛出生的孩子有個小洞,緊著得不得了,著急地抱著孩子來找我諮詢。其實,它看起來就是一個意義不明的小孔是在胚胎發育階段第一鰓弓封閉不完全的產物,現在認為可能是魚類祖先留下的遺蹟。
耳盲管在現代算是一種進化不全,我們平時完全不用管它,但是如果感染化膿,就要做手術把它切掉了。
說道耳朵順便提一下雙眼皮。有研究認為,雙眼皮是先天的,而單眼皮是為了抵禦風寒。
我們的祖先自歐洲大陸向亞洲地區遷移的時候,由於氣候太過寒冷,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們原本的雙眼皮以及深陷的眼窩漸漸消失不見,逐漸被單眼皮所取代。目前的人口學的調查確實也提示了,南方人出現雙眼皮的概率更高,單雙眼皮具有顯著的南北方差異。
但是後來雙眼皮居然成為了一種審美需求,開刀都要整成雙眼皮。從人類的進化角度,似乎是進化之後,發現沒用,又退化了。
男性的乳腺有什麼用?
反正小時候別人跟我是區分正反面的,我居然還相信了。
其實連達爾文的進化論都無法解釋男性的乳頭到底是進化的結果,還是退化的結果。
不過,根據人類胚胎發展的規則,線索逐漸浮出水面。
胚胎發育的前 4 周,男性和女性都是毫無區別的。一律按照 X 染色體的基因編碼發育。生殖器官沒有發育,從形態上看不出男女,甚至都還擁有一個小尾巴。
第 7 周的時候,Y 染色體上的決定性別的基因得到表達,性腺開始發育成睪丸。如果是沒有 Y 染色體的女寶寶,則要等到第 13 周的時候性腺才會按照默認的女性性別發育成卵巢。
簡單來說就是乳頭的發育在胚胎性別分化的之前就完成了,後期沒辦法刪除了。
這也說明男性的乳腺不也是一個退化的器官,而只是一直保持著青春期前的未發育狀態。如果受到雌性激素的刺激它依舊能發育成一個功能完整的哺乳器官。
當然了,在實際的作用中,男性乳腺除了能讓男生的乳腺癌以外,還是男性的敏感點之一,乳頭附近布滿了豐富的神經纖維,相應地也十分脆弱,比如夏天穿著 T 恤跑步,被摩擦出血的那種感覺,想想都打寒戰。
非要繞路的奇葩神經——喉返神經
有人說,如果說人是造物主所造,那麼喉返神經絕對是他打著瞌睡的時候接錯了線。
甲狀腺手術之後,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傷到喉返神經。一旦損傷,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和喝水嗆咳,痛苦不已。
我讀解剖學的時候學習到這一章,我想醫生真的太冤了,這個神經簡直就是專門給手術上難度來的。
右側的喉返神經要向下繞過頸動脈,而左側的喉返神經更甚,向下延伸至心臟附近,繞過主動脈在返回喉部,這也就是喉返神經的名字由來。
快看看上面這張圖,這個路繞的感覺有太刻意了吧!這就相當於你在城南打車到城北的家,本來只要沿著路直接上城中的高架走 5 公裡直達就行了,結果司機二話不說,右拐下了高架,轉往城西人最多的火車站,圍著火車站繞一圈之後多走了 20 多公裡,再慢悠悠地又回到城中的高架上了。
那為什麼會捨近求遠呢?
其實魚類,屬於 4 迷走神經(vagus)分支,位於第六動脈弓之下。哺乳動物也是如此,也在第 6 動脈以下,只是因為上了陸地行走哺乳動物第 6 支動脈血管轉移到了胸部。神經也跟著一起繞了一大圈。
所以說,這可不是一天形成了,是人類直立行走千百年來一點點拉長的。不過人類還算好的,看看長頸鹿那長脖子,喉返神經足足 4.56 米,怪不得吃東西慢慢悠悠,神經傳導需要時間啊。
不止如此,人體內有很多走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輸尿管的生理性狹窄就是和髂血管交叉的地方。結石就特別容易卡在這裡,石頭掉不下來,搞得不好還會造成狹窄需要手術。
還有一種叫做胡桃夾症候群。人的左腎靜脈,腹主動脈與腸繫膜上動脈,這 3 條路擠在一起了。大部分患者為體型瘦長的青少年,因為尿中有血到醫院來檢查才發現。
還有一種疾病是胸廓出口症候群,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都要從這個狹窄的出口走。這時候是誰軟弱誰受壓。如果神經受壓就手麻,動脈受壓上肢和手部皮膚冷、疼痛、無力或易於疲勞,靜脈受壓就手部腫脹發紫。
還是那句話,其實醫生很多的工作都是要和人體本身的 BUG 打交道。有些是為了省資源出現的,比如男性乳腺;有些是進化過程中剛開始有用,後來又沒用了,比如立毛肌,耳肌,闌尾;有些是生活方式改變了,還沒來得及進化,比如膝蓋和脊柱。
或許人類的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只是在進化過程中湊合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