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底我們偶爾會聽到某某交易所跑路了,不能提幣了 ,尤其是2019年到2020年,出現了一波出現交易所跑路潮,像我們比較熟悉FCOIN、QBTC、富比特等等;
那麼這些交易所為什麼會跑路呢?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沒有流量。我們經常會聽到中心化交易所的商務說,只要是好項目,有社區,有技術,有熱度我們免費上幣。
第二:惡性競爭。我粗略的統計了下現在市面上的交易所不少於1000家。那這麼多的中心化交易所,他們的盈利模式單一,沒有創新,幾乎大同小異,為了盈利,為了多增加一些流量,自然而然就開啟了惡性競爭的模式。比如說很簡單的,A交易所發公告說預計8月10號上線某個項目,其他交易所覺得這個項目熱度高,在A交易所開始交易前一天提前搶上該項目,在比如,某個項目上了多個交易所,這些個交易所拿個存量的幣互相去砸盤,導致該項目比價下跌
第三:客戶資產被挪用。某些交易所,沒有流量,沒有上幣費,交易手續費不足以支撐整個交易所的成本開支,那交易所就會拿著用戶的存量資產去參與資管、槓槓等,實現複利倍增,但是不管是資管還是槓桿都不是百分之百無風險的,風險係數很高,資產回撤率在10%到100%不等。(100%就是爆倉了)
第四:技術問題。這一點毫無疑問,就是交易所的技術實力很一般,無法搭建專業的風控安全體系被黑客通過交易系統的bug黑掉了整個系統,導致資產被盜;
第五:項目越來越少,上幣費越來越兩級分化,流量越來越聚合,交易所的成本是不變的,那麼某些交易所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能無限增發,去砸盤,完成一整套的收割流程,由此導致了項目方和交易所的大規模信任危機。
其實在行業內一直都有人在嘗試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創新,像早期的以德,路印協議、幣安DEX,說了這麼多,那去中心交易所的區別在哪裡呢?
首先,私密性高,去中心化交易所不需要實名認證,不需要郵箱手機號註冊。
其次,資產安全,去中心交易所自帶錢包生態,採用私鑰+密碼的形式,提幣不受限制。
最後,真實公開,所以數據真實上鏈,不存在交易所虛增數據砸盤這樣的現象
De-Fi
De-Fi的全拼是Decentralizde finance含義是去中心金融
De-Fi的的應用場景包含以下幾點:
1.0借貸
(1) 銀行——個人貸款 需要靠關係
(2) 小額貸——個人貸款 需要靠徵信
(3) 區塊鏈——個人貸款 可全程實現匿名化,通過智能合約完成1:1
2.0交易所:比如說:Kyber Swap、Uniswap Exchange
3.0 代幣的流動性和貢獻性 在此就不做過多的延展了哈
最後在總結一下為什麼去中心交易所會超越中心化交易所呢
第1, 私密性、安全性高
第2, 上鏈速度快,交易體驗感好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