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交易所有可能在下一個牛市出現巨頭
有網友表示,他們公司每個月1號發工資,公司還是試點數字貨幣首批單位。然後昨天他查了查央行數字錢包,7月工資已經入帳了!這次他們發的不是紙幣,而是數字貨幣。據他說,數字貨幣支持 「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和普通的銀行帳戶功能無異。
2020年7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原則同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區塊鏈建設工作的函》,原則同意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區域性股權市場參與區塊鏈建設試點工作。
如果明年是數字貨幣的牛市,那麼明年將是一個超級大牛市,加密資產,包括企業權益通證在內,總的市值一定至少是上一個牛市的十倍以上的量級。因為現在政策上已經原則上同意企業權益與區塊鏈結合,要知道傳統股票市場的規模,只一家企業的股票市值(如亞馬遜)就是現在所有加密貨幣市值的總和。
在每一個牛市,都會快速的爆發出數字交易所黑馬,上一個牛市特別的爆發生長出幣安,只用半年時間,成長為交易所巨頭,進入交易所一級序列。今天,對比公開數據,火幣沉澱資金超過87億美金,可見一線交易所絕非等閒之輩。而新的牛市,如果新進闖入企業權益通證,那這個規模會放大至少十倍以上量級,甚至以後未來的百倍、千倍、萬倍,數字資產交易會逐漸取代傳統的股票交易。
說到這一點,有可能會出現新的變局,傳統的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所,走向牌照合規化,甚至國家全盤控股的,類似滬交所、深交所。現在原則同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業務,也有可能放到各大城市股權市場進行操作。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交易所經過多年的歷練,終於也會在下一個牛市中誕生出巨頭。我認為明確時間的話,會出現在明年下半年到後年上半年。Uniswap已經有跡象了,只因為現在還不是牛市,一切正在發酵中。後起之秀Uniswap,它借鑑了Bancor的模式,但摒棄了Bancor某些不利的地方。Uniswap一出現,便迅速躥紅,甚至有可能會被集成到以太坊未來的版本中,一旦如此,就相當於以太坊未來會自帶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這將給現有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帶來巨大的威脅。
所有中心化的東西,都可以用去中心化做一遍
今年4月4日,全球Defi項目總市值來到10億美元。誰也沒有想到,在2個月後,全球Defi項目乘風破浪,總市值暴漲700%,在7月10日達到70億美元,市場熱度激增。去中心化借代平臺Compound是這股風潮的帶領者,通過其借代即挖礦的方式,短短幾周內將出借的加密資產總價值增加了約 8.5 億美元,Token COMP 的價格更是在 6 月 21 日觸及 372.27 美元的高點,一時風光無限。但也因為如此,新老Defi項目開始增加曝光,需求激增。
隨著DeFi項目如KNC、REN、LEND等開始崛起,COMP徹底點燃了DeFi,Uniswap也逐漸被國內幣圈知曉。但對於老韭菜而言,這還是熊市,始終認為DeFi只是鏈上P2P,炒冷飯而已。對於新韭菜而言,這哪是熊市呀,數十倍的收益率,不是牛市是什麼。不能以老的認知看新事物。網際網路世界有句話,所有傳統業務都可以用網際網路重新做一遍。那麼區塊鏈也可以用同樣的話套用:所有中心化的東西,尤其是中心化的金融,都可以用去中心化做一遍。
未來所有公司都是金融科技公司
來自矽谷投資機構 a16z 的合伙人 Angela Strange 說:未來每家公司都將成為金融科技公司,這個判斷非常具有前瞻性,國內大部分企業主看不到、看不懂,但這是趨勢。現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全球Defi市場總量突然近一個月總體新增了十倍量級,發展太迅速了,完全令人想不到。未來,所有公司都是金融科技公司,或者是金融科技的一部分。
國家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宣布與Tezos、NEO、Nervos、EOS、IRISnet和以太坊6個公鏈完成整合。從8月10日起,這六個區塊鏈上開發人員將能使用BSN海外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和帶寬來構建DApp並運行節點。全球用戶將通過BSN跨鏈結構、以及與中國銀聯合作關係,訪問國內企業鏈和財務數據。本次6個區塊鏈項目是第一批整合去中心化公有鏈,BSN將在其位於巴黎,舊金山和香港的三個數據中心的網絡上提供運行支持,預計在2020年底之前根據用戶群、技術背景和產品等條件把公有鏈整合數量提升到10個以上。
2014年,比特幣貼吧有個人花了48萬買了100個比特幣,並開貼直播炒幣,人稱」48萬哥」。期間,他的比特幣市值一度跌到19萬,9萬,大家不停的挖苦他,說他即將變成」6萬哥」。他的丈母娘為此事找他吵架,他的老婆甚至拿出離婚威脅他。最終在2016年初,他頂不住壓力,割肉賣出了100個比特幣,得錢30萬,淨虧損18萬。倒在了黎明前。
一位幣圈投資者在17年底投資40萬,虧損30萬+後徹底清倉離場。17年進入幣圈的新人大多都是虧損的,因為17年年底至今整個市場仍然是熊市中,爆起的時機要再等四年多了,雖然中間起起伏伏,比如去年比特幣春節曾經3000美金,但下跌時買的人反而很少。拿不住,熬不住,最後都沒有涅槃,跌落懸崖。
創業者最關鍵的能力是判斷需求、抓住需求
作為創業者,最關鍵的能力是判斷需求,抓住了需求,滿足需求,即使沒有抓住趨勢,也可以混到衣食無憂的老闆,我有幾個同學就是這樣,基本上年賺千萬是沒問題的,也不想考慮什麼大趨勢。見過很多人,講起來一堆的高大上,滿天的牛皮糖,但一談到錢,立即顯出原形,有不少人根本沒錢,卻以為忽悠能成事。錢真是一個檢驗合作真假的試金石,一下子就可以快速判定是否合作。現代市場經濟已經不像十幾年前了,買與賣,都很清晰,當然未來會更清晰,鏈上交易,簡單,因為無需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忽悠本身沒任何意義,機器網絡本身建立了信任。
好像以前有很多大公司老闆想見任正非,但任正非基本上不見。為啥?因為花過多的時間在並不是生意本身上,會干擾領導者的判斷。任正非說過「真正認識到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華為的戰略第一條就是說「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戶需求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創業者把時間的大部分用在客戶上用在產品上,那些多數人心中的所謂大佬、投資人、融資中介等等還是少見、不見,要知道真正帶來價值的是客戶,只為客戶服務(包括潛在客戶,甚至只是諮詢你產品服務的人),其他的人一分鐘時間也不要去花費,連想都不要想。
科學名詞能否變成日常用語
科學理論裡的名詞能否變成日常用語,如「熵」,甚至「熵減」,我想完全可以。有一些一根筋的執拗人士,我看成了物理學的「老學究」,熵減為什麼不能像溫度、速度那樣任意用於各種現實描述中呢?就是因為他們腦筋僵化。
可以設想,如果速度這個概念原始人也會理解,但加速度他們就難理解了,因為加速度是空間對時間的二階導數,就算原始人理解了,那三階導數呢?更高階的呢,無窮階導數呢?基本上他們根本理解不了。而如果一旦變成一個普通名詞,深入大眾化以後,加速度也變得理解簡單了。
我清晰的記得,我在高一第一次接觸「加速度」這個名詞時,費盡心思的去理解什麼是加速度,什麼是G/重力加速度。現在想真的可笑,為什麼可笑?就是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名詞,將數學概念往實際「體驗」上硬靠。這種硬靠如同現在很多人非要想什麼是思維時空那樣的絞盡腦汁。現在想想都可笑。
多世界假說,現在聽起來玄幻,或許五十年後會成為量子力學的主導性詮釋,取代哥本哈根詮釋,幾乎所有佔統治位置的概念都會被顛覆。
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及其複雜的科學名詞,及其抽象的科學概念,都可以大眾化使用。概念,說實在的,本來就是抽象,有什麼高端大氣不能用的。我非常討厭僵化的科學主義者。科學主義可能不存在,但科學主義者是大批量存在的,這幫人如同宗教時代的頑固分子,阻礙著思想自由化。
科學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發明
看到一個問題:洛倫茲變換實質是什麼?是單純的為了滿足光速不變原理而湊出來的嗎?沒錯!洛倫茲變換的確是他自己弄出來的「經驗公式」,愛因斯坦為什麼剛發表論文不久就能被普朗克以及愛因斯坦之前的老師閔可夫斯基等科學大牛關注,因為愛因斯坦用建立科學理論的標準法則,即基於觀測的事實作為基礎性的原理/公理/基本假設(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從邏輯上推導出來的,這才是比洛倫茲、龐加萊更牛的地方。
狹義相對論一問世,和廣義相對論不同(廣義相對論經過天文觀測加媒體傳播是全球大眾知名),很快就得到主流認可(當然愛因斯坦知名度還不行,之後還在考教師的職位,高中教師職位也沒有獲得,當真正大學老師要到29歲的時候了)。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或許以另外一種原理性的解釋廣為傳播,其概念和解釋成為權威。每一種觀測都可以建立不同的解釋和理論,並且得出同樣的預測結果。
而愛因斯坦是自己的想法,他建立狹義相對論的「方法」不同,他理論核心是兩個基本假設,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這非常關鍵,沒有這個基本假設,就不會有後來的廣義相對論,因為廣義相對論就是相對性原理的非慣性系延伸。
科學理論的基礎是通用意義上的感應共識,相對論的基本假設就是。類似牛頓力學的三定律。劃時代理論的特徵就是找到了這種感應共識。而意識工具往往已經有數學家提前準備好了。
科學理論=感應共識(包含觀測數據、現象,以及各種經驗的共同認可)+意識工具化(認知方法論+數學)
上面這個公式很清晰的說明了科學理論是什麼。科學理論,我總結一句話,就是:對感應共識進行意識工具化加工。
感應共識,即基於觀測觀察等的感應信息,同時又要有共識的感應信息,是群體共同認可,現代科學理論為了嚴謹,把這個部分稱之為「假設」,其實隱含的含義就是限定在已知範圍內假設是成立的,但未知範圍不好說,只能叫假設。但這肯定是「發現」,不是發明。
意識工具化(認知方法論+數學),也是發現,但方法論和數學體系中創造出來的概念,是創始人的發明,是完全獨立於世界的,創始人將自己創造發明出來的概念通過邏輯規則的組合形成體系,體系本身與人類的感應對應和匹配,即使非歐幾何這種,也是如此,未來也一定會通過人類感應的對應,廣義相對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符合邏輯的數學體系、方法論體系,都是發現,即使還沒有與感應對應,但早晚會發現對應,如同世界上有科學家說的那樣,任何數學公式,宇宙中都有某個角落與之對應。
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 作者:block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