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這種地質現象在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雅丹」一詞是世界上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
這,就是神奇的雅丹。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極端乾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巖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巖,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只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巖哩!不過,泥巖不會像花崗巖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巖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衝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巖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巖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面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裡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儘管這些雅丹如今從外形看,已與水蝕作用脫離了關係,但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衝刷成無數的溝谷,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布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糾糾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裡的亭臺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新疆的雅丹尤為著名,內蒙古只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