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至14日,亞洲動物大會在成都拉開大幕,這是亞洲動物大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
今年會議的主題是「創意非凡,停止虐待動物」,亞洲動物基金創辦人兼執行總監謝羅便臣女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將民間的呼聲,通過代表、專家們傳遞出來,並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推動動物福利立法的完善。」
來自亞洲和世界各地的超過400位與會者就亞洲範圍內的動物保護以及如何對待伴侶動物等問題,分享各自面臨的挑戰與獲得的成功。
文/本刊記者 梁 偉
2011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提出制定《反虐待動物法》議案,「目前,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旨在『尊重動物生命、保護動物不受虐待』的法律,動物保護立法存在大量空白,動物保護缺乏法律支撐。由於沒有相關立法,中國社會早已出現嚴重虐待動物問題,如廣泛的家畜屠宰前注水、活熊取膽等等。這些惡劣行為不僅傷害動物,也嚴重影響社會和諧,損害中國的國家形象。因此,特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制定《反虐待動物法》議案。」
動物的「安全問題」已經讓大家「擔憂不已」,其實這絕不是在今年才迸發出來的「新型問題」,早在「華南虎事件」時,就已經有很多人將注意力放在動物的身上,因為它們是人類的朋友,是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撇開負面新聞,我們也會發現,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和動物們緊緊「抱」在了一起。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安德魯」獎第一人臧璐、中國弱勢動物保護第一人張呂萍、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第一人奚志農,正是他們通過多年的付出和努力,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動物,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
臧璐
「安德魯」獎中國第一人
在今年的亞洲動物大會上,亞洲動物基金設立首屆亞洲動物福利獎——「安德魯獎」,以表彰那些在動物福利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支持者。獎項頒發給了臧路,他也成為第一位獲得「安德魯」的中國人。
說起這位「80後」的註冊志願者走上這條道路,始於2004年的可可西裡之行。
他是海南省第一個參加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志願者服務的大學生。同時也是這一批全國招募的9名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
2004年9月4日下午,臧璐一行從海口新港碼頭啟程,乘坐輪渡、汽車和火車趕赴千裡之外的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參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珍稀野生動物的志願者服務。這一年,他剛滿20歲,還是一名大三學生。
青海格爾木,海拔2700米,含氧量只有平原的90%。雖然天空湛藍,但是呼吸起來卻不舒服,空手走路就像在平原地帶負重30公斤。
「我在不凍泉保護站工作期間,站裡的50頭牛走失,站裡立即組織了兩個小組進入山區搜尋。當時的氣溫是零下10多攝氏度,我們驅車進入山區不久,汽車便拋錨了。沒辦法,只能徒步行走於山區內,刺骨的寒風鑽進了每個人的衣服,因為太冷了,大家便自發地唱起歌來。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徒步行程,隊員們終於找到了迷路的牛群,趕回了保護站。」回來後,包括臧璐在內的幾名志願者都凍得說不出話來,臧璐的腳也早已失去了知覺。
除此之外,他曾親手餵養小藏羚羊,救助受傷的野驢,他曾深入保護區周邊地區及109國道沿線,向老百姓宣傳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我最難忘的還是和動物保護人員一起保護藏羚羊生崽。我們一起為藏羚羊開闢綠色通道,讓它們能安全遷徙到湖邊生崽。當我發現剛生下不久的藏羚羊崽就能站起來行走,我感到了生命的震撼。」
在可可西裡,他看到新生命的誕生,也看到生命的離去。他還曾看到過野生耗牛的屍體,這是偷獵者留下的罪惡場景。
可可西裡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氣候非常嚴酷,自然條件惡劣,人類無法長期居住,被稱為「生命的禁區」。在這裡,臧璐險些丟掉自己的生命。
臧璐回憶說:「當時感冒得非常厲害,甚至影響了肺,幾乎失去意識。」人們要將他送出去治療,在路上顛簸兩個小時之後,最後竟然神奇地好了。「這個經歷並沒有成為教訓,而成為推動我關注環保、關注公益的巨大動力。」
正是這一次可可西裡之行影響了臧璐的一生,他決定在今後的日子裡用自己的所知所學去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去保護藏羚羊,保護可可西裡,保護美麗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