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站在2017歲末的門檻回望,大時代裡總會有一些事觸動過你的思緒、影響過你的生活。我們梳理了今年最熱門的18項文化閱讀事件,希望能幫助大家清晰地切中文化跳動的脈搏。同時新華網、亞馬遜中國、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網聯合發起「2017十大文化閱讀事件票選活動」,以下哪些是你2017年最關注的「十個熱點」,快來投票告訴我們!(本盤點側重與閱讀有關的文化領域,以時間排序,泛文化類事件不在此列)
掃碼參與投票贏閱讀好禮
-------------------
2017年最熱門的文化閱讀事件
1、多項措施出臺,全民閱讀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2017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開展2017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提出全民閱讀工作八項「著力點」。3-5月連續下發《2017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關於公布2017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的通知》等,不斷向社會推薦好書、指導公眾閱讀。
2、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
2017年2月11日,中國現代出版業的發端「商務印書館」迎來120周歲生日。商務印書館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等譯作站在出版界橋頭,他創造了中國出版史上的許多第一,在推動國民文化教育上做出了諸多貢獻。
上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上海總館(資料圖片)
3、《朗讀者》等「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獲公眾點讚
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2017年多檔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和社交網絡,同名圖書亦持續暢銷。唐詩宋詞、文學名著的美,重新喚起國人的詩心和對文學的溫柔記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公眾對這類文化綜藝節目的點讚,凸顯了當下社會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的旺盛需求。
4、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突破3億
2017年4月14日,在杭州召開的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突破3億,市場規模達120億元。國家政策的扶持、閱讀環境的形成、精品力作的推出和用戶規模的拓展,這「四駕馬車」拉動數字閱讀行業持續增長。
5、「2017書香中國」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在湖南長沙啟動
2017年4月19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湖南省委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17書香中國」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在湖南長沙啟動,曹文軒、李健、何炅擔任2017年全民閱讀形象大使。啟動儀式上,文化學者、作家、文藝工作者等圍繞著共讀詩書、共誦經典、共築中國夢,分享閱讀故事、暢談閱讀感受、倡議閱讀行動。
6、《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等熱門影視劇引領閱讀潮流
2017年3月,《人民的名義》成為刷爆全網的現象級作品,播出期間收視率穩居國內各大衛視榜首,衍生話題更是引爆各大社交平臺。4月,改編自陳忠實獲茅獎小說的電視劇《白鹿原》播出,不迎合熱點、不隨應潮流,前後打磨十六年,作品呈現鮮明的中國氣派、文化自信和藝術良知,是文學經典改編影視劇的又一典型案例。據亞馬遜數據顯示,劇集熱播期間,《人民的名義》原著紙質書銷量增長21倍,電子書增長191倍。
7、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
2017年5月,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出最新成果,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完成掃描。《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如今的《論語》是《魯論語》和《古論語》形成的版本,《齊論語》在漢魏時失傳,較之多了《知道篇》和《問王篇》。網友戲稱「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論語》更新」。
8、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
自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窯洞裡誕生始,新華書店已走過80年,成為遍布全國的書店,她的身上承載了幾代人的閱讀往事。為紀念這一歷史時刻,5月18日在北京召開了紀念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座談會,同期,六集文獻紀錄片《新華書店》在央視播出並出版了同名圖書。
新華書店發祥地延安清涼山舊址。(資料圖片)
9、《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進入立法程序
2017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辦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條例》將對促進全民閱讀,保障公民的基本閱讀權利,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10、上海書展19位名家10個地標10小時誦讀直播致敬「大家」
2017年8月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期間,創新推出十小時不間斷「直播上海文學地圖」誦讀活動。8月17日,從早上9點至晚上19點,李敬澤、金宇澄、馮唐等知名作家接力,分別在上海10個具有文學記憶的場所,包括巴金故居、茅盾舊居、魯迅紀念館、左聯紀念館等地,以朗讀的方式向過去的大家們致敬。重溫經典作家不朽的書寫是一次現在與過去的文本對話和質樸回望。
11、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功舉辦 參展規模等創新高
2017年8月23日始,為期5天的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功舉辦。參展國家和地區達89個,參展機構達2500多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展規模不斷擴大,籤署的版權貿易協議等均創歷史新高。博覽會期間舉辦了近千場豐富的出版文化活動,成為年度文化盛會。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化娟 攝)
12、內容付費成文化消費新增長點
在網上買一門課程正成為一種新的流行消費。近年來,在行動支付、網際網路技術、消費升級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內容付費來提升自我。2017年9月北大教授一門網絡課程價值3000萬的消息刷遍朋友圈,喜馬拉雅知識狂歡節單日成交破5000萬,「分答」、「知乎live」、「得到」、「豆瓣時間」等內容付費平臺不斷湧現,內容付費領域從最初的商業財經、技能培養等熱門領域向更多更豐富的細分領域擴展,內容付費理念獲得越來越多用戶認可和接受。
13、文化出版企業相繼上市 數字閱讀機構迎資本加持
2017年4月25日,新經典文化在A股正式掛牌成首家主板上市的民營書企;2017年8月21日,出版「國家隊」中國出版登陸A股;2017年11月22日,山東出版登陸A股。數字閱讀市場的兩家龍頭公司相繼謀局IPO,掌閱科技於9月21日登陸A股,閱文集團於11月8日赴港上市。金融槓桿,撬動出版發行業,資本市場,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14、《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IP熱引發「冷思考」
「IP熱」在2017年繼續發酵,由網絡文學改編的熱播影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鬼吹燈》系列、《擇天記》、《微微一笑很傾城》《楚喬傳》等掀起一波一波的話題。但同時IP同質化、抄襲、炒作嚴重、資本盲目投入等一系列泛IP化問題也不斷突顯,市場對於「IP熱」逐漸進入了冷靜期。
15、《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10部正式出版
2017年9月,由中宣部等部門支持和指導、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圖書正式出版發行。該叢書由著名學者、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擔任主編,遴選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經典,萃取精華、賦予新意,激活經典、融入當下,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當代讀者。首批10部包括《周易》《尚書》《詩經》《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管子》《孫子兵法》《史記》。
16、黨的十九大文件及學習輔導讀物總發行量破億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以來,全國迅速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據統計,黨的十九大文件及學習輔導讀物總發行量至今已破億,包括黨的十九大報告單行本、《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學習問答》等。
10月30日,讀者在新華書店福州鰲峰坊書城翻閱黨的十九大文件及學習輔導讀物。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17、各方扶持 實體書店回暖漸成風潮
2016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隨著政策利好,2017年實體書店回暖跡象明顯。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有約70家書店開業,這些書店或是連鎖書店,或是特色書店,政策利好及自身改革創新令實體書店經歷過寒冬過後迎來遍地開花。
杭州市濱江區有「中國最美書店」之稱的鐘書閣顧客盈門。新華社發
18、名家相繼去世引公眾追思
2017年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1月22日,著名學者、以《紅樓夢》研究著稱於世的馮其庸去世,享年93歲;4月15日,86版電視劇《西遊記》總導演、製片人楊潔去世,享年88歲。這部拍攝6年僅有25集的電視劇「霸屏」30年之久,成為不可逾越的經典。他們的學術風範、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仰,向逝者致敬!
周有光(左)、馮其庸(中)、楊潔(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