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聽寫」走紅螢屏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主辦的「漢語盤點2013」把年度漢字頒給了「房」,我很替「霾」叫屈。本來嘛,房價固然牽動民心,但呼吸關乎人人。在今年,十面「霾」伏成功取代了過去兩年的全國巡迴看海運動,讓祖國各族人民深切體會了真正的「同呼吸共命運」。不過沒辦法,環境雖重要,房市價更高。年度漢字,終歸了「房」字。
2013年倒有一檔以「漢字」為主題的節目,成功搶灘螢屏,引起強烈的反響與共鳴。央視策劃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8月2日首期在科教頻道(CCTV-10)推出,首播後6小時,其微博話題上升至電視節目排名的第一位。僅兩期後,央視綜合頻道(CCTVB1)打破慣例,於8月12日晚播出了「聽寫大會」第一期,此後每期跟進播出,同時,CCTV-10每周五首播時間也提前至黃金時段。隨著節目的一期期播出,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圍在電視機前,主動拿起紙筆,跟隨節目挑戰初二考生,進行「聽寫自檢」。從聽題時的想當然耳,到落筆後的似是而非,再到揭曉後的恍然大悟,「邋遢」、「齲齒」、「僭越」、「醍醐灌頂」……這些詞語讓更多觀眾自嘲「我覺得我就是個文盲」,並對能正確寫出這些字的小選手膜拜不已。幾乎同期播出的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收視成績也是不俗。可以說,兩檔節目為充斥著選秀和相親的電視螢屏送來了一縷清風。
有評論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宣傳語「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道出了近年來中國人對漢字傳承的危機感,節目火爆的內在原因正在於此。不能說沒道理,不過也不至於這麼複雜。我總覺得是成年人那種跟著年齡一起增長起來的自大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這類節目。漢字聽寫可謂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個中國人都能劃拉兩筆,不過就像人人都能說話,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得漂亮到位一樣,看過幾期節目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每個漢字都不簡單,中學生會的,你不一定準就會。
2、郭敬明電影《小時代》挨批
郭敬明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了,只要貼著他的標籤的東西出來——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一定是媒體上被大批,而市場上卻大賣,這種分裂持續很長時間了,你能清晰感覺出兩個年齡層群體間隱隱的對峙。
郭敬明電影處女秀——《小時代》上映之後,票房很好,據說「該片講述的是以經濟飛速發展的上海這座風光而時尚的城市為背景,四個從高中開始就在一起的女生的生活故事。」聽上去相當文藝,不過影片卻被罵太過物質,有刻薄的觀眾甚至表示影片基本就是一個名叫《讓奢侈品飛》的PPT。電影我沒看過,但我相信這些評價都很有道理。對於影片本身的指摘主要有兩點,一是藝術水準很低,二是「放大了商業元素」,「奉消費主義為圭臬」。針對郭敬明的批評主要是說他「躲避了青年偶像的責任擔當」。郭敬明就是一個精明的商人,非要拿「藝術家」卡尺去卡他,肯定哪哪都不合適。再則,選擇走「德藝雙馨」路線還是迎合市場,是個人自由。需要反思的是,青年(乃至少年)群體間普遍存在的「奉消費主義為圭臬」之風,是如何形成的?低頭看看,諸位誰還在用諾基亞3210?哪位還在用iPh°″「1代?請問它跟iPh°″「5「有多大區別?您們一天到晚嚷嚷著要跟土豪做朋友,怎麼能要求孩子們只盯著文豪呢?您們嘴裡成天念叨的,不也是王石、柳傳志、馬雲、李彥宏這些商業領袖嗎?他們除了「一碗紅燒肉」和「競價排名」,又提供了哪些價值觀呢?董明珠跟雷軍打賭,張口就是10億,姑不論她從哪淘換這10個億,怎麼就不能賭點別的呢?一個社會裡若是孩子出了問題,那一定是成人出了問題,或者說是社會大環境出了問題。
3、人大招生就業處處長被查
好制度可以讓壞人做好事,壞制度可以讓好人做壞事。換言之,社會大環境之好壞,對個人之影響同樣巨大。
11月26日晚,一條關於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的微博熱傳,微博稱其「持假護照從深圳闖關,欲赴加拿大被截獲。據稱已交待招生等問題涉案金額達數億元」,該條微博在後來被刪除,不過事後媒體證實,蔡榮生確已在接受有關紀檢部門調查。12月22日,清華大學牽頭的自主招生「華約」聯盟,發布了2014年招生的聯合公告,中國人民大學未出現在公告名單中,不少人認為這變相印證了人大自主招生確實存在違規操作。
蔡榮生履歷輝煌,不僅出身名校,而且曾在中央機關任職,甚至還在2012年獲得了「全國就業先進工作者」。除此,蔡榮生還曾擔任或正在擔任至少七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可以說屬於不差錢的那種人。他之被調查,實與「大環境」脫不開干係。
自主招生即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於2003年正式啟動,蔡榮生是第一批上船的,但不是第一個落水的。人大倒是成了第一家被暫停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自主招生作為高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備受爭議。教育部門也要求做到公正公開,可沒明確公開到何種程度。目前公示項目最多的省市只包括7項,考號、姓名、性別、科類等,這些信息公眾根本無從監督,而學業成績、筆試、面試評價等,反而不在公示之列,權力尋租的想像空間非常巨大。事實上,蔡榮生被調查引發的高招腐敗猜想蔓延甚廣,坊間關於受賄金額的傳聞是否屬實,是否還有其他領導涉案,還有多少高校存在類似腐敗,都有待權威調查和翔實交代。
4、《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事件
弊案得以披露,媒體居功至偉。然而媒體自身是否獨立、客觀、公正,有時候也要打個問號。
媒體圈裡的人都清楚,記者這個職業看上去光鮮照人,其實弱勢得很。這個行當裡有大把的人才,有大把的新聞理想,不過在種種壓力之下,一直都遠到不了它應該到達的高度。近年來的種種事件,讓整個行業的聲譽蒙受了重重損失。陳永洲事件,就更令人痛心了。
陳永洲事件的第一引爆點不是10月18日的記者被抓,而是5天之後《新快報》高調的表態:頭版幾乎佔據了大半個版面的「請放人」三個字,驚動了整個網絡,「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那麼幾根的」,一行頗能讓人聯想起民國報人風骨的大字,讓輿論呈一邊倒之勢。當日,中聯重科A、H股股價雙雙下跌。中國記協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同日也罕見地對該事件表態。
次日,《新快報》繼續在頭版顯要位置刊出「再請放人」的標題。《新快報》所屬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負責人也表示,高度關切被拘記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之後,陳永洲事件持續發酵,高踞熱門話題榜前幾位。
事件在短短兩天後出現重大轉折,10月26日晨,央視《朝聞天下》播出題為「《新快報》被抓記者承認收錢發失實報導」的新聞,成為該事件的第二引爆點。不到半小時後,新華社發表報導《<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刑事拘留》,輿論再次大譁。10月27日,《新快報》在頭版發表道歉聲明。30日,長沙市嶽麓區檢察院批捕陳永洲。31日,陳永洲被吊銷新聞記者證,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對新快報社進行全面整頓。11月1日,《新快報》社長、總編輯和副社長被免職。事件終止。
圍繞陳永洲事件的每個環節似乎都有值得探究的問題,有關此案的完整調查與分析,應該被寫成一個翔實的案例,不僅給媒體界看,也給司法界與企業界看,從這個角度講,該事件的「價值」遠沒有被挖掘夠。
5、百位翻譯家聲援馬愛農
跟「環境」有關的還有一樁事件——百位翻譯家聯名聲援《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維權。
7月1日,馬愛農分別以「剽竊」和「不正當競爭」為由將中國婦女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要求對方停止侵權並賠付損失,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侵權方的惡劣行徑,也激起了國內翻譯家的集體義憤。一百位翻譯家聯名通過《中華讀書報》聲援馬愛農維權,討伐抄襲剽竊歪風,堪稱中國翻譯界最大規模的維權聲援行動。新聞迅速被多家媒體轉載、發酵,形成一波輿論熱潮。
馬愛農在譯壇並不能算是有號召力的人物,此番能激來百位翻譯家聯名聲援,除了在翻譯界和出版界均以仗義執言著稱的李景端的倡議和熱心召集之外,實在是因為國內的出版環境太過糟糕。幾乎所有翻譯家均曾不同程度地遭受過侵權,感同身受的經歷促使他們挺身而出,借聲援共同申明態度,討伐抄襲剽竊歪風,呼籲各界重視。
以李景端為代表的譯界、出版界人士多年來不斷撰文揭發和譴責翻譯抄襲剽竊現象,媒體界對於侵權行徑的揭露、報導、抨擊也從不遺餘力,翻譯家們的維權官司也沒少打,遺憾的是並沒有引起立法、出版管理、打非治劣等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譯者取證難、維權成本高、賠付額低的維權困境依然沒有突破,以至抄襲頑疾猶存,甚至呈現出更多更快的趨勢。
五個月維權後,法院判決中國婦女出版社侵權成立,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3萬元,此結果距馬愛農主張的17萬元相去甚遠。在著作權領域,打官司怎麼看怎麼像行為藝術,讓人窩火。
6、北京高考英語降分
今年一些地方的高考政策調整頻密出臺,在已經出臺的各地方案中,英語成為最集中的調整對象,有的地方考慮取消聽力測試,有的地方據報將多次考試。北京的改變最大,出臺的方案涵蓋小學到高考:小學三年級以下不設英語課,中考英語降低分值,高考英語分值降低,語文為180分,英語100分,且將推行社會化考試。
我國的高考,自建國以來到1965年,英語是不在考試科目之內的。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直至1979年,英語只是列入高考的參考科目而不計入總分。1980年,英語考試分數按50%計入高考總分,次年就100%計入了。當年的制度設計有其合理性,畢竟是國門新開,要迎頭趕上嘛。
中考、高考是指揮棒,考試考什麼,老師就會教什麼,學生就得學什麼。從本質上講,英語與漢語的學習並不是彼此對立的,不是要想學好漢語,就得弱化英語,錢鍾書、林語堂、胡適……哪個不是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家?但實際情況是,學生在校花費時間最多的基本都是英語,課外拿出專門時間補習的,恐怕也多是英語。不單在中學,一名大學生英語沒過XX級,那是很大的問題,不但關乎學位,還會關乎畢業。前些年陳丹青從清華美院辭職,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英語成績的卡核,他招不到自己心儀的研究生。跳出校園,英語之重要,也非漢語可比。薪水高的職位通常都對英語水平有所要求,而在職稱評聘方面,除了中小學老師,英語也有著一票否決權。
在歷史上,英語的地位在這個社會是由一系列制度加以確保的。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英語的工具屬性日益得到還原,學習英語的主體人群及內在驅動力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高考降低英語的分值,降就降吧。
7、《爸爸去哪兒》火爆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就基本確立了2013年度最火電視節目的江湖地位。10月11日晚,《爸爸去哪兒》首播奪冠——斬獲收視全國第一,近4000萬人收看了這檔節目。電視臺為此安排了周末8次重播。除此,這檔節目還收穫了零差評高口碑的觀眾反應。第二期再播,收視率翻番。從此每到周末,「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裡呀?」的稚嫩童聲就開始響徹千家萬戶,全國人民都在追看五個爸爸帶五個萌娃「人在囧途」。
節目裡是爸爸們唱主角,電視外則是媽媽們在熱議。「爸爸去哪兒」,不僅是為了對應「野外綜藝」這種新的電視綜藝形式,也是對國內育兒領域長期以來父親角色缺位狀況的一聲質問。男人的懶和傻在這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怎樣的精彩和幸福。一直以來,我們的育兒觀念在不斷地進步,不過仍然有很多誤區,老爺們身上表現突出。
這兩年相親節目的走紅不是沒有原因的,那批看著電視長大的孩子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生娃娃的年紀了,這是中國電視機普及以來最為龐大的一個收視群體,抓住他們,也就抓住了財富。親子節目的火爆比之稍晚,但一定是接下來的熱點,據說《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總冠名權已經賣出3個多億的天價,而明年將上檔的親子節目會有超過20款。
順便做個預言,過度的商業開發會是《爸爸去哪兒》以及5對明星父子/女的「終結者」,時間不會很長。
8、領導人薦書領風潮
有一種人,其影響力跟家長、老師與作家、導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他們的名字叫「領導人」。我們只說說他們推薦圖書的事兒。
今年11月,習近平參觀孔子研究院,將《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這兩本書拿起來翻閱時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該新聞引發媒體與公眾的關注與解讀,這兩本書也「一夜暢銷」。
再往前數,2012年11月30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結束後,王岐山向與會專家推薦了法國歷史學家、思想家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歷史學著作遂從學術書架轉到大眾讀物的平臺,一時間洛陽紙貴,在今年從年頭熱到歲尾,幾度脫銷,重讀託克維爾和解讀法國大革命的文章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王岐山還曾向下屬推薦閱讀《大清相國》一書,使得該書在一些網購平臺上售罄斷貨。
在2012年底的新華社人物特稿裡,曾經提到李克強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尤其是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傑裡米·裡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問世,立刻引起李克強的注意,他馬上要求發改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而在2012年8月,汪洋通過《羊城晚報》,也向公眾推薦過此書。汪洋熱衷薦書,一直倡導「多一點讀書學習,少一點吃喝應酬」。他還推薦過託馬斯·弗裡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再之前,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訪問的溫家寶,提及古羅馬的馬可·奧勒留所著《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除此以外,溫家寶曾數次推薦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稱「它的意義不亞於《國富論》」。2008年,中央編譯出版社推出了腰封印有溫家寶「推薦」的新版《道德情操論》,大為暢銷,很快市場上就出現了不下20種的《沉思錄》。
我們雖素有耕讀文化傳統,有著居世界第一位的閱讀人口,但把國民閱讀率放到世界上來比較,現實還是比較尷尬的。領導人薦書、政府主導推動全民閱讀,在我們國家是相當行之有效的推動閱讀的途徑。
9、復旦完成曹操「親子鑑定」
不知道該怎麼定義這一事件,是2013年學術味最濃的娛樂新聞?還是娛樂味最重的學術新聞?
報載,2009年,河南省安陽市對外宣稱發現曹操墓,引起轟動和爭議。隨後,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宣布,擬用DNA技術研究曹操家族DNA。經過兩年多研究,復旦課題組已基本確認,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體SNP突變類型為O2「BM268,由此推斷出曹操父親並非過去所流傳的夏侯氏的後人,更不是西漢第二任相國曹參的後人,而很可能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之首曹騰在自己家族內部過繼的。曹騰為了凸顯自己身世,才編造出自己是曹參後人的說法。
這新聞出來當然會有質疑,不過人家課題組的說法也振振有詞,之所以要追尋曹操的基因,是因為:首先,曹操家族是帝王家族,家譜記載比較全;其次,曹操這個人由於歷史爭議性,所以假冒的人不多,客觀上保證了其家族後代的相對可靠;其三,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條件較好,材料豐富,所以幫助課題組很快找到了第一個切入口,確定了檢測的古DNA樣本。該鑑定的科學性如何,公眾無從判斷。但很顯然,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找到了科學研究與公眾興趣的結合點,這事多好玩呀!
說開去,知道iphone、ipad為什麼換代這麼快嗎?因為在蘋果、谷歌、微軟這些大公司裡,養了一大堆「閒人」,他們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領工錢之外,就在那異想天開。當然了,他們同時也是大牛人,他們隨便開發點技術啊應用啊,就足夠顛覆如今的通訊業和IT業了。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我們現在所購買和使用的這些電子設備,的確是人家早些年就研究出來的東西了,只是沒有產品化而已。國外常有一些好玩的評獎,比如金酸梅獎,比如搞笑諾貝爾獎等,笑過之後細一琢磨,其實它們的存在也很有價值,要知道後者的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呢。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當時看上去毫無意義,但誰也說不好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倒覺得,在行有餘力的前提下,要有這樣一批無聊的人,在搞一些好玩的事,誰能否認「懶惰」對於發明的重要影響?誰又能否認,「好玩」不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之一呢?
10、中華書局修訂點校本《史記》
10月19日,備受學界關注的點校本《史記》修訂本在初版問世54年之後由中華書局推出。
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在毛澤東指示、周恩來親自部署下,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誌性成果,也是多年來海內外學術界和文史愛好者普遍採用的最好的現代整理本。
由於當時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加之整理過程時間跨度長達20年,參與點校人員變動等因素的影響,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點和遺憾。近半個世紀來,中國史學研究有了很大發展,學術界對於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訂研究也有了很多積累。中華書局於2006年4月正式啟動修訂工程。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第一個有典範意義的成果。
點校本《史記》的本次修訂仍然沿用金陵書局本為底本,最大限度保持了與點校本的一致性,但恢復了點校本刪削的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補史記條例》和《三皇本紀》,將《史記索隱·補史記條例》所缺部分補入相應篇目。同時全面系統地校勘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種《史記》刻本,選用善本之精,校勘規模之全,前所未有。在訂補疏誤方面,修訂組和編輯組對每一條校勘記、每一處改動都進行認真討論,撰寫校勘記。覆核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圓括號改補和暗改。統一撰寫校勘記共計三千餘條,涉及增刪正乙的重要改動都出校說明。修訂了點校本破讀之處,糾正訛脫衍倒。全面檢核三家注相關引文,確立引文的精確起訖和來源。充分利用前賢時彥的校勘、研究成果,適度參考出土文獻,約請天文、曆法、禮制、中西交流等多個專門領域研究名家參與,也結合海內外數百封來信的意見,無論是糾謬還是提供資料信息,都吸納其建議,使得一些爭議問題有了相對更準確的結論,定稿前又約請三十多位文獻學家、史學家審讀並反饋詳細意見,最大限度地保障修訂本的精準度和學術前沿地位。可以說,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是21世紀最新學術成果和學術水準的集中體現。
這肯定不是件好玩的事,也惟其不好玩,才能真正做好。
(本報記者 韓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