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屬於兩棲動物,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上是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群,它們的成體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活,但繁殖時必須回到水中,在水中產卵、發育並完成變態。

早春出現的蝌蚪一般是蟾蜍的,因為青蛙產卵期在江南是三四月份,華北、東北地區則要到五月下旬。 春季,當你漫步在溪流、水塘邊時,經常會看到水中有黑色的與高粱粒大小差不多的顆粒包裹在膠狀物質中構成的帶狀物或塊狀物,這些就是蛙類產的卵帶或卵塊。蛙類把它們產在水中,在水中孵化成蝌蚪。蝌蚪就在水中生活,以植物為食。蝌蚪的形態像魚,用鰓呼吸,尾擺動產生運動,蝌蚪在水中生活一段時間後,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尾巴逐漸消失變成小蛙,就能到陸地上生活了。

首先,從產卵的時間上兩者是有差別的,蟾蜍產卵期在華北地區是三四月份,在江南是2月份,而青蛙的產卵期在江南是三四月份,在華北地區主要在5月上旬,東北地區則要到5月下旬。其次,這兩種動物的卵也不一樣,蟾蜍的卵由膠質膜圍成一條長帶狀,帶內的卵交錯 排成4行,卵帶纏繞在水溝或水池的水草上。青蛙的卵由膠質膜圍成球狀,再聚成團狀。蝌蚪的區別一是從時間上,蟾蜍產卵之後一般一周左右就孵化成小蝌蚪了,因此,早春出現的是蟾蜍的蝌蚪。二是從形態上看,蟾蜍的蝌蚪身體笨重,黑色,口在頭前,尾鰭淺灰色,較短;青蛙的蝌蚪身體略呈圓形,尾鰭較長,身體顏色較淺,口在頭部的前端。

一般來說,蛙類對卵及幼體是不予保護的,但在熱帶地區,也有很多例外,如巴西產的一種雨蛙,雌性背部形成皿狀的育囊,囊中可以放20枚卵,待蝌蚪長出附肢後才離開;達爾文蛙,生殖時雄性把受精卵吞入聲囊中,發育到幼體再從親蛙口中逸出。

青蛙是人們常見的小動物。它常棲息於稻田、池塘以及河流沿岸的草叢中,因為是兩棲動物,既能生活在陸上,也能生活在水中,所以有時青蛙也潛伏在水裡。

青蛙的眼睛很大,位於頭頂。眼睛不僅構造完善,而且十分發達,尤其對運動的物體反應特別敏銳。它專門捕捉運動著的動物為食,愛吃活的。敏銳的視覺還使它總能發現天上的鷹這類敵害,快速逃走。人們為此詳細研究了蛙眼的構造和機能,並仿造出「電子蛙眼」,用以感知各種運動著的物體。這種儀器經過改進,可以用於監視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幫助人們加強對交通的管理。

青蛙的食量很大,食物種類也很多。它的食物來源包括昆蟲、田螺、蝸牛、小魚、小蝦、小蛙、魚卵,等等,但主要還是吃昆蟲。由於青蛙多生活在農田附近,因此常常捕食害蟲,被人們譽為「田園衛士」。從這一點上說,青蛙能消滅農業害蟲,對農業是有益的。但是,青蛙在捕食昆蟲時根本不可能具備區別與選擇的能力。它在捕食昆蟲的同時,也往往捕食農田益蟲。加上它還吃魚、蝦、魚卵等,對漁業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說青蛙既有益也有害。

青蛙俗稱田雞,肉味十分鮮美。不過,站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良好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立場上,人們不應該捕食青蛙。它是值得保護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