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各小區蛙類數量逐增 專家稱是城區環境提升的印證

2020-12-06 廈門網

  -初夏到來不少小區蛙聲一片,專家稱這是廈門城區環境提升的印證

  -廈門常見的蛙類有20多種,廈門晚報記者近日夜訪東坪山,探尋蛙類

自然觀察者們在東坪山尋找青蛙。

樹蛙

黑眶蟾蜍

沼蛙

池塘裡的「小精靈」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

  廈門網訊(文/記者 戴懿 實習生 陳鵬程 圖/郭航 劉東華)初夏時節,池塘裡大腦袋、長尾巴的「小精靈」們,給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樂趣。夜幕降臨,在不少小區裡,青蛙的叫聲變成了城市裡最動聽的夜間「交響曲」。

  近兩年,隨著城區環境的改善,許多小區都能聽到蛙聲。專家介紹,廈門常見的蛙類有20多種,其中東坪山的蛙類物種是島內最為豐富的。近日,本報記者跟隨一群自然觀察者、生態攝影師、親子家庭來到東坪山,踏著夜色尋訪蛙類,走近這群「夏夜歌唱家」。

   【蟾蜍】

   行動比青蛙遲緩,遇到燈光很「呆萌」

  黑夜中,大家全副武裝,穿上長衣長褲避免蚊蟲叮咬,每人手持一根棍子、一把手電筒,開始了田間地頭的尋訪。最先亮相的是一隻呆萌的黑眶蟾蜍,大家把手電筒照在它的身上,它一動不動地蹲在田地裡。走在後面的孩子們興奮地大喊:「在哪兒?在哪兒?」家長連忙提醒:「小聲點,小聲點,別把它嚇跑了。」

  資深自然觀察者李高雄說,相比青蛙,蟾蜍類行動比較遲緩。突然遇到光照,它要適應一下才會動起來。趁著它還不跳走,大家趕緊拍照。這隻蟾蜍有黑色的眼眶,亮晶晶的黑色雙眼。過了一會兒,這隻被眾人圍觀的黑眶蟾蜍才蹦蹦跳跳地離開了。當天晚上,大家遇見最多的就是黑眶蟾蜍了。

   【樹蛙】

   喜歡把卵產在葉子裡,在樹上就能孵化成蝌蚪

  田地裡一片漆黑,大家在李高雄的帶領下,沿著田埂一路前行。在田裡的一處水潭中,大家發現了一隻斑腿樹蛙。李高雄說,樹蛙的特點是腳上有吸盤,它來這裡可能是要產卵。水潭裡有蚊子的幼蟲,正是蝌蚪的「美食」。

  水潭的另一側是一面牆,牆上有不少植物,葉子裡裹著一坨泡沫狀的東西。李高雄介紹,那很可能是樹蛙的卵,樹蛙喜歡把卵產在樹上,有時卵被雨水衝刷到樹下的水潭裡,發育成小蝌蚪;有時卵也會在樹上孵化成小蝌蚪,然後扭動身子掉進水潭裡繼續發育。

   【公蛙】

   為「追女友」比拼歌喉,追不到就唱到夏天結束

  田埂另一頭茂密的草叢裡,蛙聲此起彼伏,就像陸遊《幽居初夏》裡的詩句「草深無處不鳴蛙」。大家仔細聆聽,發現這些蛙聲並不都是一樣的。李高雄說,一個片區蛙的種類越豐富,說明這裡的生態環境越好,所以蛙叫聲也有好幾種。他說,這些叫聲其實大都是公蛙發出的,它們為了吸引母蛙會「一展歌喉」。一旦找到「女朋友」,它們忙著「生兒育女」就不再唱歌了。如果一直沒找到母蛙,這些公蛙就會一直叫到夏天結束。

   【特寫】

   小區夜晚蛙聲一片

   有些青蛙渾身綠色

  初夏的夜晚,瑞景公園小區裡蛙聲一片。走在小區的石頭臺階上,一不小心,腳邊就會跳過一隻青蛙或蟾蜍。

  瑞景公園小區裡有不少水池,綠化也做得很好。物業主任陳先生說,小區沒有特意引進青蛙,估計是青蛙自己遷徙來的。白天,居民在池塘邊可以看到許多小蝌蚪,有時候還有孩子拿著網兜撈蝌蚪。

  居民吳女士的女兒小妍正在上幼兒園,最近老師給孩子們介紹了小蝌蚪的發育過程,小妍很想自己養小蝌蚪。爺爺幫她撈了幾隻蝌蚪,她每天都認真觀察這些蝌蚪的變化。蝌蚪特別小,變成的小青蛙也只有指甲蓋那麼大。

  吳女士說,瑞景公園小區裡有幾種蛙,其中一種就是這種小青蛙。有一種蛙特別多,晚上經常在小區裡跳來跳去,一不小心還可能被人踩到。

  在另一片有蓮花的水潭裡,小區的業主還曾見到過七八釐米長的大蝌蚪。在這個水潭裡還有渾身綠色的青蛙,特別漂亮。不過綠色的青蛙很少見,每次一出現,總會吸引不少居民爭相拍照。

   【小知識】

   廈門常見的蛙有20多種

  在廈門常見的蛙有20多種,包括斑腿樹蛙、沼蛙、澤蛙、黑斑蛙、大樹蛙、大綠蛙、虎紋蛙、武夷湍蛙、華南湍蛙、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棘胸蛙、金線蛙、闊褶蛙、小弧斑姬蛙、小竹葉蛙、雨蛙、彈琴蛙等。其中島內最為常見的是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沼蛙、澤蛙、黑斑蛙、金線蛙等。

  清明節前後的蝌蚪多為蟾蜍後代

  李高雄說,在蝌蚪期,蟾蜍和蛙都是一個大腦袋,一條尾巴,但是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分辨出它們到底是誰的後代。

  首先,密集成群遊動的往往是蟾蜍的蝌蚪,較為分散的大多是青蛙的後代;其次,體色較淺、身體略呈圓形、尾巴長、口長在頭部前端的是青蛙的後代,身體呈黑色、體形呈橢圓形、尾巴短、口在頭部前端腹面的則是蟾蜍的後代;此外,清明節前後看到的大部分是蟾蜍的蝌蚪,青蛙的蝌蚪約在5月中旬才能看到。

   【專家說法】

   城區青蛙數量增加

   說明環境提升明顯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羅土炎說,城市裡蛙類的增加說明了整個城市生態鏈的提升。蛙對水質比較敏感,環境好沒有汙染,青蛙有蟲吃,數量自然就會越來越多。

  市環保聯盟秘書長伍證霖說,廈門在環境整治提升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也很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因此近些年來廈門的環境越來越美。青蛙生長除了需要水、草,還需要一個合適它生活的環境,如果環境被汙染了,是不可能出現蛙類的。夏夜裡,廈門城區裡就能聽到陣陣蛙聲,這正是廈門整體環境得到提升的一個最好的印證。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市領導督導檢查城區環境提升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福州新聞網8月10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覃作權/文鄒家驊/攝)10日,市長尤猛軍帶領鼓樓區、倉山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督導檢查城區環境提升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尤猛軍先後實地察看了倉山區建新大道與浦上大道交叉口西北側邊角地綠化和鼓樓區金泉路沿線拆牆透綠、小街巷整治、纜線下地等情況,對兩個城區開展相關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
  • 我市城區內河(湖)水質穩步提升
    一、成立專班,進一步完善河湖水質提升工作方案,推動城區內河(湖)水質穩步提升一是學習借鑑莆田木蘭溪治理、管護、監督等工作機制和經驗做法,制定出臺《進一步夯實工作責任,提升城區(含大學城)內河管理水平,確保水質穩中有升的意見》。
  • 馬尾主城區提升改造 老舊小區「改」出好生活
    但老城片區由於規劃建設時間久遠,城區面貌略顯老舊,尤其和東江濱沿線面貌相比,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12月1日,家住馬尾舊街的老馬尾人李先生接受採訪時坦言。「但從近年來看,馬尾主城區大力度的提升改造,帶給我們巨大的欣喜。」
  • 天津優化生態環境效果顯現 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大幅增加
    如今,北大港溼地生態修復成效日益顯現,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   七裏海溼地保護區為創造適合東方白鸛等涉禽棲息覓食的溼地環境,淺灘沼澤面積接近2萬畝,水深在0-0.5米之間,並搭建了10個棲息架,方便東方白鸛築巢繁衍。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圖:我市各溼地系統野生動植物種群與數量顯著增加,環境明顯好轉。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明顯向好路紅表示,我市初步建立了以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為主的溼地保護體系,加強濱海溼地保護,積極選劃天津濱海國家海洋自然公園,納入溼地保護體系,溼地自然環境和生態功能逐步恢復。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內有11.3平方公裡的自然資源豐富地區已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北大港和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也列入了國家重要溼地名錄,其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圖)
    圖:我市各溼地系統野生動植物種群與數量顯著增加,環境明顯好轉。今年10月以來,我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我市,這個數量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
  • 廈門這個小區的居民出門竟要戴頭盔!專家還勸說最好忍忍
    居住小區綠樹成蔭是好事然後廈門這個小區的居民卻有別樣煩惱出門要戴頭盔注意到那隻鳥了嗎?它叫做紅嘴藍鵲別看顏值高,名字美,卻是個暴脾氣擅長恃靚行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物業很無奈目前能採取的措施就是張貼溫馨告示該小區物業、廈門尚福居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黃先生說:我們曾請教過110、市政園林局及自然資源規劃局等單位,得知這種兇猛的鳥兒是紅嘴藍鵲,繁殖期兇猛異常。
  •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養殖蛙類產業分會成立大會在江蘇海安隆重...
    藉助分會的紐帶和橋梁,聚力於國家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研究所、大學、專家和會員單位,通過政策指引、行業自律、專家指導和市場引導共同解決行業的痛點問題,引導蛙類產業規範有序發展,做到萬億規模大品類,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貢獻。
  • 「兩不像」盲蛇頻現重慶城區 專家稱「請勿打擾」
    「兩不像」盲蛇頻現重慶城區專家稱「請勿打擾」   2002年11月11日16:39  人民網
  • 11個全國文明城區!上海怎麼做到的?
    「十三五」期間,上海開展了「五違四必」和「補短板、治五亂」等專項工作,治理整頓了一大批違法經營、違法居住、違法用地、違法排汙、違法搭建,各區環境面貌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中庚南方商圈位於上海閔行區梅隴鎮,人流密集,形態複雜,管理難度較大。
  • 徐立毅調研老舊小區改造時強調 系統把握 統籌推進 主動探索 促進城市環境大改善治理能力大提升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樹牢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促進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廈門某小區發生疫情?剛剛,官方回應了!
    廈門某小區發生疫情?剛剛,官方回應了!②藁城區增村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家佐村包村幹部聶瀟男,在組織安排劉家佐村人員封閉管理過程中,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不到位,對1月3日該村出現一名核酸檢測陽性村民失控外出就醫問題負直接責任,給予聶瀟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 小區環境髒亂、路燈連片不亮燈、電動車搶道……南寧創城整改多個...
    6月28日晚,由南寧市委、市政府主辦的2020年第3期「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曝光了目前南寧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涉及環境衛生、城市基礎設施、交通管理等。被問政的各部門「一把手」給出整改處理承諾的同時,也獲得問政方送出的紅色志願者服——希望領導們能夠帶頭下沉一線,以更好的服務理念和作為,推動南寧創城整改提升落到實處。
  • 屯溪老大橋橋墩發現鐵蜈蚣 專家:印證一民間傳說
    11月20日,工人在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老大橋殘餘橋墩處搭設腳手架,將對橋墩逐一拆除,拆除中會進行影像記錄,並注重尋找有價值的歷史構件物等。同時,在已經打撈的石料構件中,專家發現了古橋橋墩石料中有一隻鐵蜈蚣,印證了民間相關傳說。記者得知,工人在對屯溪老大橋(鎮海橋)石料構件歸類整理時,發現一塊石料中嵌了一隻蜈蚣造型的鐵器,覺得很稀奇。
  • 文明增底色 南陽再出發
    創建為民   匯聚發展合力  「主幹道寬闊平坦,背街小巷整修一新,城市環境整潔有序,居民小區也有了大改觀,城市變化翻天覆地,受惠最大的還是咱老百姓。」南陽市臥龍區梅溪街道幸福社區居民王雲才欣喜地說。
  • 行蹤隱秘的豹貓現身同安山林專家:廈門森林生態系統越來越健康
    7月11日晚上,自然愛好者江先生一行和這隻動物,在同安雙溪國有林場杉際內次生林自然保護小區不期而遇。這次相遇讓江先生等人興奮不已:野生貓科動物因其夜行性特點且行蹤隱秘,不易被觀察記錄,這次邂逅太難得了!這真的是豹貓嗎?它怎麼會出現在同安野外?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 草花蛇闖入小區 廈門一名女市民嚇得飛奔到樓上
    ­  打開鐵門門禁,竟看到一條草花蛇盤在樓梯口,廈門市民黃小姐嚇得飛奔到樓上――昨天下午,這事發生在湖裡韻園公寓90號居民樓下。­  黃小姐稱,這條蛇是青花色的,1米多長,目測不到1公斤重,見到人後,蛇沒有離開,反倒把她嚇得不輕。「我連忙爬樓梯到三樓家裡,朝窗外大喊『樓下有蛇!』」
  • 城區百強榜單再次印證了長三角難以匹敵的實力
    近日,工信部下屬的賽迪顧問,發布了一份名為《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白皮書》的報告。報告中有一張城區百強榜單,再次印證了長三角難以匹敵的實力。全國實力最強的100個城區,有33個來自長三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從舊版的滬寧杭三角地帶,升級為滬浙蘇皖三省一市plus版本。這個plus版本的長三角,用不到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16%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GDP產出。
  • 研究:過去30年全球冰川融湖的數量和面積各增一半
    研究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融湖的數量增加了53%,達到14393個;冰川融湖的總面積增加了51%,達到近9000平方公裡。近幾十年來,氣候變暖使冰川融化,導致冰川湖泊的規模和數量急劇增加。這些湖泊本身可以加速冰的流失和冰川的退卻,也影響了數十億人的供水和面臨洪水的風險。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研究對冰川湖的數量進行評估,也沒有評估它們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
  • 福州「神器」自動監測環境噪聲 由34個站點組成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黃田平高級工程師自信地說。福州市建成了全省首個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本月初正式投入運行。昨日下午,記者在黃田平等人的帶領下,實地探訪了監測設備。  手工監測改自動監測採樣量大增  據了解,整個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由22個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6個氣象自動監測站、5個車流量自動監測站和1個噪聲監控中心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