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記者 陳長森 何佳媛/文 石美祥/攝)「我們的監測設備不怕風也不怕雨。」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黃田平高級工程師自信地說。福州市建成了全省首個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本月初正式投入運行。昨日下午,記者在黃田平等人的帶領下,實地探訪了監測設備。
手工監測改自動監測採樣量大增
據了解,整個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由22個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6個氣象自動監測站、5個車流量自動監測站和1個噪聲監控中心組成。其中,22個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均分布在福州市建成區範圍內,包括白馬河公園、梅峰製藥廠、福州電業公司(五一路)、家天下小區(五四北)、軟體園、三木水岸君山小區、臺江區市容局、蓋山中學等地。整套系統實現了全天候、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自動監測,從開始建設到運行3年的成本超過400萬元。而福州市在實現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的自動監測後,又實現了聲環境自動監測,不僅在全省走在第一位,在全國也處於先進水平。
昨日記者看到,藍波灣小區和江濱東大道之間的草地上立著一根高逾4米的鐵桿,頂端像黑色的話筒,底座有一個半米多高的箱子。「這就是一個環境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最頂端是噪聲採樣傳感器,24小時不間斷採集數據,並實時匯總到噪聲監控中心。」黃田平說。環境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的選點有嚴格的標準,必須準確反映所屬功能區的噪聲水平。記者眼前的這個監測站就是嚴格按照距離人行道40米以內的國家標準設置的,高度則要求離地4米至6米。
「以前我們都是採用手工監測的方式來監測福州功能區噪聲水平,每三個月監測一次,雖然準確率過關了,但是採樣的量太小,又耗費了很多人力。」黃田平說,「現在改用自動監測以後,採樣量大增,得出的數據也更具有代表性。」
記者注意到,在不遠處的路燈杆上,靠近頂端的位置,有一個像電腦音箱一樣的設備,這個不起眼的設備就是車流量自動監測站。別看它個頭小,能耐卻不小,每20分鐘就記錄一組車流量數據,準確率高達95%以上,還能分辨出是大型車、中型車還是小型車。「這個設備採用的是雷達的原理,通過計算過往車輛的長度來區分車型。」黃田平說,「設備啟用以前,我們都是由工作人員在路邊人工計算車流量。」
離居住區稍遠的地方還設置了氣象自動監測站,主要記錄風雨對噪聲的影響。根據國家規定,下雨時的噪聲數據是無效的,而風速大於每秒5米時,噪聲監測的數據也無效。這些無效的時間會從噪聲採集的時段中扣除,從而留下最真實有效的噪聲數據。
多站點同步監測同步傳輸
「功能區環境噪聲反映的是整個區域的噪聲水平,和市民環保投訴中的噪聲汙染問題不一樣。」黃田平說,「市民反映的噪聲問題基本來自固定的噪聲源,需要監測人員對其實地監測,才能判斷是否超標。」
那麼,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對市民的生活會帶來哪些影響呢?據了解,環境噪聲自動監測與信息發布系統為環境管理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基礎數據。系統從噪聲採樣、車流量監控、氣象要素觀測、噪聲評價到可視化展示一體化,實現了多站點同步監測、同步傳輸,實時反映了不同功能區的噪聲時空分布特徵。藉助該系統,可以掌握城區噪聲環境變化情況和變化規律,為控制環境噪聲和改善聲環境質量打下堅實基礎,為城市聲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