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布局西部日地空間環境監測站點

2020-12-06 澎湃新聞

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布局西部日地空間環境監測站點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5-04 15:40

5月3日上午,蘭州大學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共建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蘭州站籤約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 蘭州大學官網 圖

科技日報蘭州5月3日電 「蘭州地區是北緯40度和東經110度交匯節點,是子午工程的重點監測區域,建立國家子午工程將使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從當前的地面和低層大氣觀測,向中高層大氣觀測擴展,將大氣科學研究延伸至空間科學。」3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蘭州大學舉行籤約儀式,雙方將共建子午工程二期,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工程預計將於2022年完成建設。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一期)沿東經120度子午線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並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度緯度線附近現有的15個監測臺站。

而二期將重點布局西部區域建設日地空間環境監測站點,在東經100度北緯40度建成橫跨國土兩橫兩縱的多種檢測設備、多站點的網絡監測系統,並且覆蓋青藏高原,形成我國上空貫穿整個日地空間的多參數空間環境基本監測能力。「這將大幅提升我們對空間環境的熱認知能力,也有利於我們的人才培育與建設一流學科群。」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佔亭表示。

(原題為《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大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子午工程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子午工程」二期布局西部區域
    中新社蘭州5月3日電 (記者 丁思)5月3日,蘭州大學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共建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蘭州站籤約,落戶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
  • 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開工建設
    (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稻城縣開工建設。該望遠鏡是子午工程二期「太陽-行星系探測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該子系統中唯一在150MHz-450MHz頻段內成像的觀測設備,具有高時間、高空間解析度的特點。望遠鏡預計於2021年前後建成並投入科學觀測,建成後,可實現對日冕物質拋射(CME)從生成到向近地空間傳播的全過程進行探測和跟蹤,對於提高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環境的預測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 子午工程:探秘人類生存發展的「第四環境」
    光柱的源頭,是子午工程設在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鎮大泥河村的觀測站點。  「只要天氣好,我們便開啟雷射雷達設備,對中高層大氣的風場、密度、溫度和成分進行探測。」子午工程雷射雷達副主任設計師王繼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全稱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的子午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科學家們為探秘「第四環境」布下的「地網」。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 7 部門所屬 12 家法人單位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子午工程項目法人,總體負責子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
  •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 空間天氣業務布局和地基監測設備建設
    地基監測設備建設分布圖    自2008年起,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學建設項目:「子午工程」民口服務平臺和中國氣象局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空間天氣地基監測設備的建設工作,從空間天氣業務「三帶六區」的業務布局出發,大力建設空間天氣地基監測系統,並與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搭載的空間天氣探測儀器一起,初步形成了利用自主數據全面觀測空間天氣狀況的天地基監測能力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磁力儀採購項目代理機構地址 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62號中關村資本大廈6層613B室 代理機構聯繫方式 周毅、韓偉、010-62108092、010-62108095 項目概況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2010年5月3日,世界氣象組織空間天氣計劃協調組正式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為兩個聯合主席單位中的一個。  2011年11月底,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籤訂了空間天氣合作協議;12月初,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合作成立了空間天氣航天應用聯合研究中心。這兩份合作協議的達成,標誌著中心向「局校合作」和「科學研究轉工程應用」領域邁出了嶄新的一步。
  • 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開建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 馬姝瑞 劉美子)12月24日,面向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的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建設。
  • 【中國青年報】極寒之地「逐日」記---中國科學院
    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4個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鍊」,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探訪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4個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鍊」,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江西省人民政府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規劃
    >布局原則與重點貫徹「統一部署、繼承發展、科學先進、信息共享」的原則,結合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在原有城市和地下水水源地部署基礎上,加強省內環鄱陽湖城市群、五大河河谷地帶等主要水文地質單元、主要城市和城鎮、主要礦集區和大中型礦山地下水開採與疏幹影響區監測,加強水質監測功能。
  • 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4個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鍊」,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蘭州植物園二期規劃出爐!7個主題園區「亮妝」
    在蘭州植物園二期規劃中,將建設溫室植物園、藥用植物園、珍稀植物園、兒童植物園、纖維植物園、旱生植物園、彩葉植物園7個主題園區,並將敦煌園改造為生態文明展示館,進一步完善蘭州植物園科研、科普功能。據介紹,為進一步完善蘭州植物園專類園植物調整與配置,豐富植物品種,美化公園環境,提升公園綠化景觀效果,植物園先後從北京、河北、江蘇、河南等地相繼引進薔薇科、忍冬科、槭樹科、木蘭科、紅豆杉科等23科44屬的新優園林植物,有紅豆杉、觀賞海棠、銀紅槭、挪威槭、黃玉蘭、北美鵝掌楸、楓香、英國冬青、火焰衛矛等優良品種共100個,同時,蘭州植物園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合作進行了國家珍稀瀕危植物俗稱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子午工程  20. 合肥穩態強磁場  21. 貴州FAST望遠鏡  22. 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在已經建成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合肥市擁有七個國家大科學裝置。  即將新增的16個國家大科學裝置  1.海底科學觀測網  落戶城市:上海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意義: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 魏奉思院士:逐夢「數字空間」
    先後建立中科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中科院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先後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構想、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等建議,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有行星際激波的傳播研究、空間天氣預報方法與模式研究、磁雲邊界層研究和行星際磁重聯問題的探索等。
  •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
    原標題: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   央視網消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一系列建設
  • 保護地震監測環境,人人有責
    為了保障地震觀測不受各種各類幹擾源的影響,2004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地震監測管理條例》中對相關要求做出了規定。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條例,國家標準GB/T 19531—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分4部分提出了測震、電磁觀測、地殼形變觀測和地下流體觀測的環境要求,具體規定了相關技術指標及其測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