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工程:探秘人類生存發展的「第四環境」

2020-12-03 求是網

  晴朗的夜空下,一黃一綠,兩束平行的光柱從地面直刺蒼穹。這不是燈光秀,而是科研人員在做觀測實驗。光柱的源頭,是子午工程設在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鎮大泥河村的觀測站點。

  「只要天氣好,我們便開啟雷射雷達設備,對中高層大氣的風場、密度、溫度和成分進行探測。」子午工程雷射雷達副主任設計師王繼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全稱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的子午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科學家們為探秘「第四環境」布下的「地網」。包括延慶站在內的多個觀測臺站,組成了子午工程的「耳目尖兵」。

  「耳聰目明」的地基監測網

  陸地、海洋、大氣層之外,受地球磁場影響的地球空間系統,被認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四環境」。太陽系宜居帶的三大行星中,只有地球具有磁場。

  上世紀50年代,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太空, 最初的發現之一就是地球大氣之外的地磁圈。在以億年計的宇宙時間尺度上,磁場對大氣演化起著主導作用,進而也是生命起源的一大要素。

  而從較短的時間尺度來看,比如從分鐘到天,地球磁場向地球傳遞來自太陽爆發性活動的能量,觸發災害性空間天氣現象,對航天系統、電力能源系統等產生嚴重影響。

  太陽上發生的擾動如何經過浩瀚的行星際空間傳播到地球空間,進而如何影響地球空間環境?「了解災害性空間天氣的脾氣,探索其背後的規律,是子午工程的主要科學目標。」子午工程項目總工程師王赤說。

  事實上,我國較早開始了對空間環境的地基監測,但過去的地基監測多是單個臺站進行孤立的監測,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觀測體系。2012年10月,子午工程正式建成運行,改變了這一局面。

  據介紹,沿著東經120°子午線附近至北向南,從漠河到海南,並延伸到南極中山站,在北緯30°緯度線附近由東向西,從上海至拉薩,子午工程利用15個監測臺站,構建起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大型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系統。

  子午工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驗收專家組給出的高度評價,令王赤記憶猶新。專家們認為,子午工程是目前國際上監測空間範圍最廣、地域跨度最大、監測空間環境物理參數最多、綜合性最強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

  綜合運用無線電、地磁、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子午工程可以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30公裡以上直到幾百公裡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參數。

  對空間天氣擾動形成新認識

  運行以來,子午工程積攢了不少數據家底。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底,子午工程已獲取64種空間環境參數,超過1500萬個數據文件,近5TB的監測數據。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們利用子午工程獲取的大量數據,在我國上空空間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地球空間各個圈層之間的耦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認識。

  「藉助子午工程,我們第一次觀測到我國上空空間環境對太陽風暴的大範圍響應和傳播過程,首次發現空間天氣事件從低緯向高緯傳播的新現象。」王赤表示。

  如果只有單一的觀測站點,只能了解局部的情況,難以認識空間天氣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傳播過程。而依靠部署在一縱一橫兩個維度的多個站點,子午工程可以一覽空間天氣事件在站點鏈上傳播和演化的全貌。

  事實上,「第四環境」並非孤立存在的。地磁圈和地球表面巖石圈、水圈,以及地球大氣層、電離層一直在相互發生耦合作用。各個圈層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也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

  地殼板塊劇烈運動產生的擾動,可以沿著磁場向上通過大氣層傳到電離層,形成整體波動現象。「比如,日本發生了一次大的地震,地震波如何傳播到電離層,電離層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電離層的反應又是如何反饋到磁層的?」王赤介紹,利用多學科交叉的探測手段,在認識不同圈層耦合的關鍵環節和物理過程方面,子午工程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此外,子午工程還大幅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地位與影響力。2012年8月發布的《美國太陽與空間物理十年發展戰略規劃》中將以子午工程為基礎的國際子午圈計劃列為重要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為航天活動保駕護航

  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的同時,子午工程還為我國航天活動如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的發射,以及交會對接等任務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支撐服務。

  和地球天氣一樣,空間環境也常常會出現一些突發的、災害性的空間天氣變化,有時會使衛星運行、通信、導航和電力系統遭到破壞。

  以航天系統為例,一旦發生災害性空間天氣,會導致數天內恆星定位系統無法工作,影響姿態控制;太空飛行器表面充放電事件頻發,引起控制信號紊亂;太陽能電池嚴重退化甚至毀損等。

  因此,及時準確的空間天氣預報,對航天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介紹,基於子午工程等重大設施,研究團隊圍繞空間天氣物理過程、預報模式等取得了一批原創性成果,初步構建了我國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模式,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及時、高效的空間天氣預報服務。

  天宮二號發射前,中科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天宮二號發射窗口安全期預報,對太陽黑子數、質子事件等進行了長期預報。在天宮二號發射至神舟十一號飛船順利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進行空間環境監測,每天提供3次預報產品。針對交會對接任務高精度的軌道預測需求,提供空間環境參數預報產品。

  「提供高精度、高時變的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國際空間環境服務機構的16個區域預警中心裡,我們的綜合預報能力位居前列。」王赤說。

  建成運行6年多來,子午工程圍繞科學目標和支撐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令王赤感到欣慰。今年2月,子午工程二期項目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目前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工作。

相關焦點

  • 「子午工程」二期布局西部區域
    中新社蘭州5月3日電 (記者 丁思)5月3日,蘭州大學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共建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蘭州站籤約,落戶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
  • 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布局西部日地空間環境監測站點
    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布局西部日地空間環境監測站點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5-04 15:40
  • 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開工建設
    (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稻城縣開工建設。  2019年7月,子午工程二期在北京懷柔科學城正式啟動建設,在一期15個觀測臺站的基礎上,新增16個觀測臺站,主要沿東經120度子午線的布局,進一步拓展覆蓋全國範圍的空間環境監測網,進而實現從太陽表面到地球大氣的全鏈條監測,並將首次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圈層、立體、多要素綜合探測,提高我國在日地關係這一重大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研究能力。
  • 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原標題: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人類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自然災害共存,人類是在戰天鬥地中不斷發展的。
  • 苔蘚生存環境探秘,原來苔蘚真的很耐旱
    但是,苔蘚對微環境的空氣溼度要求還是很高的。因為,在這次乾旱環境中,以往房前屋後常見的苔蘚,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僅在邊邊角角可以找到已經乾枯發暗地幹蘚。而地膜覆蓋下的苔蘚,還能頑強生長。究其原因,肯定是地膜覆蓋下的微環境中,空氣溼度相對較大。可惜我沒帶溼度計,沒法測量地膜下實際空氣溼度。上述苔蘚生境的探秘,為我下一步造景提供了思路。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磁力儀採購項目代理機構地址 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62號中關村資本大廈6層613B室 代理機構聯繫方式 周毅、韓偉、010-62108092、010-62108095 項目概況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前言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 太陽的等離子體流—太陽風造就了地球磁場,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五十年前,當我們走進太空之後,我們才確認了太陽風的存在。太陽可以使地球產生活力的三大因素—引力、陽光和太陽風中,我們對太陽風於地球影響的認識才剛剛開始。
  • 河北啟動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
    ——泥河灣人類起源、地質及環境背景研究」項目在河北陽原縣正式啟動。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泥河灣研究中心主任謝飛介紹,這個項目為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的基礎研究課題,主要從古人類文化遺址、遺物分析、研究人類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過程。項目具體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擔,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合作研究。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目錄§7 其它行星上的閃電 §8 閃電成因總結本章重點概要第四章 地磁場的翻轉疑問§1 地球磁場的翻轉由來 §2 大洋底的感應剩磁磁場的形成原因及實驗方法 §5 「離子作用導電磁場」 理論對行星磁場的探討 §6 「離子作用導電磁場」 理論對太陽黑子的探索 §7 「離子作用導電磁場」 理論對地球磁場的討論本章重點概要 第九章 人類和地球磁場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 7 部門所屬 12 家法人單位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子午工程項目法人,總體負責子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
  • 淺談工程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
    二、建設工程項目對環境的影響  為了消除和減少建設工程對環境因素的影響,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ISO14000系列標準,通過有效的、系統的管理手段來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讓人類社會和經濟增長沿著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前進。
  • 中國這一超級工程,直接繞了地球一圈?美專家讚嘆:不可思議
    我國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很多技術的缺乏,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再加上技術的封鎖,導致發展之路十分艱難。特別是中國的航空領域,我們缺乏很多核心技術,跟歐美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不過好在中國人擁有智慧的頭腦,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我們在一些領域技術方面都實現彎道超車。
  • 人類生命生存與發展的可持久戰略
    當今社會,無論在中國或者在國際社會,有一個名詞叫做人類生命共同體,意義非常深遠切合當今社會實踐,但是我覺得這句話還不夠,要把人類生命共同體和人類生命生存與發展的可持久戰略規劃結合在一起,從當今世界情況的變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問題聯繫起來。
  • 地球發出哀嚎聲音,人類生存環境岌岌可危
    在小學課本中經常會講到要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沒有它我們無從談起,我們都知道地球70%都是水,所以又稱作「水球」。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一方面工業化企業發展,早期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在廢水、廢氣排放嚴重超標,大自然無法吐故納新,造成環境汙染嚴重,典型的武威「沙漠排汙」事情,相比看過照片的人都會歷歷在目,它就像人的身體長了一個火癤子,會損害到你的免疫力系統。
  • 鯨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員感到擔憂,未來人類或看不到鯨魚
    鯨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員感到擔憂,未來人類或看不到鯨魚前段時間,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南海地區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了該研究團隊在南海地區的科考結果以及對鯨類動物生存情況的分析,最後還提出了改善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方法。那麼南海地區的鯨魚們如今情況如何?為什麼它們的種群數量會不斷減少?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人類的物質財富從此第一次真正的極大地豐富。蒸氣輪船和蒸汽火車第一次真正地把全世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人類第一次迎來了真正的全球化。(原子彈爆炸)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
  •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四座城市,北京第四
    人類發展指數是按照一定方法計算「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而得出的,可能很多人覺得它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數字,其實不然,人類發展指數對於國家的發展及其戰略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在最新的報告顯示中,我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香港、澳門、北京。
  • 基因工程真的可以幫助人類趨利避害,緩解生存危機嗎?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1997年,克隆的多利羊誕生;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得到了完整的測序結果。在生命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結果,使得今天的生命科學迅猛發展。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 專業解讀——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專業怎麼樣?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正在實施的重大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麗中國需要一大批學術精湛、水平高超的專門人才。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高山區將成為更好的生物棲息地,為低地生物開闢新的生存環境,同時將導致高山區人口減少。對於適應了冷水環境的生物物種而言,山地冰凍圈退縮將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對於沒有基因可塑性或行為改變能力的物種,冰凍圈變化將繼續對特有的原生物種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需採取適當的保護和適應措施維持物種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