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2020-12-05 央視網

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原標題: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人類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自然災害共存,人類是在戰天鬥地中不斷發展的。7月28日,習近平到唐山考察時指出:「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不斷從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調研考察。這是習近平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活動室欣賞截癱傷員表演的二胡伴唱《唱支山歌給黨聽》。

  一、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則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類必須認真面對並妥善處理好這個關係,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要認清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性。自然災害是由自然因素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社會功能和生態環境等損害的事件和現象。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 、颱風 、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2015年全球共發生353起災害事件,有26000多人在災害中喪生,其中自然災害198起。2015年全部災害(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為920億美元,約有800億美元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特別是尼泊爾地震是當年全球最為嚴重的災難,地震導致近9000人喪生,是當年死亡人數最多的單次災難。其中包括印度、中國和孟加拉國以及尼泊爾地震造成的總損失估計達到60億美元。自然災害的影響面十分廣泛。它不僅造成人員傷亡,社會和經濟財產損失,重大災害還能造成資源和環境破壞,增加財政支出,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工農業生產和商業秩序。迫使國家將長期需要變為短期需要,把本可以用於發展經濟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用於災害救助、抗災和災後的恢復。自然災害不僅延誤發展規划進程和減緩經濟發展速度,也對投資環境帶來消極作用,導致就業人數減少和市場需求降低,以致影響政局的穩定。因此,人類有必要認清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主動而為,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

  人要與自然頑強抗爭。作為自然界演化過程的一部分,要完全防止致災事件的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人類可以在不斷認識自然災害特徵的基礎上,對災害做出反應,抗禦災害或調整自身行為去適應災害、與災害共處,從而把可能造成的傷亡或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中華民族自古就具有與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抗爭的精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沒有其他三個古國那樣天然優良的自然條件,數千年以來,黃河以「害河」著稱於世,有歷史記載以來,平均每三年就有兩年成災,然而災害非但沒有摧毀我們祖先堅強的意志,中華民族卻在與黃河之「害」的抗爭中發展壯大起來。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光輝詩篇,「大禹治水」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瓠子堵口」亦是人類古代史上的壯舉。中國曆朝歷代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遺蹟至今在神州大地上仍歷歷可尋,都江堰、賈魯河……無不在向中華民族的子孫敘說著先輩們面對災難時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新中國成立後,與自然災害的抗爭從未停止。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 1976年7月28日我國唐山大地震就造成了24萬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死亡人數近七萬。面對災情,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舉國之力」,統一調度,統一指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與自然災害的頑強抗爭中書寫了無數的壯麗篇章,創造了抗震救災史上的一個個奇蹟,顯示了黨和人民的偉大力量,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人要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自然的整體中,人與自然都各自處在相應的位置,並發揮著相應的有限的作用。誰都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這樣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才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複雜的相互聯繫。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給整個自然界帶來的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進一步的發展。把人和自然截然對立起來,毫無節制地掠取、支配自然的行為不但破壞了自然,而且直接導致自然界以自然災害的形式向人類「報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習近平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災害的發生潛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要將減災與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行為相聯結,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降低人類自身及社會經濟財產對災害的脆弱性,實現減災效益最大化。習近平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圖為: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調研考察。這是習近平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向唐山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

  二、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在中國,自然災害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刻。歷史上,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直接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還極大地影響了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等方面。治理洪水曾促成了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而對於災荒救助的失效也幾經成為一些王朝覆亡的重要誘因。防災減災救災屬於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是公共安全體系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必須正確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習近平指出:「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護航。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能力之一。防災減災救災可以減少人類非正常死亡、傷殘以及各種地方病、汙染病人群數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減輕社會負擔,提高人口素質,增加社會財富;防災減災救災可以減少財產損失,增加財富積累,保障人民生活,促進農業、工業以及其他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使人民擺脫貧困,增加社會產值;防災減災救災可以保護和發展交通、通訊以及水利、能源、城市等設施,提高當代人民生活水平,為後世創造更加充分的發展基礎;防災減災救災可以削弱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使人民安居樂業,安心發展生產,提高生產能力。防災減災救災有助於生態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的破壞性導致水資源匾乏、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鹽鹼化、水土流失、森林銳減等問題的出現。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再生能力和生態環境修復能力有限,在遭到破壞後往往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甚至不能恢復,這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防災減災救災在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價值遠大於其經濟價值,據聯合國在非洲的一項實驗表明,一英畝的森林用於生產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3400美元,而其生態價值的計算結果是4600美元,其生態價值是生產價值的1. 13倍。我們應該加強減災工程與非減災工程方面的投入,減少自然災害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並且注重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使其恢復平衡,從而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和生態環境保障。從防災減災救災的治理績效來看,中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在不斷強化、不斷提高,突出表現為不斷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與「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歷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因災死亡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減少86.7%、22.6%、75.6%、38.8%、13.2%。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堅實保障。防災減災救災,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作後盾,難以取得滿意的成效。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有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能力。重大防災減災工程的建設,城市與農村的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的提高,醫療救護、災後防疫、科學檢測、科學預警等方面的健全都需要經濟方面的支持。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律法規、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

  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實行全面、綜合、科學的防災減災救災戰略。防災減災戰略是指人類社會為了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增強自身抗災能力而建立的預防和救助的體系。第一,要通過宣傳教育,普及保護自然和防災減災的觀念和知識。防災減災救災是一項社會性的行動,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眾的支持和參與。貫徹防災減災戰略首先要紮根於人的內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的統一觀念,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經濟與環境都是統一的整體,喚起人們對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和防災減災的使命感,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根植與人們心中。在公眾間推廣防災減災理念,普及災害知識和基本救助技能,增強人們的防災抗災意識和能力,在面對災害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和傷害。第二,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科學防災減災救災水平。要有科學發展上的遠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自然現象進行監控,發現自然規律,提高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能力。面對重大的戰略,尤其是面對有環境問題爭議的項目時,應該及時主動地與科技部門溝通,以期獲得科學結論,作出科學決策,減少人為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生態災害的發生,為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營造健康的發展環境。第三,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進行工業生產時要加大科技含量,走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益、高產出的道路,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扶持環保產業。同時,推崇綠色生活方式,利用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崇尚環保、節能、健康的生活,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注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汙染。第四,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是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系統治理的理念,即政府主導下多方共同參與的治理框架。要堅持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救災工作原則,落實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救災準備、應急救助、災後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自然災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儲備、調運、接收、發放、回收相銜接的救災物資應急調度體系,健全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基本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堅持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並重,推進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結合,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分工合作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形成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習近平指出:「要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防災減災救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自然災難既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又是對民族精神的洗禮、對民族力量的凝聚。只要我們戮力同心,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就能將自然災害對人類的損害降到最低。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相關焦點

  •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有哪些與防震減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對於如何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強化裝備技術支撐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小編從中選取了幾個角度,讓我們一起體會在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中,防震減災工作應該如何開展。一項緊迫任務,長期任務習近平強調,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
  • 習近平時間丨和平是人類的永恆期望
    習近平時間丨和平是人類的永恆期望 2019年以來,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闡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念和決心。今天的《習近平時間》,我們一起來重溫。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正是由於具有鮮明特性和獨特價值,中華文明才能夠並善於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交流互鑑中不斷提高、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從而不斷續寫自己新的歷史輝煌。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萬物進化史之適者生存
    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弱者是被淘汰的一類,強者才是生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的認知早在幾億年前便產生了偏差,只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至今。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
  • 2020年"全國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場活動",院士報告會淺析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為大家帶來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的主題報告。劉嘉麒院士長期從事地質、環境研究,對中國廣大地區,和南極、北極等地區進行過廣泛深入的科學考察,參與了振興東北、開發新疆、浙江沿海綜合發展和淮河流域環境的戰略研究,在火山地質、環境地質及古氣候、玄武巖纖維
  •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農產品展臺,習近平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2018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走進「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長勢。他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話題。由於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激烈,極端天氣也更加頻繁,從「利奇馬」超強颱風到亞馬遜大火,從暴雨頻發到洪災肆虐,氣候變化已經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 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一共有哪些
    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經常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那麼,大家對自然災害是不是了解呢?比如,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們一起看看吧。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人類儘管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尤其是地震造成的道路裂縫,洪災衝垮道路,直接將人類修築的道路破壞。房屋建築是人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自然災害可以輕鬆地將其毀於一旦。自然災害有時候多重並發,一種災害的發生還會帶著其他次生災害產生,比如瘟疫。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專門)思想和學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最高成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是當代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東方智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指出,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習近平就此提出4點建議:  一是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
  • 習近平同沙特國王通電話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9日晚同沙特國王薩勒曼通電話。習近平強調,中沙建交30年來,兩國關係得到長足發展,各領域務實合作穩步推進。當前,中沙關係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成熟期,並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 習近平的2020·八月:謀劃「新發展階段」
    8月,習近平主席通過致信函、通電話等方式繼續開展「雲外交」。  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唯有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才是戰勝疫情的人間正道。  「中國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願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率先惠及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同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通電話時,習近平強調,中方願同摩方積極推進疫苗研發和生產合作。
  • 世界地球日|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同生存,共成長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這一科學論斷有了更為深切直觀的認識和體會。2020年4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今天的中國,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集中起來,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P512)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由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世界格局的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決定的,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規律、時代邏輯和現實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
  • 我們同在一條船上:習近平APEC演講以「同舟共濟」籲共創未來
    中新社莫爾茲比港11月17日電 題:我們同在一條船上:習近平APEC演講以「同舟共濟」籲共創未來  中新社記者郭金超  「在當今世界經濟風起雲湧、風險挑戰凸顯的形勢下,我們同在一條船上,一起謀劃發展合作,具有特別的意義。」
  • 嶄新偉大的思想理論體系——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和綠色發展之路理論,是對作為人類歷史基本前提或者說人類生存發展基礎的人類改造自然對象性活動所有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當前和未來人類必須遵循的在以自然為對象的實踐中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絕對真理和客觀規律。
  • 習近平講故事: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
    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製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