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景區有蛇出沒 是野生還是放生?
青秀山景區內植被茂盛,綠樹成陰
專家提醒 夏季為蛇類活躍期 戶外活動需提防
廣西蛇類研究會副會長林可幹表示,蛇愛蔭涼的樹底、草地、叢林等偏僻處,從了解到的情況來分析,青秀山上的蛇應該為野生的。「照片上的是紅脖遊蛇,有毒,但一般不主動咬人,抓它才咬。」林可幹和同事看了黃先生所攝的蛇照片,經過仔細辨認,作出了以上判斷。
林可幹表示,每年的清明節後一直到11月以前,是蛇類最為活躍的季節。其中清明過後,蛇冬眠甦醒急於覓食,以及中秋節後,蛇要為冬眠準備過冬的食物,因此這兩個時間點是蛇類出動最為頻繁的時期,人們在野外被咬傷的概率也會明顯多於其他季節。
不過,咬傷的案例並不多。林可幹是蛇類研究方面的權威,他說,兩廣因為氣候以及地理環境,境內蛇種類繁多,以往每年被蛇咬傷的患者不少,不過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改變,蛇越來越少;加上市民對自身的保護意識加強,被蛇咬傷的病例也急劇下降。兩廣地區,主要的毒蛇有十種,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五步蛇、蝰蛇、蝮蛇、竹葉青、海蛇以及烙鐵頭;無毒蛇代表主要是水蛇。銀環蛇因不聲不響,被咬傷的案例中,不少患者就是被它所咬。
林可幹提醒市民,蛇類鍾愛陰涼處,市民平時路過叢林或草地時,尤其是走夜路,儘量避開這些地方,若非走不可,則需「打草驚蛇」,確保人身安全。
被毒蛇咬傷後怎麼辦?
「萬一被蛇咬到了,千萬不要驚慌。」林可幹說,被毒蛇咬傷後,要保持鎮靜,千萬不要驚慌和做劇烈運動,以免因心臟跳動加速,導致血液流動加快,加速毒液吸收和擴散。在不能確定蛇是否有毒的情況下,要設法記下蛇的樣子,比如蛇頭形狀、斑紋特徵等。如果將蛇打死了,最好能將蛇一起帶到醫院,以便醫生判斷是何種蛇毒,有針對性地採用特效抗蛇毒血清,治療效果會更好。
為了及時脫險,患者被咬傷後,也要先自救。比如用力擠壓傷口,將血擠出來,如果口腔沒有潰瘍的話,也可以用口將傷口處的血吸出來,減少毒液流入體內。然後用止血帶或有彈性的繩子結紮傷口的近心端。如傷在足背,則在踝關節上端和膝關節下端結紮;如傷在手背,則在腕關節上端和肘關節下端結紮。需要注意的是,捆傷口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每捆1小時要鬆開繩子2至3分鐘,以免肢體因長時間缺血壞死。
被毒蛇咬傷後12小時內是搶救和治療的「黃金期」,因此現場處理完傷口後,要儘快將傷者送至有條件的醫院搶救,千萬不要偏聽偏信各種民間治療蛇傷的「土方法」,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新聞延伸
關於放生
針對市民關於人為放生毒蛇的質疑,專家強調,放生本是善行,但不提倡隨意放生。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野生動物放生有明確的處罰責任。其中第三十八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幹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廣西祥泰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國權表示,市民若因放生行為侵犯他人權益,尤其是放生毒蛇這樣的行為,一旦導致他人被咬傷或更嚴重後果,輕則需民事賠償,重則還需承擔刑事責任。 ■記者 周志英 文/圖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