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紀亮是一位「老北京」,他從小生活在白塔寺一帶。同很多「老北京」一樣,今年76歲的他,給報紙寫過很多回憶文章,向讀者描述他少年時期看到的北京城。同很多「老北京」不一樣的,他還堅持著自己少年的愛好:愛動手,愛組裝電器。正是少年時期的這個愛好,讓他從一個無線電愛好者,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參與製造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實踐一號」以及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的研製工作。如今在他家裡,還保留著自己組裝的一些電器,它們訴說著一段段不一樣的過往。
▍1984年榮獲航天部五院的嘉獎
因組裝收音機改變命運
1958年,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汪紀亮,有一天到景山公園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休息的時候,他看到北京少年宮無線電小組正在招生,他去住在景山附近的姑姑家,借了支筆,畫了一張電子管收音機的電路圖,沒幾天他就接到通知,他被無線電小組錄取了。
在那個時候,一般家庭能有收音機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會畫電路圖,小小少年為何有這般本事?這源於汪紀亮的「家學」。
1939年,他父親和叔叔開了一家新華電料行,專修日本的電子管收音機,也就是「話匣子」。他母親也是做揚聲器的,汪紀亮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無線電有著濃厚的興趣。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們家也成為西四區手工業合作社第五門市部,而生產車間就在他們家樓上。那個時候,十來歲的汪紀亮就能組裝「超外差式五管中短波收音機」,「1949年那會,大家使用的還都是礦石收音機」,礦石收音機是最簡單的無線電接收裝置。
1958年,為了給國慶獻禮,他父親和叔叔研製出一臺單管電子管收音機,此後還生產了一百多臺。當時《北京日報》還報導了這個消息。
在少年宮的無線電小組,汪紀亮學得得心應手。1962年,在北京六中讀書的汪紀亮,自製了一臺「六管半導體收音機」。在當時,一些超小型的元件,比如調譜器、變壓器、揚聲器以及印刷電路甚至收音機外殼,都是他自己動手製作的。這臺自製的收音機,參加了當年北京市電子學會主辦的「北京市半導體收音機製作展覽」,並獲得了三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收音機背後,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1960年,汪紀亮進入北京六中學習,他的班主任是教俄語的老師,汪紀亮是俄語課代表。那時中蘇友好,學校鼓勵中國的學生們與蘇聯學生通信交友,汪紀亮在老師的幫助下,與莫斯科一位叫安娜的女學生建立了聯繫,兩人通過俄文寫信,聊得非常投機,一直通信達七年之久。儘管其中有過曲折和不幸,汪紀亮一家與安娜家人的友誼延續至今。
在北京六中讀書時,汪紀亮常去王府井外文書店的期刊門市部,每月他都會買俄文的無線電雜誌。他的理論知識在飛速增長。他了解到,蘇聯收音機的重要元件——三極體已經更新換代,而國內用的還是蘇聯停產的三極體,即便如此,這樣的三極體在北京的百貨大樓,一件還要賣36元,「這相當於一個一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還是學生的汪紀亮自然無力購買,他決定自己動手攢。於是,他給安娜寫信,畫了圖紙,讓她幫忙買一些蘇聯最新的三極體。一個月後,安娜給他寄回了這些元件,「寄東西的包裹條我還留著呢!」這些三極體每件折合人民幣才七毛五。有了關鍵元件,汪紀亮沒多久便攢出一臺收音機。後來,他改進了設計,利用這些元件,製作了一臺更為先進的收音機,就是那臺參加「北京市半導體收音機製作展覽」的收音機。那時,安娜正好給他寄來了一枚列寧格勒的紀念章,汪紀亮就把這枚勳章粘在收音機外殼上,並把收音機命名為「列寧格勒」牌。
沒想到的是,這臺收音機,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個展覽之後,還是中學生的汪紀亮,在科技圈小有名氣,甚至有人找他幫忙攢收音機。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中科院科學儀器廠的領導田巨生(後任航天部五院副院長、國家專利局局長等職),看到了汪紀亮攢的收音機,對機器讚不絕口,覺得這個小夥子適合做無線電專業工業,就託人問他願不願意到中科院去。汪紀亮也非常樂意,於是高中沒上完,他就成為了中科院的一名員工。
▍1964年汪紀亮組裝的收音機,收音機前為安娜寄過來的三極體。
衛星發射成功 騎車慶祝捏斷車閘
汪紀亮當時去的是中科院科學儀器廠。這個儀器廠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幫助籌建的,主要是仿製蘇聯的科學儀器設備,後來這些設備也成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和生產的基礎。
在當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製並非一帆風順。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當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慶典。1958年,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於是當年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為副組長的581領導小組,並命名為「581工程」,中國科學院將研製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重點任務。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581工程」延期。1964年底,趙九章認為研製衛星的時機成熟,於是向周總理寫信,再次提出研製人造衛星的構想。1968年2月29日,國防科委第五空間技術研究院(俗稱「新五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首任院長,孫家棟負責衛星的總體設計,衛星研製任務啟動後,「651工程」(周總理批示趙九章建議書的時間為1965年1月)正式拉開帷幕,中國人造衛星研製終於走向正軌。
在中科院,汪紀亮接觸到了很多前沿的科技知識,而他在無線電方面的專長也發揮了作用。
當時,五院分配給他們所在的技術室,下達了一個任務:試製衛星的高低頻電纜。室裡有人最初對製作衛星電纜有些看法,認為電纜科技含量低。針對這一情況,大家召開了小組會。在會上,汪紀亮為大家做了一個比喻,衛星裡的電纜就如同人體的血管,血液在血管裡循環,而各種儀器設備之間的信號傳輸、衛星天線短波信號的發射,甚至供給衛星電源的各種電壓,也必須由電纜來連接,這樣才能保證衛星各種儀器設備信號正常工作。最終,大家通過了製作高低頻電纜的方案。汪紀亮不無自豪地說,「『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東方紅》樂曲,就是通過高頻電纜傳輸給衛星的超短波天線,然後發射出去,傳播到全世界的。」
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甘肅酒泉東風發射場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資料圖 新華社
50年過去了,回憶起「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那天,汪紀亮仍然無比激動:「我住在白塔寺宮門口,發射成功那天,單位通知回中關村參加慶祝活動。我剛買了一輛新的飛鴿漲閘自行車,我一路騎得飛快,騎到甘家口一帶時,因為上街慶祝的人太多,自行車閘都捏斷了。」
汪紀亮說,「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採用的是電池壽命有限的銀鋅蓄電池,當初設計的工作壽命只有20天,但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才完全停止發射信號,並與地面失去聯繫,但是衛星的軌道壽命並沒有結束,它還在軌道上飛行至今。2019年7月,「東方紅一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距離地球約400千米的軌道不期而遇。
「東方紅一號」研製成功後,汪紀亮又參加了中國第二顆實驗衛星「實踐一號」以及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705-1任務)的研製工作。1973年10月,他接到組裝焊接該衛星尖兵一號「紅外地平儀」的工作。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他要乘坐飛機到上海的「中國科學院矽酸鹽研究所」做輻照實驗。為了完成這次任務,汪紀亮無怨無悔,將訂好的婚期往後推遲。因為他的突出表現,他受到領導在全廠大會上的表揚。1984年,汪紀亮因為突出的貢獻獲得航天部五院頒發的嘉獎證書。
▍汪紀亮手繪「尖兵一號」衛星中間線路部分控制系統印刷電路板原稿
組裝電視機 觀看國慶十五周年閱兵
在日常生活中,汪紀亮也將擅長「組裝」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1964年,依靠自己的「組裝」才能,他早早就實現了電視機夢:他參照蘇聯無線電雜誌上曙光牌電視機的圖紙,買來顯像管和電子管,根據圖紙自己製作其他主要零部件,甚至製作各種變壓器,組裝成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臺14吋電子管黑白電視機。
在那時能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當年十一正是國慶十五周年,國慶節當天,北京電視臺要轉播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式和遊行實況,因為有電視機,左鄰右舍很早就來到他家看轉播,當時因為一個環節沒有調好,電視機只能收到圖像卻沒有聲音。這時,他想到,廣播和電視臺應該是同步轉播的,於是,他靈機一動,把自己組裝的半導體收音機打開當做伴音,果然,圖像和聲音都有了,大家一起開心地觀看國慶盛典。
1969年7月1日,王府井東安市場重張營業。他在「三洋信託商店」二樓,買了一隻新的日本松下的12吋黑白顯像管,當時國內幾乎沒有這款顯像管的資料。經過一番努力,他在中科院圖書館的一本雜誌上,找到了它的電路圖。汪紀亮再次發揮自己的組裝技能,製作了各種零配件,還製作了精美的電視機外殼,就這樣,一臺12吋黑白電晶體和電子管混合的電視機誕生了。
▍1970年汪紀亮組裝的12吋黑白電視機,如今還能使用。
如今,儘管家裡已經用上了大尺寸的高畫質電視,但這臺自己組裝的12吋黑白電視機,仍然被汪紀亮視為珍寶,時不時拿出來「保養」一下。當記者前去他家採訪時,他再一次把電視搬了出來,將近半個世紀過去,電視機不僅外殼乾淨如新,還能收看到電視畫面。他輕輕撫摸著外殼說:「這臺電視機對我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