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快推動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落實落地,全力打造更高質量的綠色蔬菜產業,11月19日,全省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在南通市如東縣召開,交流和分享產業前沿信息和有益經驗。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頂住疫情汛情「兩個考驗」,全省綠色蔬菜產業實現逆勢增長,呈現蔬菜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綠色高效技術加快推廣、農機農藝融合加快突破、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的特點。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蔬菜面積、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和1.5%,其中新認定綠色蔬菜基地298個,綠色蔬菜播種面積達701萬畝、產值606億元。
做優做精 培強特色優勢產品
記者在如東綠色蔬菜產業現場發現,當地蔬菜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發展令人欣喜。「這個西蘭花品種形狀真漂亮,球形緊實、蕾粒均勻。」前來觀摩的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圍著如東百姓家庭農場生產的西蘭花嘖嘖稱奇。「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西蘭花高端新品種——『西蘭豹』,不僅產量高,由於外形出眾,採購商也願意出高價收購。」「西蘭豹」第四代培育人幹方義介紹說,今年春季,他們在農場試種了400多畝,平均畝產達到1500公斤以上,相比常規種植品種增產了30%以上,深受廣大農戶喜愛。今年秋季,「西蘭豹」品種在全鎮種植面積擴大至2000多畝,明年計劃將推廣20000畝次。
走特色發展之路,作為全國「大蒜之鄉」的邳州也有著成功的經驗。近年來,當地將「一頭蒜」轉型成「一頭蒜的保健」,2020年,以「邳州白蒜」為主產區的「江蘇中晚熟大蒜產業集群」建設項目被納入全國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邳州市農業農村局副主任科員王光飛介紹道,他們依託省農科院、徐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引導品種更新換代,確保全市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邳蒜1號」等一批優新品種得到規模化推廣。
針對常規大宗產品、同質化產品產能相對過剩、供大於求、菜價低迷的問題,「各地要進一步挖掘地方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一批特色優勢產品,實行差異化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提出,已具有一定產業特色的地區,要進一步聚焦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把特色轉化為價值、鍛造成優勢、培育出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打造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蔬菜特色產業集群。還沒有形成鮮明產業特色的地區,要通過挖掘鄉土品種、引進新優品種、篩選適宜品種等措施,確立本地綠色蔬菜產業的主導產品,爭取用幾年時間逐步發展形成 「1+N」蔬菜產品結構,提升特色產業鮮明度。城市近郊圍繞保供需求,重點抓好葉菜類生產,走精品化路線,在中高端消費市場打造有口皆碑的特色品牌。
延伸鏈條 強化產業融合發展
11月19日一大早,南通匯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筐筐西蘭花裝上物流車,運往深圳、南昌等各大城市的大型批發市場。「我們採用『公司+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4000多畝,種植與收購的西蘭花銷售量10000多噸。」匯泰生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配套了2座保鮮庫,同時還為東海(南通)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西蘭花、菠菜等加工半成品,年加工2200噸,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
「近年來,我們注重加工增值、品牌打造、市場開拓,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通供應鏈,著力健全全產業鏈開發體系。」如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長青說,當地先後創辦東海(南通)冷凍食品等8家綠色蔬菜加工出口企業,產品涵蓋冷凍、醃漬、凍乾等類型。通過培育蔬菜產品營銷公司、蔬菜銷售新型主體與經紀人,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促進產業鏈加粗變長上,邳州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以上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5個,先後研發生產了黑蒜、蒜粉、大蒜素、大蒜多糖等40多個系列品種,推動大蒜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進一步拓寬了大蒜消費領域。
「培育綠色蔬菜產業,必須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根本途徑,把加工、流通、休閒觀光作為產業融合的重點,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唐明珍表示,各地要聚焦蔬菜產地「最先一公裡」,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企建設產地田頭預冷、分揀包裝、冷藏保鮮等初加工設施,探索倉儲保鮮社會化服務模式,努力降低蔬菜田頭和流通過程損耗。借鑑蘇州、常州「小菜園」建設經驗,推動綠色蔬菜產業與美麗田園鄉村相結合,開發觀景、嘗鮮、體驗、度假等鄉村休閒遊產品,挖掘綠色蔬菜產業文旅、休閒觀光等多種功能。
穩產保供 打好產業政策「組合拳」
今年在疫情汛情疊加影響下,蔬菜生產供應有著不小的壓力,尤其是疫情初期,生產不足、採收不上、運輸不出矛盾較為突出,對農民增收和市民消費造成較重影響。為了確保「菜籃子」穩產保供,全省各地加強財政、金融、保險、擔保等政策扶持,集聚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綠色蔬菜產業發展。
「為支持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近年來,蘇州市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好產業政策『組合拳』,構建了『設施蔬菜基地+蔬菜標準園+高標準蔬菜基地+美麗菜園』為主體的綠色蔬菜產業陣地全域推進模式,打造了『規模菜田補貼+綠葉菜核心基地+新型流通體系+品牌建設』為核心的穩產保供新模式。」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純說,當地在全省率先實施規模菜田補貼政策,累計享受補貼主體1829戶,補貼面積5.36萬畝,補貼金額2587.22萬元,不僅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種菜積極性,還實現了蔬菜種植面積的穩定和增長。
既考慮疫情期間蔬菜穩定供應,又兼顧蔬菜產業長遠發展,除了蘇州,全省很多地方也紛紛出臺新政策。比如,泗陽縣率先開展農業設施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為擴大農村抵押擔保物範圍,破解「貸款難、擔保難」問題開闢了新路。豐縣啟動大蒜、洋蔥、牛蒡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幫助農戶應對市場行情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響水縣推廣土地「一次流轉、二次認包」流轉模式,強化政府對基礎設施配套的投入,解決土地碎片化、規模經營難的問題。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夢笛 通訊員 陳甜甜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