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佛山市粵海信通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海信」)內,兩個大型車間正在組裝、調試設備。不久後,數千套龍伯透鏡天線產品將從這裡下線,助力中國移動5G網絡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因為防疫需要,視頻直播、遠程會診、遠程辦公等5G應用方興未艾,體現出越來越大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乘著5G提速建設的東風,粵海信所在的電子信息行業迎來重大發展利好。
該公司拳頭產品龍伯透鏡天線的技術含金量,持續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強勁新動力。同時,粵海信還加碼推動企業內部精益管理,推動產品生產效率、效益雙提升。據預估,該公司今年全年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40%。
新品帶來強勁增長點
一季度營收超過去年全年
「新品的推出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業績增長點。今年第一季度,粵海信的營銷收入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粵海信董事長李靜說。
這裡提到的「新品」,指的是粵海信於2019年年底對外發布的5G 龍伯透鏡天線。在無線通信領域,龍伯透鏡天線的概念早已提出,但由於技術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廣泛應用。7年多前,粵海信就開始瞄準這一空白開始攻堅。
這家成立於2009年的年輕企業,對龍伯透鏡天線領域的研發堅持了約7年時間,先後投入過億元,最終在材料運用和工藝設計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在5G 時代完美擊中了5G基建的需求痛點。
現階段,5G 技術存在著兩個不可迴避的短板——功耗與覆蓋。而龍伯透鏡天線覆蓋距離遠,可提升頻譜效率和通信質量,擴充網絡容量,改善用戶體驗,還可以降低基站功耗,減少基站站址建設數量等。
2019年12月,粵海信發布新一代龍伯透鏡天線產品。/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得益於優於傳統天線的性能,粵海信的龍伯透鏡天線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甫一面世就廣受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關注。近一年來,粵海信龍伯透鏡天線在全國多個省份進行試點驗證,並且敲開了國內5G 基建市場的大門。
今年,粵海信接下了來自國內運營商的訂單。最近,該企業正對兩個大型車間進行生產設備的組裝、調試等工作,這裡日後產出的數千套龍伯透鏡天線產品將助力中國移動5G網絡建設。
李靜表示,今年是龍伯透鏡天線新品的市場推廣期,隨著國內市場的打開,明年這一新品將為公司帶來過可觀的業績。
重視研發提高效能
點燃企業發展新引擎
在李靜看來,粵海信成功突圍的原因有二,一是企業堅持自主研發,二是注重控制內部成本。
李靜坦言,在成功研發龍伯透鏡天線以前,粵海信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主要靠「給別人打工」賺取代工利潤,抗風險能力較弱。「一家成功的企業要具備人無我有的核心技術,要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她說,龍伯透鏡天線新品的問世,是粵海信「二次創業」的起點,大大增強了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如今,粵海信已轉變為一家創新驅動型企業,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長期保持友好合作關係,擁有一支40多人規模的研發團隊。該公司現有百餘項專利,手握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廣東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等牌子。
走進粵海信的車間,七成以上的生產工序已經實現自動化。今年,粵海信投入數百萬元提升生產系統及管理系統的智能化水平,通過強化內部成本控制深挖潛能、提升效能。「同樣的生產任務,原本一條生產線需要配套70多名一線工人,現在10個人就夠了。」李靜說。
產品升級和精益管理雙線並行、向新而為,讓粵海信在5G基建的大蛋糕分得可觀份額,同時帶動了該企業4G業務的逆勢增長。
通信行業目前正處於4G到5G 的轉型過渡期,業內傳統的4G業務呈下滑態勢。而今年的前11個月,粵海信傳統的4G業務產值上漲不少。李靜表示,當前公司發展態勢良好,今年全年的營銷收入同比增長約40%。
面向未來,粵海信堅持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腳步不會停下。
■記者手記
窮什麼也不能窮研發
「從0到1」的技術突破,讓粵海信收穫了可觀的發展效益。粵海信創始人李靜透露,隨著國內市場的打開,明年該公司的5G龍伯透鏡天線將帶來可觀的業績。
7年磨一劍,粵海信的「二次創業」並不容易。龍伯透鏡天線前期的開發和推廣涉及廠房建設、市場推廣、技術應用、產品開發、生產系統自動化改造等方面,企業累計投入過億元。直到現在,粵海信還在繼續對龍伯透鏡天線進行研究改良。
「中小企業要在市場上實現突圍,就算經濟再困難,老闆也要捨得投入,積極尋找突破口,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創新」是李靜不止一次提及的關鍵詞。
傳統4G業務已經飽和,面臨新的市場需求變化,電信企業要順應市場變化,敢於轉變既定思維,大膽創新。掌握了核心技術,企業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有新的發展機遇。數據顯示,粵海信近幾年每年的研發費用佔公司全年營收總額的15%。
由此來看,一家企業想要突出重圍、贏得長足發展,要把錢花在刀刃上,窮什麼也不能窮研發。堅持創新,就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披荊斬棘的「刀刃」。
原標題:技術創新從0到1 銷售收入增四成
粵海信7年磨一劍聚力研發,5G龍伯透鏡天線成為強勁增長點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何豔純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