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辛苦嗎,確實需要付出努力。就像人說話,吃飯,雖然動作上簡單。但是呢,如果溝通達到效果,吃飯保持健康,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情。英語26個字母發音,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去記憶和練習,總是不太理想。如果有需求,就帶著主動力去認知,通過學習,幫忙自己解決了問題。就會感覺學習是有用的,是能夠幫忙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以,在課堂上,老師會創造英語環境,讓孩子參與到活動中。是為了給每個單詞學習,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看到單詞,就像看到了老朋友一樣。品味句子,就是一種超時空的溝通。
課堂上練過了,課後如果不去想;等再看到學過的單詞或句子的時候,還是一個新面孔。對一個面孔有深孔印象,不僅是見得次數多,也要能夠溝通互動,了解它。使用單詞,其實是孩子在使用自己的思維,在單詞的語境中,學會如何認知事物,處理事情。收穫的自然是孩子的體會。學習到的,總是看不到的;看到的,總是媒介。老師藉助於看得見的遊戲道具,聽得到的發音,就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實踐思維。
比如少兒英語發音,只有孩子發音過了,聽到了,有了結果。孩子思維中的實踐,才會有體會和收穫。如果只是在讀,而沒有回應,時間久了也會失去信心的。閱讀英語故事,可以激發孩子思考力。在和老師分享的時候,根據話題的轉變,考慮的會更全面。學習知識呢,如果只會說,就夠用了嗎?口語表達,是基於實踐的。如果基礎不夠,怎麼口語溝通呢?學習英語,就是在教孩子怎麼根據事情,來完成溝通。如果事情都說不明白,怎麼去溝通呢。事情說不明白,並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維中沒有完全弄明白事情。事物為什麼弄不明白呢,是不能認知事物。也就是說,老師教的過程,不是結合自己體會去認知的,而是拿記憶去應對情景。啟蒙英語,就是為了夯實基礎。怎麼打基礎呢,學科英語的基礎。英語也是語言,語言的基礎是什麼,就是實踐啊。不在實踐中學習英語,那在英語環境中,怎麼實踐呢。實踐是思維的實踐,更是行動上的表現,比如聽說讀寫。
把學習單詞當作一件事情,去完成。就從小培養孩子,如何完整地處理事情,合理有效的溝通。其實,這個教的過程,是誰在教呢。是環境和條件,也就是孩子思維中的情景。而家長呢,就在這個環境和條件中,所以思維中就有了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輔導孩子,也要有始有終。因為在學習中,除了知識,方法,技能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態度。對待事物的態度,溝通和表達的方式,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而態度和方式,就決定了認知事物,溝通的深度。學習好不好呢,在短期內,是看方法;在長期看呢,就是習慣。有時候,孩子喜歡上英語課,可能是喜歡英語老師,或者課堂活躍氣氛,玩的開心。
在啟蒙階段,是沒有學習要求,就有更多的時間,在行為上表達。語言就有了行為的特性。有的孩子知道,但是表達不出來,怎麼辦呢?英語學習本身呢,就是一個輸出的練習過程。孩子模仿,也是在輸出。輸入的是什麼呢,生活中的情景有很多,為什麼有的能表達,有的不能表達呢。是因為在學習中,沒有實踐,也就沒有思維。沒有孩子的體驗結果,就沒有了思路。我們平時說,去哪條路。路呢,總是有頭有尾,有開始有終點的。
課堂上學習英語,鍛鍊的是英語思維。因為在模仿和練習,都是在練習輸出的過程。但在情景中,提問的時候,就不知道從什麼著手了。其實,就是缺乏了輸入點。有時候,老師會說,已經教了幾百遍了,怎麼還學不會啊。是真的學不會嗎?動作都能夠模仿和練習,而在什麼條件和環境下,該怎麼去表現。才是關鍵。因為輸入了的是情景,思維中有了情景,但是沒思路啊,所以表達不出來。課後複習中,多結合情景練習語言,語言思維就有了出路了。看到情景,知道該怎麼做,那是思維在實踐的結果。思維在實踐中,有了體會,思路就形成了。有時候,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說「我有思路了」,其實呢,是已經知道怎麼去達到目標了。在課堂上,孩子達到目標的過程,就是在情景中鍛鍊思維,形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