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學習中,為什麼學的時候很用功,在提問或考核的時候,腦海一片空白呢。就像一直跟著別人走路,眼睛盯著是人,而不是路。等考核路的時候,怎麼會知道呢。跟老師模仿和練習,要經過課後複習,才能脫離印象,形成孩子能夠掌握的方法。一直去記憶,就是一直在勞動;而不去品味和思考,就像只去耕作,而不懂得收穫。有人說,英語學習,就是輸入和輸出的問題,真的是這樣的嗎?在課堂上模仿和練習,練的是什麼呢。聽說讀寫,是孩子在表現,是在練輸出啊。而輸入的是什麼,是思維中老師的教學印象。所以動力也是在老師的教學,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學,那動力又在哪裡呢。如果不去複習,就不知道該怎麼表現了。並不是沒能力表現,而是不知道該不該,什麼條件和環境下去表現。其根源丟失了。
複習的時候,是通過印象,練習課本或音視頻,來沉澱自己的想法。也是鍛鍊思考的時候,通過外在的表現,去追溯內在的需求。比如,老師教了這個單詞,怎麼讀,怎麼寫,怎麼發音。但是呢,怎麼用呢。甚至很多時候,都用不上,就逐漸淡忘了。老師呢,僅僅教的是方法。方法呢,要放在事物中,才能活動起來。事物呢,經過方法,才能得以合適的處理。學習英語呢,就是在學習如何處理事情。面對課堂上的問題,是為了將來類似環境和條件下,孩子也可以知道如何去表達和行為。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記憶了很多單詞,但是呢,日常生活的表達和溝通能力,行為表現沒有進步的話,那學習還不到思維。也就是不能去思考,思考就是將面臨的情景,追溯到實踐中。所以實踐是快樂的,思考也是快樂的。
學習英語,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參與遊戲,情景模擬,實景對話等,都是在實踐中學習。這個很重要,參與是思維在參與,也是行為在表現。通過表現,思維有沉澱和體會。會成為思考的源泉,當閱讀英語的時候,如果不能理解。是思維沒參與過,也就是沒有實踐過,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當參與了實踐,學有所獲。在閱讀英語故事的時候,就有了思維。思維就是實踐,那實踐中孩子參與過,就知道怎麼操作,如何去表現自己,其實這已經理解了。如果在學習中,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去表現自己,就是沒有理解。沒有理解,是思考了,但是不能追溯到實踐的過程。
少兒英語學習中,聽老師的口語,是在輸入還是輸出呢?聽到聲音,是輸入;但是能聽懂,就是輸出了。單詞呢,常用的並不是很多。在事情上去練聽力,把事情搞明白,弄通透了;對發音就會有特別的感覺,聽到發音,聽的是自己的感覺。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感覺;聽到而聽不懂。當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可以付諸於情景;這樣,聽到的發音就有了情景色彩了。在情景中,引導孩子去互動和參與,並收穫快樂。這樣,聽到發音,就明白了。為什麼呢,是用思維去聽了,思維本身就是實踐。孩子聽到發音,已經實踐了,還不明白嗎。有人會說,聽到的是單詞或句子,為什麼說是實踐了呢。因為此時的發音,是語境中的實踐,已經形成了思維。在英語學習中,使用思維去溝通,是使用實踐。如果課堂上,參與的少;可以在課後複習中,去揣摩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