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學英語,家長會感到輕鬆呢,還是艱難呢?輕鬆的是,家長不用多去輔導,就能完成;艱難的是,家長怎麼輔導,都學不好。學習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靠氛圍薰陶,在口語互動中,必然是結合語境來互動。就像家長和孩子說話,必然是結合具體事情來說的。那和孩子說話,是為了解決事情,還是為了說話而說話呢。其實,如果能夠解決事情,還需要表達什麼呢;正是不能解決,所以需要溝通。溝通是互通有無,也是為了團結協作。有愛心的孩子,會認真對待學習。
對待課本,就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家長在事情上,培養孩子的愛心;孩子也會在事情上,表現愛心。在事情上認真的孩子,必然是在家庭上認真的。所以家庭環境,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在英語學習上,如果理解了英語內容,並喜歡內容中的事物,在事物中能體現孩子的觀點,這樣學習,怎麼能感到枯燥呢。
英語學習中,如果遇到學不會的,要了解是什麼原因。學不會,無非是發音不準確,聽力不清晰,拼寫記不住,口語想不起,閱讀不理解。發音不準確,可以在發音上積累,或改變方法,來糾正錯誤。發音,是單詞或句子的發音;而單詞或句子,必然是事物或話題;發音不準確,就是對發音所代表的單詞或句子印象不夠深刻;對單詞或句子印象不夠深刻,就是對事物或話題不夠透徹理解;所以在掌握的時候,不能準確發音。
聽力不清晰,並不是對聲音不清晰,而是對聲音不夠敏感;就像家長叫孩子的名字,必然會聽的準。而家長叫孩子名字的時候,會結合不同的事物,來和孩子互動。所以在使用單詞發音的時候,聽的機會不夠多,所以對聽到聲音不夠熟悉。拼寫記不住,在拼寫的時候,思維中必然先有要表達的含義,就是需求或情緒,然後去結合單詞或句子。所以語境已經產生了,而不能表達出語言,是思維表達不能體現的問題,所以要在語境中鍛鍊表達,在表達的時候多去思考,鍛鍊掌握語境的靈活性。
在英語上學習好的孩子,在閱讀和聽力理解上不會弱。而口語的表達,是要在話題交流,情景對話中訓練。訓練的是能力,但是要結合事物去完成。家長在輔導孩子學英語的時候,可以針對單詞的含義和用法,藉助於話題,進行討論;讓對單詞的理解更深刻,在看到單詞,聽到發音的時候,就能有孩子的思維。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是喜歡看圖片呢,還是喜歡內容呢。是喜歡看內容,才不厭倦圖片。孩子對英語知識有興趣,才不會厭倦聽說讀寫的表達。之所以理解不深刻,是實踐經驗不足的表現。如果只是看到,聽到,去記住;在使用的時候,具體怎麼使用呢,在實踐中不能得到鍛鍊,那怎麼能在實踐中去使用呢。
就像送孩子一個玩具,如果孩子知道是喜歡的玩具,就會想方設法打開包裝。如果孩子能夠知道英語知識的趣味,就會努力去學習方法,探索知識。對玩具的了解,比如可以通過動畫片,或小朋友之間的討論,或通過玩具的歷史,結合玩具相關的故事等,或參與到具體遊戲中,體驗到了趣味,就不會厭倦掌握方法,甚至會分享其規則,自己的心得體會。啟蒙少兒英語,如果能夠鍛鍊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在接觸英語讀物時,也會很快掌握方法,閱讀中鍛鍊英語思維。在課堂上學習是鍛鍊能力,那課後複習,也是要在過程中去理解。課堂上的過程,是單詞的知識介紹,也是讓孩子能理解學了什麼。複習的時候,如果能夠理解知識點,還怕看到單詞不夠深刻嗎,是因為理解了,就有了自己的思維觀點,對單詞就像好朋友一起,有可以溝通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