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學習中,老師會教更多知識,在過程中訓練聽說讀寫。教過知識之後呢,然後就沒有了,那怎麼可以完成學習呢。比如教會了孩子「香蕉,蘋果」,只要見到,認識就可以了嗎。如果是這樣,怎麼算是教育呢。學習知識呢,是為了能夠培養孩子,如何正確的使用英語。美好的品德,總是從點滴做起。如果把英語學習,當做記憶知識。而不能在實踐處釋放,記憶的越多,越容易忘記;記憶的越多,越容易不知所措。英語的學習,其實是為了打通孩子的輸出通道。而不是一味的輸入。如果一味的輸入,那孩子能承受多少。在輸出上下功夫,自然就會主動吸收知識,為實踐服務了。很多時候,家長完成了輔導,也就結束了。就像給孩子完成了知識理解,學會了才剛剛是開始。英語單詞,都是事物;在討論的時候,是有話題的。這個話題呢,就是單詞的語境。對單詞的語境越熟悉,應用就會越靈活,哪裡還用再去記憶呢。其實,留著孩子思維中的是實踐之後的體會。
課堂上的教學,實際上,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確的實踐。比如,參與遊戲互動中,如何根據情景來完成配合;這就是教孩子怎麼結合情景,去實踐。付諸於語言上,就可以完成了表達。在對話中,就可以完成溝通了。所以,在學習英語中,語言表達,一定要結合情景,才能是語言表達。在情景中,能教會孩子的,儘量去教會。因為在情景中,如果能夠實踐的越少。當面對語境的時候,切身體會就越少。
英語閱讀中,閱讀句子,思維中有了語境。但是呢,孩子不知道在語境中該做什麼,那有了語境,又有什麼用呢。在課堂上的實踐,要比解說很多次,都有效果。聽老師說英語,還不如自己親身體會,學得更快。很多時候,聽到老師教的英語,孩子馬上想到該怎麼回答。是聽到了語境,而思維在語境中,有孩子的實踐。有體會,就有了思考的源泉。有時候,實踐了,但也學不會。是沒用心體會,而找不到思考的源泉在哪裡。遇到的時候,還要重新去學習,思維沒有終點。就像出門沒有目的地,是迷茫的;下次想出門的時候,也依然是迷茫的。
少兒英語口語,家長怎麼輔導嗎?家長需要輔導嗎?學習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課堂上,老師也是在學習,通過和孩子互動話題,傳授知識,更多是在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才會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提升孩子的上課積極性,怎麼增加學習效率。如果老師教過之後,把關鍵提升階段,放在了課後家長的身上。那課堂上,老師又能給孩子帶來哪方面的素養提升呢。學習英語過程中,如果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溝通和互動活動,更有趣的體驗和情景模擬,學習就有了趣味。為什麼體會不到趣味呢,是不理解。為什麼不理解呢,是沒辦法實踐。為什麼沒辦法實踐呢,是因為沒在實踐中學習,學到了拿什麼去實踐呢。課堂上,老師教的是方法;但,更多還是要教會孩子,在語境中表達,在情景中實踐。
在英語閱讀中,怎麼提升英語水平呢?是提升識字率嗎?如果都認識了,就真的理解了嗎?學習英語呢,單詞的記憶是終點,而不是起點。現在呢,很多人,為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只要去記住單詞,然後在題目中大量的去參考和練習。練習的是什麼呢,是做對題目的能力嗎?那對孩子有什麼幫忙呢,只是在為了題目和考核而服務,那誰為孩子服務呢?學習是孩子在學習,每個題目和對話,都是一件事情。要教會孩子怎麼在事情上練,學習處理事情的能力,然後在溝通上,可以合理有效的表達。家長在輔導英語的時候,是幫不上什麼的,總不能幫孩子去完成。
當一個單詞,代表了一件事,一個體會,思維中有美好的印象。就不會厭煩多去看幾眼,多去思考體會一些。有時候,家長幫孩子的太多。所以,覺得自己都懂了,就會使用自己的思維,去批評和指導孩子學,那孩子的思維放在什麼地方呢。當孩子自己真正遇到了,思維中還有語境嗎。只是聽從老師或家長的安排,那語境中沒有老師或家長的時候,怎麼辦,自己聽誰的呢。還是要聽孩子自己的,所以培養的是,孩子主動去思考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