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學習中,孩子在學習什麼呢?看起來是在學英語,在掌握聽說讀寫技能。但要明白,如果沒有內在的動力,如何去使用呢?就像人只有在餓了,才會去吃飯。所以,希望孩子在英語上,取得進步和成長。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理解和實踐能力強。很多時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眼高手低,就是說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實踐呢,能產生語境。有語境呢,就可以表達透徹了。如果沒有語境,只是信口在說,那對結果又有什麼幫助呢。可見,比如和老師打招呼「good morning」,如果不付諸於情感,和背書有什麼區別呢。在和家長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是保持認真的態度。學習英語呢,也是在教孩子說話。結合了情景,才會讓語言更深刻,掌握更到位。因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是在結合情景。如果沒有情景,看到,聽到,感到的是什麼呢。可見,在英語學習中,就是在於應用。
英語表達流暢呢,是能正確,有效地溝通。溝通的基礎,在於實踐。如果你不了解英語,怎麼去使用它呢。使用它,就是在了解它。如何才是使用英語呢?就是在事上練,才會有情景。比如,在做事的時候,就有情景在思維中。情景呢,是事付諸於物,而形成的景象。可見,英語單詞呢,是物。圍繞單詞而去行為,完成孩子的事,是老師教的目的。如果孩子能看到單詞,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那怎麼會去做事呢。在閱讀英語的時候,就是在閱讀自己的實踐體驗。所以,提升實踐能力,增強體驗感,就會在增強閱讀能力。在閱讀的時候,如果思維中是語境,那就是讀懂了。因為此時有了思維,只有在實踐的時候,才會有思維。那有家長說,孩子在表達的時候,想不起來了怎麼辦。表達是用來想的嗎,當看到,聽到,感到這些情景,足夠支撐語言了。在自身的體驗上,去尋求,就能夠掌握英語了。
在少兒英語課堂上,孩子參與了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的遊戲,生動有趣的教學,幽默誇張的表情,輕鬆活潑的氛圍。已經在教學活動中,感染和薰陶著。這就是說,是英語的環境和條件,來支持著孩子的實踐。所以,在行為和表達的時候,語言的發出,必然是在環境和條件下的。而課堂上的環境和條件,不是一直在的。所以,複習的時候,課堂上的環境和條件,已經在思維中了。如果沒有實踐,教學中的環境和條件,就不完全。所以,表達的時候,就容易斷續。其實呢,是實踐不到位,語境不夠清晰,思維不夠完善。所以,此時呢,要做的是,如何正確地教孩子。很多時候,家長把心思放在如何去掌握方法,怎麼記憶單詞;如何應對考核,怎麼完成任務上。沒有形成語境,思維得不到應用。在面對閱讀的時候,怎麼去理解單詞呢。如果只是記憶詞義,會機械的去組合和翻譯。單詞有時候會忘記,是因為失去了根本。
啟蒙英語培訓,在練習的時候,應該會有思考。思考什麼呢?英語聽說讀寫,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和自己沒關係,就是還沒理解,不能實踐。如果有關係,是如何去把單詞,作為自己的事呢。如果完成了自己的事,孩子會知道,就可以分享出來。閱讀英語呢,就是閱讀自己。自己能使用單詞,單詞就有了實踐;單詞呢,就有了語境。所以,當說一句口語的時候;去思考它的情景。當聽到發音的時候,就思考它的語境。情景是什麼呢?思維中的景象。有時候,看到英語,就很快能記住。因為此時,是拿實踐來閱讀。家長怎麼去輔導孩子英語呢?輔導孩子的實踐,就可以了。反覆的解釋,只會增加更多零碎的記憶;反而要花更多地精力,去完成。而不是從根本上去掌握技能。根本是實踐,去完善孩子的表現。形成良好的習慣,其實呢,就是形成正確有效的思維。當思維穩定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