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瑞斌 西雙版納報導
在上市半個月後,奔馳GLB迎來了國內首批媒體試駕。
《華夏時報》記者留意到,近幾年奔馳習慣將年度重磅車型放在年底發布,例如去年年底上市的國產三廂奔馳A,以及今年年底上市的奔馳GLB。兩款產品均為奔馳的下探之作,以此獲得更多消費者。
將SUV奔馳化
奔馳將2019年視為越野之年,今年先後發布了GLS、GLE、GLC改款,以及GLB。這其中就以GLB最受消費者關注,一是國內消費者對於7座車的剛需,二是奔馳效應下的SUV車型以31.48萬起步,兩者的結合,讓消費者對這款產品充滿了期待。
本次GLB試駕將地點放在了西雙版納,行駛路線超過100公裡,行駛裡程包含城市路況、高速、以及多彎山路。豐富的路段可以感受奔馳GLB在不同場景下的駕駛表現。
消費者最關心的莫關於那臺「1.3T」發動機,對於一臺整備質量1624KG的一臺7座SUV,小排量發動機能否應付日常。在試駕體驗之前,奔馳的工程師著重講述了這臺發動機。
工程師表示,「從數據上看,奔馳GLB最大輸出功率為120千瓦(163馬力),峰值扭矩達到250牛·米,雖然排量小,但數據上還算OK,而且這款發動機搭載了閉缸技術,在特定情況下,發動機只有兩個氣缸在工作,從而實現節油的效果,作為一臺7座SUV而言,百公裡油耗達到了6.4L左右,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在實際體驗過程中亦是如此,日常在限速範圍內開屬於穩重夠用的風格,但受制於絕對動力的限制,在高速路段和急加速工況,隨著轉速和噪聲的提高,動力卻並不會給你太多的驚喜,總體來看夠用,且符合排量和定位的預期。
據悉,目前奔馳主推的動力系統包括1.3T,1.5T和1.5T+48V和2.0T。不難發現,全面普及小排量化是奔馳近幾年一直推進的事宜,可即便如此,奔馳C和GLC搭載了1.5T發動機,但是銷量一直穩定在一萬輛以上,而這一點競爭對手很難做到。
除了動力系統外,奔馳的MFA2前驅平臺同樣值得重視,由於較早布局,奔馳是首個擁有前驅車、後驅車、電動車三大車型的製造基地。基於此原因,奔馳在新品開發周期效率要高於竟品。除全新奔馳A和GLB外,未來換代的CLA和GLA全部來自於這一平臺,而動力系統同樣有可能搭載那臺1.3T發動機。
捍衛豪華SUV市場
在試駕體驗環節當中,華夏時報同眾媒體一起體驗了奔馳雙旗艦SUV,GLE與GLS。
豪華SUV領域與大型豪華車一樣,市場份額牢牢被德系品牌所佔據。而二線豪華品牌只能從入門級車型分流一部分BBA的客戶,但是價格越高,BBA的市場份額越牢固,以豪華SUV為例,市場上大部分消費者所選擇的依然是寶馬X5,奔馳GLE以及奧迪Q7等車型。
奔馳的工程師介紹到,「百萬級SUV的車主,對於汽車的配置要求不再那麼高,更多的在於汽車的所帶來的氣場,GLS的消費者更多的時間是乘坐汽車,而GLE的消費者開車的時間大於坐車的時間,兩臺車在設計之初就有明顯的定位劃分。」
值得留意的是,奔馳GLS雖然是「用來乘坐的汽車」,但是其紮實的越野能力不能被忽視,而作為試駕環節的重要項目之一——GLS越野體驗,目的就是感受GLS的越野能力。
西雙版納大龍山的越野路線極其坑窪,但是它們遠不是GLS智能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和增強型空氣懸架的對手。不管是「炮彈坑」還是「交叉軸」,GLS都是碾壓般通過,你只需要握緊方向盤,保持適度的油門控制就行了。在不同的模式設定下,車輛懸架高度可以調節,並通過中央全彩顯示屏顯示出車輛的即時狀態。運動模式下,懸架會降低15毫米,越野模式下則會升高60毫米。作為輔助,車輛標配的360°攝像頭對於觀察地形,跨越險阻也極為重要。
而GLE雖然不能媲美GLS的空間,但在越野配置上同樣一應俱全。GLE可提供E-ACTIVE 48V主動懸掛系統,可以單獨控制每個車輪的空氣彈簧和減震器,從而進一步減小路面顛簸與側傾對車輛行駛狀態的影響。空氣懸掛在越野模式下會默認將車身抬升60mm,已獲得更高的通過性,而還可以通過手動操作將車身降低25mm,以更加方便搬運行李或者上下車。
目前,大排量SUV逐漸消失於消費者視野,取而代之的是小排量輕混的組合。現在奔馳與奧迪都在普及輕混車型,一方面可以滿足當下嚴苛的排放標準,另一方面在油耗經濟性上也有一個很好的體現。
此次,西雙版納試駕,奔馳展現了旗下主力SUV車型。目前,奔馳的SUV銷量支柱依然是GLC,而隨著GLB的上市,兩款組合車型會促成更好的市場效果,而GLE和GLS則繼續負責SUV的金字塔市場。
責任編輯:於建平 主編: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