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全球一周科技領域發生的有趣、好玩的新鮮事。
撰文 | 張 蒙
責編 | 葉水送
01
嫦娥五號下周二升空,開啟月球探秘新篇章
嫦娥五號此行任務示意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在地球上,通過測量巖石中微量放射性化合物的衰變,我們已知道火山爆發、物種大規模滅絕發生的時間。但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這個故事卻很混亂,原因在於記錄實在太少,目前的月球數據均來自於阿波羅號與蘇聯月球號。兩天後,也就是下周二,「嫦娥五號」有望發射升空,完成中國探月工作的「繞落回」等艱巨任務。此次採樣目標在月球呂姆克山附近,它位於月球風暴洋地區,形成時間相對較晚,這一地點的採樣將進一步完善月球歷史的全貌,同時為不穩定的隕石坑年齡測算方法提供新的定位點。此外,呂姆克可能在大約13億年前噴發過,如果其樣品證明確實如此,那麼它將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其內部是如何保持足夠的熱量以至於在形成這麼長時間後再進行火山噴發的。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1/china-set-bring-back-first-rocks-moon-more-40-years
02
人臉識別倫理問題引關注,學界呼籲應謹慎
圖片來源:createdigital.org.au
最近,《自然》雜誌採訪了全球480名面部識別、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人員,詢問他們對於人臉識別中倫理問題的看法,40%的受訪者認為,研究人員在使用面部識別數據集之前應徵得個人的知情同意,但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做。一些科學家對該領域的工作倫理感到擔憂,但持反對意見的人試圖在學術研究和面部識別之間劃清界限,他們認為重點應該是譴責和限制面部識別的不道德應用,而不是限制研究。不過我們必須意識到,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遠程識別或進行分類的技術,從根本上來說是危險的。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87-3
03
電纜故障致結構損壞嚴重,阿雷西博望遠鏡即將退役
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11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波多黎各標誌性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將被安排退役。這一天文臺建成於1963年,在「中國天眼」(FAST)出現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曾向外星人發送過「阿雷西博信息」,並通過脈衝星觀察證實引力波的存在,它還是探測近地小行星的好手。多年來,阿雷西博望遠鏡一直遭受著惡劣天氣的襲擊,多次遭遇颶風與地震。今年8月10日和11月7日,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電纜發生了兩次斷裂,導致其結構幾乎崩潰,目前處於十分脆弱狀態。經過專家評估,如果進行維修將會使員工和工人處於危險之中。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工程公司將制定一個有控制的拆除計劃,儘可能地保存天文臺的寶貴資產。國家科學基金會數學和物理科學助理主任肖恩·瓊斯(Sean Jones)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道:「做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我們知道阿雷西博對科學和當地社區意味著什麼。」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1/famed-arecibo-telescope-brink-collapse-will-be-dismantled
04
神話破滅,世衛組織不建議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
圖片截取CCTV-4
近日,世衛組織宣布,在對幾項試驗進行回顧之後,指導發展小組(WHO Guidelines Development Group)得出結論,瑞德西韋對患者的死亡率或其他重要的臨床指標(如是否需要機械通氣或改善臨床治療時間)沒有顯著影響,因此不推薦瑞德西韋,相關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瑞德西韋的潛在效用一直是大家爭論與懷疑的焦點。今年春天,它在美國被授權緊急使用,截至10月,瑞德西韋為吉列德創造了8.73億美元的收入,但世衛組織的「團結」試驗中期結果打破了「人民的希望」的神話。儘管世衛組織指導發展小組認為瑞德西韋的試驗繼續下去可能會讓特定人群受益,但現實的情況是,作為一項昂貴且需要靜脈注射的藥物,瑞德西韋的有效性甚微,大規模使用它還會轉移原本可以更有效部署的醫療資源。
文章連結: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9/health/remdesivir-covid-19.html